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ider 鏡頭專為 M4/3 發表了一顆定焦鏡頭

sn17185 wrote:
關於這樣的結果你有沒有更好的看法與實證?

關於轉接後層次變淡問題, 我以為鏡後距差異的影響應該才是主因, 而非片幅大小差異. (當然鏡後距與片幅大小多成正相關) [轉接環+鏡頭]內部消光處理, 鍍膜/透光效率應該是變淡主因? 如果說鏡頭與感光器的距離差異能造成層次變淡, 那變焦鏡頭/增距環的使用不就也會有差異?

sn17185 wrote:
還是你親自也磨過許許多多的天賽頭?,經驗不同與我所交流的前輩
其實Tessar從東菜就一直有在做,而且出過很多代,我是看前輩的磨鏡文,他們都不推天賽頭 直到西蔡用了頂級玻璃之後才推薦的


個人120以及135的Tessar都有, 雖然稱不上許多. Tessar與Xenar的玻璃品質差異? 小弟不才尚未聽聞過. 起碼已知的是: Tessar架構相當簡潔且生產門檻不高(一堆廠商都有做), 但是相較於類似的Triplet卻有個大不同, 那就是對於鏡片的組裝/光軸精準度要求更嚴格, 尤其是後端膠合鏡組部分. 這部分欠佳的Tessar, 表現甚至還可能輸給調校良好的Triplet. 相較於精準度/消光處理/鍍膜效率(後兩者正是老鏡怕光的主因), 玻璃品質影響在Tessar這種精簡架構理應是在上述條件之後的.
sn17185 wrote:
這用意很簡單阿!!哪...(恕刪)

應該說每個結構都有其優缺點。

BIOGON HOLOGON當初設計背景,主要是針對超廣角可以用很簡單結構做出超低變形甚至到無變形高素質設計,但缺點是短鏡後鉅與要做大光圈就不容易。
所以過去CONTAX g雖然卡口法蘭距為29mm比LEICA m 27.8mm還長,但鏡後距為12MM 就比LEICA M的15mm短許多。




DISTAGON設計,是在SLR時期因反光鏡使的鏡後距限制而產生,要做出同樣規格相近素質鏡頭,BIOGON可以簡單就做到,那DISTAGON就會變得複雜而且變形也比較難做好,整體成本設計也較高許多。


雙高斯結構的典型PLANAR和SONNAR本身都是ZEISS大光圈鏡頭常使用,
SONNAR和PLANNAR差異在於可以說是一片新月型鏡片+兩組消色散的結構,可能是doublet triplet的黏合鏡祖,或著分離式方式,通常像場平整較差些,中央解析力較高。

如果是PLANAR,本身就是對應方式但不一定是一對一,而把SONNAR再修正一下就變成相當變形雙高斯結構,他本身像場修正教為平整,解析力較為平均。
nikon 105/2.5




What to expect from current designs from Zeiss, Canon and Leica?
sonnar 85/2
leica 90/2 AA
可以看出SONNAR對散景虛化和LEIXCCA 90AA不同。

所以如果用DISTAGON做ZA 24/ 1.8並沒有問題,但整體鏡頭會成本會高需多,前面凹鏡組部份會讓體積也相對會比較大,也就是變貴與大些。
planar結構,則是會加大後凸鏡組使焦距能更短,通常可以應用焦距有限,通常頂多做到小廣角到中望遠,在更廣就要像biogon這種變形體或著HOLOGON。





chiaruwu wrote:
恩 我剛好是 兩家用...(恕刪)


這類大光圈鏡頭全開有紫邊不意外....說真的...A接環的自動菜哪一顆全開強光沒紫邊

要比較,拿A接環的24 F2 來跟 E接環的24 1.8比會比較合適

不管是在變形修正上跟色散的處理上,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24 f2是Distagon 結構的

如果拿Distagon結構來作24 1.8 的結果大家應該都有想到了吧...變重,變大,變貴

所以會拿Sonnar結構作24 1.8的考量絕對不是因為Sonnar結構優秀,而是有其他的考量

(體積,成本,市場指標)

小弟不會拿不同系統的不同鏡頭來去驗證一些屬於抽象的東西,如細膩度,通透感,畢竟那些個東西比較屬於

主觀一點的看法,另外跟機身表現的差異也不能說不無關係,24 1.8ZA表現不俗,

但是相較於A接環的老大哥,這顆的表現真的沒比那幾顆來的好 更何況這顆還是最新的設計...

