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neider 鏡頭專為 M4/3 發表了一顆定焦鏡頭

自己也有不少手動鏡頭轉接到NEX, 以及120/135底片機的異鏡頭移植. 過程中發現很多轉接環別說是內部消光欠佳, 連手電筒側邊照入有的都還些許漏光哩! 光是以上以及鏡筒內部消光因素就能大幅降低對比, 其他的變因再來參一腳的話, 很多對比根本就是張飛打岳飛. 這樣子與其談那些無法檢測或改變的條件(玻璃成分/精度/鍍膜), 還不如回歸到光學架構與特性的比較來的有意思
看見大大的問題才發現是一分錢一分貨
用錢買經驗,想想也還好啦
下次買好一點的轉接環
買轉接環,要試的安心再買
就沒這問題了
sn17185 wrote:
看見大大的問題才發現...(恕刪)


轉接環的好壞差很多,價錢也差很多 從美金29 到美金229


或許有人不認同,不過我常常覺得廠商不是笨蛋、消費者也很精明,生產這麼貴的轉接環幹麻。。。。

我買這個 Novoflex 是忍痛買的,因為我把它視為另外一個轉接介面,以後很多大鏡頭都會透過它來轉

結果我的選擇是對的!! 這顆當時買 美金 211.99 價錢幾乎可以買 20mm F1.7 的餅乾鏡。。。。。

我為什麼花大錢買這個六千多的轉接環,而不用對岸的。。。。因為我知道未來如果買像是 反射鏡頭 或者是這次的俄國鏡頭,如果轉接環不夠強大,會有斷裂的可能!!! (漏光還是其次,鏡頭太重斷裂才是要考慮的因素!!)

================================

有些東西或許是被炒作出來,或者是被說成 "神",可是再回想如果他的條件不夠誰會企把一個鏡頭說成神!!!

我相信沒人會說 Vivitar 這個品牌是 "神鏡" 吧!?!? 因為它本身的體質本來就不是很好,品質稱堪用,並不是很真的銳利,不過也不至於差到哪裡,還有最重要的它到現在老鏡還是很便宜!! 一顆 美金29 你希望他表現的超越 Leica D 偽萊卡嗎??? (老一輩的常常說 趴著趴著才不會中槍)

更何況老鏡頭原來產量就有限,加上最近很多轉接環都被開發成功,也有不少人不怕麻煩的對焦,所以慢慢被炒起來~~~~~~

================================

大家應該都會認同,我貼出來的蘇聯鏡頭 絕對無法很驚艷或者很銳利,不過它有他自己的個性跟味道,如果比起新鏡頭它當然遜色很多,對焦不快、色澤不飽滿、銳利度不夠。。。。

我雖然只有 東菜 沒有萊卡、蔡斯老鏡,這幾個月玩下來,發現這些老鏡頭對於 光的處理,是現代鏡頭無法比擬的,我不知道為什麼

P1240962.JPG

這是一顆 不到29美金的 Vivitar 28mm f2.8 二線手動鏡頭,雖然它不是很銳利,不過當這張拍完
我突然它發現它呈現的就是我當時眼睛對著燈看到的情形!!!

我不知道這樣是好還是不好。。。。他並沒有很亮眼的銳利、令人吸睛的豔麗,可是它呈現的是樸實。。。

萊卡、蔡斯、信乃達 相信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個性,跟特色,這些是現代便宜鏡頭無法取代的,所以才會越來越貴、越來越變的 "神了"。。。。。。

至於值不值得就看個人,你覺得不值得不過這些廠商依舊買這麼貴,不管你多幹醮,他還是賣這麼貴,肯定有他的堅持!!! (至於堅持什麼至少這個樓裡面已經有很多大大指出了,,,)

==========================================

我記得最早先有一篇文章提到 Lumix G 14-42mm V.S. Lumix G 14-45mm 最後是 Lumix G 14-45mm 勝出,大家要便宜廠商嗅到味道當然生產便宜的。。。。。除了取消了防守震開關,有些 "看不到的東西" 也隨著被減少!!!

