m43系統有鏡頭能夠拍出這種效果嗎?


q3413343 wrote:
室內的話,就參考這張吧...
G3+25MM F1.4 不加閃光 光圈全開
記的當時拍攝這張室內光線也不是很明亮...


樓主要的是室內全身人像
半身要淺景深很容易


自閉兒 wrote:
全幅的微單阿...Lieca算嗎
真是太高不可攀了阿...


輕便跟畫質很難兼得
如果樓主對於淺景深這麼要求
那我建議還是留在APSC以上的片幅

但想要輕巧拍照,又有不錯的畫質
M4/3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推E-M5+25/1.4
五軸防手震+大光圈+高ISO+外型=
自閉兒 wrote:
全幅的微單阿...Lieca算嗎
真是太高不可攀了阿...
...(恕刪)


還有Sony 的RX1啊!
雖然不能換鏡頭就是了。
貼一張隨便拍的測試照, 鏡頭是 20mm/f1.7, 光圈全開,
本以為可以達到差不多的背景虛化狀況, 不過看起來還是有段差距.
(椅子是高背椅, 175cm 的人坐上去大概會靠在後腦勺上, 家裡阿貓湊熱鬧,
所以對焦在他身上. 貼了幾張光碟片, 幫忙判別模糊化的程度. 又家裡很亂,
傷眼還請見諒.)
最近上的O大閃燈課,是用微單眼拍的,可以拍出質感的喔!
老師教得很好
RAW直轉

單顆外閃!


單顆外閃!


這張是內閃喔!
OM-D+Panasonic Leica 25mm f1.4
光圈全開效果如下,牆壁距離人物很近



25mmf1.4約略為全幅50mm f2.8的景深,要拍室內全身淺景深還不算太差XD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mmifang/
CCKang wrote:
貼一張隨便拍的測試照...(恕刪)


感謝測試!!!
看來只能挑25 1.4或是0.95的手動鏡了
自閉兒 wrote:
小弟最近正在將手中的...(恕刪)







如果你懂下面我說的.....



===============================



同樣的焦段 (如35mm) 與 同樣的光圈值

假設下面兩點為成立 :


1. 不管片幅大小,同焦段與光圈值下,景深是一樣的

2. 片幅大的,如全面幅,他的片幅就是可以容納 "比較廣" 的成像view (但鏡頭的成像圈需足夠)


(景深一樣,但不同片幅因為視角下的清晰模糊區域比例問題,表現與視覺感受會有所不同)


再如上面成立 :


M43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左邊 (你也可以看成是右邊的裁切)

全幅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右邊






上面因景深一樣,但糊的區域大小(箭頭長度),很明顯全片幅比較大,所以清晰的區域就顯得小,所以視覺上來看

更有清晰處跳脫出來的感覺~





如果把"全幅"相機拉近物距,如10公尺走近到剩 5公尺來下拍全身,以來得到A的人物大小
,則因拍攝距離縮短則景深更淺(背景更糊),所以景深外糊的表現更勝於原本的M43表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拍出同樣一個人物大小,片幅大的會背景比較糊的原因了






=====================


所以同焦段M43的視角要這效果可能要站遠一點 (碰壁),因物距拉長,所以光圈要比原本的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如果不要站遠,要同樣的人物大小,那就要焦段要比原本的短(廣)來等效成全片幅的View視角,但因交段短了原本全幅的,所以光圈就得更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

結:

M43

1. 中長焦但得退後,光圈也得大

2. 中短焦免退,光圈得更大


以室內不想退來說,M43 的 Voigtlander 17.5/F0.95 手動鏡, 可以比較貼近你要的視覺效果


但這管的立體度可能會比你所貼的還要立體吧 ~ ^^ 我猜的




ps: 打多就覺得自己得被砲 (越想越...阿娘威 ...怕)

我的基礎功 隨手拍出喜歡的照片^^
happyspirit wrote :
自閉兒 wrote:
小弟最近正在將手中的...(恕刪)








如果你懂下面我說的.....



===============================



同樣的焦段 (如35mm) 與 同樣的光圈值

假設下面兩點為成立 :


1. 不管片幅大小,同焦段與光圈值下,景深是一樣的

2. 片幅大的,如全面幅,他的片幅就是可以容納 "比較廣" 的成像view (但鏡頭的成像圈需足夠)


(景深一樣,但不同片幅因為視角下的清晰模糊區域比例問題,表現與視覺感受會有所不同)


再如上面成立 :


M43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左邊 (你也可以看成是右邊的裁切)

全幅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右邊






上面因景深一樣,但糊的區域大小(箭頭長度),很明顯全片幅比較大,所以清晰的區域就顯得小,所以視覺上來看

更有清晰處跳脫出來的感覺~





如果把"全幅"相機拉近物距,如10公尺走近到剩 5公尺來下拍全身,以來得到A的人物大小
,則因拍攝距離縮短則景深更淺(背景更糊),所以景深外糊的表現更勝於原本的M43表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拍出同樣一個人物大小,片幅大的會背景比較糊的原因了






=====================


所以同焦段M43的視角要這效果可能要站遠一點 (碰壁),因物距拉長,所以光圈要比原本的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如果不要站遠,要同樣的人物大小,那就要焦段要比原本的短(廣)來等效成全片幅的View視角,但因交段短了原本全幅的,所以光圈就得更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

結:

M43

1. 中長焦但得退後,光圈也得大

2. 中短焦免退,光圈得更大


以室內不想退來說,M43 的 Voigtlander 17.5/F0.95 手動鏡, 可以比較貼近你要的視覺效果


但這管的立體度可能會比你所貼的還要立體吧 ~ ^^ 我猜的




ps: 打多就覺得自己得被砲 (越想越...阿娘威 ...怕)
...(恕刪)

哈…怎麼會被炮…
要感謝還來不及呢…
我也有去看17.5那棟樓…
立體感的確十分的強烈
但那顆鏡頭的對焦行程短,也是十分考驗技術的
以前也玩過手動對焦的模式
真的十分的累阿
而且c家的liveview又很不看
對焦對到眼睛都快瞎了
相同構圖下 全幅 使用 50MM F2.8 大約等於 M4/3 25MM F1.4 才會有等同的虛化程度
不僅焦段*2 光圈也要*2

例如 5D2 + 35mm f1.4 景深 還是比GX1 + 17.5 F0.95 淺(因為如果要達到同樣淺景深跟虛化程度 要17.5 F0.7)

happyspirit wrote:
如果你懂下面我說的....(恕刪)


happy兄 :
您的逆向推論模式感覺有點"詭異"
文中後段 "所以" "結" 我大概懂了,
開頭 "假設" "再如" 我腦內光圈開太大還對不到焦...

還是感謝您熱心的解說 ~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