當然又要輕,又要好..又要便宜...天底下沒這麼好的事,其他的那幾顆只有24價格還在4字頭..其他都破5了

回到M4/3 25 1.4小奶,說真的...很多測試都顯示,

他並沒有優於那顆20 1.7 太多甚至很多的測試可能也是打平,就跟24 1.8之於NEX

這顆25 1.4也是M4/3唯一可以選的大光圈自動鏡,沒辦法...也只有這顆可以選

(當然如果不嫌太大,接轉接環上大奶也是選擇) 在沒有更好的選擇前...只能先用了...

也還好啦....Pana定價還頗佛心來的...不到2萬有這種表現,,,還免強可以接受了啦


AKG K240mk2 /K240s /K240DF /K240m /K240
rhinocero_tw wrote:
關於轉接後層次變淡問...(恕刪)

用另一個方向來看
以全幅機的鏡頭若接在APSC上很容易產生解度不足的問題
因為廠商原本是為全幅設計的,等級本來就有高有低
接在APSC上,高的當然沒問題,低的就會解析度不足
會這樣就是APSC的係素密度是比全幅高的
所以在全幅上等級不同的兩鏡可能還看不出來
但是接上了APSC就很明顯
這也表示那天全幅機的向素密度提升到APSC的等級時
許多鏡頭的優缺點就更明顯了

在dpreview鏡頭測評C家的全幅高階鏡也有接在自家的APSC上結果也不如接在全幅機上
附上dpreview鏡頭測評canon 70-200 2.8L鏡 2代
當然我英文並不強,說不定那是完全不同的兩枚鏡,若是如此請告知

﹍﹍﹍﹍﹍﹍﹍﹍﹍﹍﹍﹍﹍﹍﹍﹍﹍﹍﹍﹍﹍﹍﹍﹍
前的文章我是想說明
已相同結構而言蔡司出的天賽頭(東菜就出了),讓許多老前輩抱怨,而且那是蔡司自己發明的結構
奇怪的是天賽頭卻在信乃達上發揚光大(許多素質,磨合過的經驗都勝過蔡司)
但也沒看見信乃達自己宣稱用了什麼高階鏡片材質。
直到西蔡快後期(當時是福輪達與萊祿,三家合作,集合三家頂級技術),為了自家面子,用了頂級玻璃,也用了T鍍膜為基礎,共同研發HFT鍍膜才在天賽頭上與信乃達並列第一

這兩者上在一起,不難看出各廠在同一時期技術與產品水準之間落差


diffusionless wrote:
應該說每個結構都有其...(恕刪)

謝謝大大你專業的回答讓小弟清楚許多

其實每次去看M43機身或新鏡時,多少都會人在哪裡狂推24菜
聽久了心裡也會癢養的,但一顆那麼貴,還要再養一個系統,不問清楚,就買下去那後悔的機會,會很大
rhinocero_tw wrote:
前的文章我是想說明
已相同結構而言蔡司出的天賽頭(東菜就出了),讓許多老前輩抱怨,而且那是蔡司自己發明的結構
奇怪的是天賽頭卻在信乃達上發揚光大(許多素質,磨合過的經驗都勝過蔡司) 但也沒看見信乃達自己宣稱用了什麼高階鏡片材質。直到西蔡快後期(當時是福輪達與萊祿,三家合作,集合三家頂級技術),為了自家面子,用了頂級玻璃,也用了T鍍膜為基礎,共同研發HFT鍍膜才在天賽頭上與信乃達並列第一 這兩者上在一起,不難看出各廠在同一時期技術與產品水準之間落差


Tessar是較早期的架構, 它就是一個簡單的三群四片, 後期的底片隨身機很常見. 如果說這種架構還得拿出頂級玻璃來決勝負, 那後世出的相同架構配上樹脂鏡片怎麼還更精進呢? 就是架構特性上來分析, 不是比較合理嗎?
感謝各位前輩分享更多的知識

我以前只知道一分錢一分貨,沒有想到中間的細節的學問,只想說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知道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像大部分的版面到後來變成口水戰。。。。。。

感謝各位理性的探討!! 提出更多的細節關點!!!

我貼出幾張蘇聯怪怪鏡拍的效果,剛開始接觸這種簡單的裝置,在對焦上有點不習慣,加上他是 140/4.5 的本身在外拍條件上限制就比較多!!

再貼一下他的原貌


因為我還不會使用外部連結圖的功能,所以如果想看細節的有連接網址,按圖下面的號碼就連接到相簿了!!!

逆光近拍攝

P1460440.JPG

側光遠拍攝

P1460474.JPG

遠處拍攝

P1460499.JPG

順光近拍攝

P1460525.JPG

依照價值跟構造 (鏡片構造相當簡單) 來說,我已經很滿意表現了,以上都是手持拍攝,拍久了也會晃,其對焦相當不習慣,是要轉前端的旋鈕!!!(已經盡力對焦了!!)