有些人認為買了 Lumix G 14-42mm 賺到了!!! (爽) 幹麻再多花三千多買 Lumix G 14-45mm ,廠商絕對有專業的知識,讓大家不知道他偷了什麼!! 直到兩顆一比較,才知道偷了什麼。。。。。(我就不賣關子了,偷了望遠端的畫質,搜尋文章應該還在) 最後那位大大 賣掉了 Lumix G 14-42mm 留 Lumix G 14-45mm。。。。。

===============================================

不管是東蔡、西菜、萊卡、偽來卡,只要花的起可以駕馭它。。。。。鏡頭就值得了!!

我記得曾經有網友私下跟我說 Lumix G 14-45mm 很爛,沒特色!!!

我是一個很皮的人,最近就都裝著我的Lumix G 14-45mm 練習拍拍看,我要看一隻一萬元左右的鏡頭倒底是多爛。。。。。。到底有多沒特色!!! 

為什麼廠商還要坑人賣到一萬多~~~~~根據那位網友的說法跟口氣,我解讀成 "Lumix G 14-45mm應該爛到 該免費丟給資源回收商" !!

~~~以上個人觀點~~~

感謝各位大大在這裡分享寶貴、珍貴令人不知道 "神鏡" 品牌大家不知的另外一面!!!
轉接環漏光消光欠佳這到還好, DIY一下尚可彌補. 鏡筒內消光處理就麻煩了, 蘇聯鏡這點也是常被詬病. 拆過好些早期鏡頭, 連鏡片側緣也無消光處理. 低對比絕非單純來自於鍍膜/玻璃差異, 很多是連基本的工都沒處理好. 把這點的工自己拆鏡來補足, 或是挑選後面年代一點的, 那味道比較才有意思
rhinocero_tw wrote:
萊卡、蔡斯、信乃達 相信他們都各自有自己的個性,跟特色,這些是現代便宜鏡頭無法取代的,所以才會越來越貴、越來越變的 "神了"。。。。。。


老鏡飆貴第一個要感謝的不是他們自己有多優秀, 而是當下的數位化帶來的轉接風潮以及商人炒作. 第二個要感謝的就是你貶低的現代鏡頭, 有這些器材的普及與進步, 老鏡們才能功成身退, 從實物變成玩物.

另外Zeiss以及Leica對於玻璃的挑選哲學南轅北轍, 但優良的效果卻是不相上下. 這是打破下重料迷思的好題材.
rhinocero_tw wrote:
老鏡飆貴第一個要感謝.....第二個要感謝的就是你貶低的現代鏡頭, 有這些器材的普及與進步.....(恕刪)


謝謝指教
說到轉接環,最近也入手了GH2,會入M4/3也是因為這個可以玩轉接,當然DSLR也可以轉,但是太重太大台,對於邁入中年眼睛開始看不清楚的老人,螢幕對焦快,實在是很大福音,因手上還有一台CONTAX S2+兩顆菜頭 T*50mm F1.4 跟135mm F2.8 在拍賣上看了C/Y轉M4/3轉接環也跑了幾家,當場試貨,有裝不上去或是太緊轉不動還有裝上去拔不下來的狀況,終於在昨天找到一家裝上去沒有問題的轉接環,興高采烈的跑去試機,怎拍出來沒有銳利度飽和度,看起來白霧霧的,LCD看好像有層霧,拍出來照片也是如此,想請問有轉接經驗的大大們,是轉接頭有問題(鏡頭很乾淨,沒發霉但有入塵),在網路爬文很久,找相關知識也找很久,懇請有轉接經驗的大大們提供一下經驗分享
01慣例,有圖有真相,晚上補圖
F1.4

F2.8

F4

F5.6

F8

F11

F16

有用樓上大大的方式測漏光,用手電筒照都沒有漏光現象,以拍照圖片來看似乎縮光圈也沒有改善
原來這個大樓介紹的是 Schneider 鏡頭,不過我是蓋這個樓的樓主,蓋歪了也無所謂只要是大家想知道轉接環的知識,那我就對我身邊德國的 Novoflex 轉接環做調查!!

首先先秤重量,使用的是最原始的平衡秤 (這個已經很久了實在太好用了捨不得丟,繼續沿用)
原理、結構都很簡單,所以也就很耐用~~~~


校正好平衡以後開始測量




獲得 50g 1個 20g 1個 5g 1個 1g 1個 500mg 1個 200mg 1個 100mg 1個
總重量是 76.8公克

再拍一次全貌,裡面分為兩層兩種厚度


直徑調查,出動最基本的 游標卡尺


外圍總直徑為 5.7cm

量比較薄的部份的內徑

得知上半部內徑為 4.5cm

忘記量更裡面的,不過由數學決定

薄的部份厚度為 0.6cm,所以 5.7-(0.6*2) = 4.5cm


厚的部份為 0.8cm 所以不用擔心會不小心斷裂,(厚的部份剛好銜接 M4/3卡口)強度足以撐住很重的鏡頭!!
也不用擔心會漏光,兩者的組合螺絲非常細膩緊實!!

鏡頭後面到機身長度調查


鏡頭後面到機身為 大約 2.4cm



從另一個角度拍 2.4多公分

======================================================

最後材質調查唯一能判斷的是鋼鐵還是鋁合金,使用的是硬碟裡面拆下來的強力磁鐵


這種磁鐵超強力,距離轉接環 大約 1公分沒有反應,確定應該是鋁合金,不相信再用 鉬材質的多層永久磁鐵測試



六顆小顆三顆中型,這種磁鐵吸力超強,不小心分離的話會把手指夾到瘀血!!

========================================================

以上符合鋁合金或者是不銹鋼的特性,不被磁鐵吸引。。。上次看到 "發現頻道" 有介紹德國如何做 BMW 的引擎,是利用高壓注入壓鑄的方式,把鋁合金瞬間注入模具高壓完成,好保存其金屬的特性及最大的散熱方式!!

我想這種轉接環應該也適用這樣的方法鑄造,可以取得最簡單的生產方式,不過賺的是 冶金的 knowhow !!

如果有網友懂得如何生產也歡迎上網分享!!

