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413343 wrote:
室內的話,就參考這張吧...
G3+25MM F1.4 不加閃光 光圈全開
記的當時拍攝這張室內光線也不是很明亮...
樓主要的是室內全身人像
半身要淺景深很容易
自閉兒 wrote:
全幅的微單阿...Lieca算嗎
真是太高不可攀了阿...
輕便跟畫質很難兼得
如果樓主對於淺景深這麼要求
那我建議還是留在APSC以上的片幅
但想要輕巧拍照,又有不錯的畫質
M4/3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推E-M5+25/1.4
五軸防手震+大光圈+高ISO+外型=
自閉兒 wrote:
小弟最近正在將手中的...(恕刪)

happyspirit wrote :自閉兒 wrote:
小弟最近正在將手中的...(恕刪)
如果你懂下面我說的.....
===============================
同樣的焦段 (如35mm) 與 同樣的光圈值
假設下面兩點為成立 :
1. 不管片幅大小,同焦段與光圈值下,景深是一樣的
2. 片幅大的,如全面幅,他的片幅就是可以容納 "比較廣" 的成像view (但鏡頭的成像圈需足夠)
(景深一樣,但不同片幅因為視角下的清晰模糊區域比例問題,表現與視覺感受會有所不同)
再如上面成立 :
M43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左邊 (你也可以看成是右邊的裁切)
全幅 使用 75mm F1.8 離拍攝物 10公尺 下拍全身,有下圖畫面表現 右邊
上面因景深一樣,但糊的區域大小(箭頭長度),很明顯全片幅比較大,所以清晰的區域就顯得小,所以視覺上來看
更有清晰處跳脫出來的感覺~
再
如果把"全幅"相機拉近物距,如10公尺走近到剩 5公尺來下拍全身,以來得到A的人物大小
,則因拍攝距離縮短則景深更淺(背景更糊),所以景深外糊的表現更勝於原本的M43表現。
這也就是為什麼拍出同樣一個人物大小,片幅大的會背景比較糊的原因了
=====================
所以同焦段M43的視角要這效果可能要站遠一點 (碰壁),因物距拉長,所以光圈要比原本的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如果不要站遠,要同樣的人物大小,那就要焦段要比原本的短(廣)來等效成全片幅的View視角,但因交段短了原本全幅的,所以光圈就得更大,才有原本那樣的糊的程度
=====================
結:
M43
1. 中長焦但得退後,光圈也得大
2. 中短焦免退,光圈得更大
以室內不想退來說,M43 的 Voigtlander 17.5/F0.95 手動鏡, 可以比較貼近你要的視覺效果
但這管的立體度可能會比你所貼的還要立體吧 ~ ^^ 我猜的
ps: 打多就覺得自己得被砲 (越想越...阿娘威 ...怕)
...(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