其實我拍了將近 50張這四張對焦最成功。。。。。。下次帶腳架再準確的對焦試試看!!

以上圖片秉持向來精神沒有後製、銳化!!

希望大大可以對這類鏡頭提出觀點!!

~~~以上分享~~~
rhinocero_tw wrote:
Tessar是較早期...(恕刪)

以我所閱讀的老鏡文給你參考
當然我的知識是從裡面地12頁獲得
老鏡轉接大哉問
日後你若有機會與空氣大接觸也可以向他發問

﹍﹍﹍﹍﹍﹍﹍﹍﹍﹍﹍﹍﹍﹍﹍﹍﹍﹍﹍﹍﹍﹍﹍﹍
你所提到的那後世出的相同架構配上樹脂鏡片怎麼還更精進呢? 就是架構特性上來分析, 不是比較合理嗎?
就我所之前問的結果,鍍膜技術是進步了
但此進步有好有壞
優點:可以慮掉光線之中的雜光,避免破壞畫面,畫面也比較銳利
缺點:其實鍍膜是減法,既然能濾光線,但是不管如何進步的鍍膜,難免會損失(越高級的鍍膜損失越少)
而且畫面也比較銳利清晰,光這一點就讓人討喜不是嗎?

可是龜毛的發燒玩家,發現了這樣銳利又鮮明的畫面大有問題?
什麼問題!!雖然討喜但不自然
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原來是鍍膜慮掉的那一小部分,所影響的
所以他們會稱做層次不夠

以上不要砲嘴,這需要眼見為憑,還需要花很多時間自己去見證,那些用了名貴的老鏡在那些達人手中,拍出來自然不造作的照片,但是一點都不銳利,也不鮮豔。

這以我剛習慣銳利又顯明的照片有很大出入,剛開始也不認同,看久的之後就會認同
這個角度砲嘴無用,這是個取所需的角度

至於名貴的玻璃與樹脂鏡片何者為優?
沒意外當然是名貴的玻璃勝出
其實有試試過,用名貴玻璃打造的鏡片雖然拍起來不銳利,但是解析度卻很高,高到輕易的就將A900的畫素灌報了,那樹脂呢,大大你可以提出那一枚有這實力,大家來討論吧

你可能會認為銳利度高等於解析度高吧!!
可是等你玩頂級老鏡是會顛覆這個觀念的

在M43裡的大小奶也是適用這個例子
我曾在奧林派發現有人近距離測試大小奶
結果小奶勝出:畫面記銳利,發色又鮮明
當時許許多多人都認為那出掉大奶,買更便宜的小奶

我以玩老鏡的經驗留言,希望版主,做測試
測試遠距離10M以上,大小奶再做一次測試
外加上光線的動態範圍大時,也再測一次

那時我先猜都是大奶勝出
隔兩天版主告訴我,我猜的兩者都沒錯
只是他沒再PO了

光學架構的特性是可以查證與討論的~ 但是, "名貴玻璃"? 有拆鏡去檢驗不同年代各單鏡片的成分? 鍍膜? 有做同樣鏡頭退鍍膜的AB測試嗎? 海灣上年代久遠的老鏡, 每顆都是原廠出品狀態, 沒有拆過撞過? 光軸有正嗎? 蘇聯鏡品質差異之大就是這些變因. 對比降低, 是鏡筒/轉接環內的消光處理問題, 還是僅是單純鍍膜差異? 變因如此之多, 僅把差異歸因於玻璃材質與鍍膜, 那其他更重要的變因?
你這次提了很多可能的因素,說實在的這都有可能
但是要測試變數一次不能太多,盡可能的讓他只剩一個變數
來測才是公道

你這樣問是想釐清以相同結構,鏡片品質的差異嗎?
若是的話,可使試試八羽怪,東菜原版這顆,做交叉比對(或蘇聯仿東菜的其他鏡頭)
既然是仿製,基本上結構是一模一樣的
但以空氣大測試的結果是東菜勝出(其實當時東菜的那一批玻璃是很不錯的)
你有空也可以買來試試,反正這兩顆又不貴

老鏡之中的福輪達-(珠戒)
後來也以相同結構,改用過蔡司頂級玻璃後稱做(菜戒)
結果也是菜戒勝出

諸如此類,其實小弟我沒那麼多錢買太多老鏡去測試,還好空氣大入老鏡時機較早,那時很便宜,所以他以相同結構不同玻璃作過很多測試,真的有差異性,如果你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去請教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