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e126 wrote:
首先,Panasonic跟Olympus並不是單純的競爭對手
反而比較像是相輔相成的合作夥伴
P家機身能接O家鏡,O家機身也能接P鏡
軟體還互相支援更新與數位修正
這使消費者在購買時有一種安心感
不需要把花的錢只賭在一家廠商上
讓買的人享有更龐大的鏡頭群
享受相互競爭下,相對優惠的價格
像我自己就是O家機身配兩顆P家鏡頭
現在P家跑了,只剩O家的話
那O家很可能也會蒙受其害,必須像富士一樣單打獨鬥
如果將來獲利因此降低甚至虧損
說不定也會收起來,結束從4/3到M4/3的時代...(恕刪)
說"OP兩家不是單純的競爭對手,反而比較像是相輔相成的合作夥伴"這我認同,"既合作又競爭、一起把市場大餅做大,對彼此有好處"這是商界常見,猶如"夜市、皮鞋街、電子街.."的集市概念。
不管Lumix系列今後如何,松下縮併消息定然減低消費者繼續投資Pana的意願---誰都怕自己的相機變成孤兒。但鏡頭壽命長,有"包袱性",坊間這麼多Pana鏡頭何去何從?要繼續用的話,誰是此利益的"想當然爾的接收者"?這不言自明。
所以由短期看,此新聞對O家絕對有利,這種有利是否會讓O家鬆一口氣,繼而放慢研發速度、稍微調高商品價格、鬆慢服務態度..呢?我是依據市場法則推想有可能,但實際表現還要繼續觀察。另從長期與大局來看,就如你所說的未必有利。首先,這消息有損"M4/3是最平衡相機方案"的形象,先挺不住市場壓力的竟然是M4/3之一的Pana;其次,單門獨市話題少,難炒作,只剩一家皮鞋店之後,就沒人來逛皮鞋街了,O家有其隱憂。
說到底,整個數位相機業沒人好過,大家都在苦撐與調整。如果松下不是因為電漿電視慘敗於液晶,傷勢嚴重退出市場,逼得公司不得不整併調整減少虧損,約只占1%的相機部門,就算不賺錢也應該可以"忍忍待春雨"的。因此,如果說P家相機部門是時乖命舛、非戰之罪可能較公平些。而O家如無其他"拖累",我相信M4/3還會存活很久的,頂多也就規模縮小一些,畢竟他有一個強力股東與策略夥伴--Sony。
在ki_min大大Sigma社長訪談一文中,社長山木和人先生曾提到:
Sony有感光元件的製造技術,所以就我們來看,毫無疑問的,Sony在未來將會是相機產業的最大玩家。感應器與鏡頭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東西都可以被供應商分食。我想在攝影的產業中,誰擁有了好的感光元件或鏡頭技術,誰就能夠存活下來。
這是一個著名鏡頭廠CEO的見解,應該有其分量與參考性。
在當前市場一片低迷氣象中,Sony最近敢不斷積極推出新機鏡、周全產品線,似乎不怕虧損加劇,應該也是著眼於將來性,憑著他感光元件市佔率的利潤,支持晶圓廠更新與技術研發速度,知道一二十年之後"竟是誰家之天下"。
大家都知道,FF鏡頭受限於光學與片幅大小,就是小不下來。這種"與方便性對幹"的現象,如何抗衡手機的誘惑?如想憑光學的進展去克服應該是難了(鏡片材料科學可以減重、但難縮小)。但或許將來有一天,以M4/3的片幅大小,就可以逼近今日A7R2的像素與ISO表現,那麼,憑M4/3的體積重量,就有機會與天下英雄爭鋒,甚至獨受青睞也難說,你不能完全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因為電子科技發展就是"常常出人意表",與光學物理迥然迴異。
O家有P家客源挹注,短期應該沒問題。長期只要熬過去,持續與Sony為策略夥伴,步進防震長處,來日仍有可為,千萬可別跟著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