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17185 wrote:
關於這樣的結果你有沒有更好的看法與實證?
關於轉接後層次變淡問題, 我以為鏡後距差異的影響應該才是主因, 而非片幅大小差異. (當然鏡後距與片幅大小多成正相關) [轉接環+鏡頭]內部消光處理, 鍍膜/透光效率應該是變淡主因? 如果說鏡頭與感光器的距離差異能造成層次變淡, 那變焦鏡頭/增距環的使用不就也會有差異?
sn17185 wrote:
還是你親自也磨過許許多多的天賽頭?,經驗不同與我所交流的前輩
其實Tessar從東菜就一直有在做,而且出過很多代,我是看前輩的磨鏡文,他們都不推天賽頭 直到西蔡用了頂級玻璃之後才推薦的
個人120以及135的Tessar都有, 雖然稱不上許多. Tessar與Xenar的玻璃品質差異? 小弟不才尚未聽聞過. 起碼已知的是: Tessar架構相當簡潔且生產門檻不高(一堆廠商都有做), 但是相較於類似的Triplet卻有個大不同, 那就是對於鏡片的組裝/光軸精準度要求更嚴格, 尤其是後端膠合鏡組部分. 這部分欠佳的Tessar, 表現甚至還可能輸給調校良好的Triplet. 相較於精準度/消光處理/鍍膜效率(後兩者正是老鏡怕光的主因), 玻璃品質影響在Tessar這種精簡架構理應是在上述條件之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