~~~~以上調查跟大家分享~~~

=========================================

商場上還是一分錢一分貨,我知道國內還是有人賣 Novoflex 轉接環,不過不多。。。。可以透過 e-bay買二手的,買二手的應該也不會太差!!

轉接環我盡量不買對岸的,因為畢竟外表看起來一樣,誰知道裡面的材質是什麼,是鋼?? 是鐵?? 還是像網友分享的多片薄鐵組合起來。。。。。

一體成形跟多片鋼鐵組合,目的雖然一樣,都是要增加金屬本身的強度,不過多片組合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會像上面分享文章裡面的圖片那樣的翹頭。。。。

Novoflex 轉接環已經買了將近半年了,每次卡上去那個清脆的卡聲,讓人每次都讚嘆德國工藝。。。。

個人比較重視那個爽度,當卡上去那個聲音很清脆聽起來很爽,後面拍攝的心情也會跟著快樂起來!!
如果用了便宜又不好了,還要擔心會不會漏光的問題。。。。拍到一半鏡頭會不會掉下來的問題。。。。
萬一鏡頭都上萬了。。。。掉下來可不是開玩笑的。。。。。

所以鏡頭如果有錢買德國做的當然會比較好,除了品牌以外應該就像轉接環這樣也是品質保證!!

~~~~~以上個人觀點分享~~~~~

J.J.player wrote:
原來這個大樓介紹的是...(恕刪)


轉接環原來還有這麼多知識,真是造福新手的好文章,也給新入系統的新手終於有可參考的依據,可否請樓主另闢一個有關轉接環的標題文章,讓有經驗的大大們繼續造福剛入M/43的新手,謝謝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