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關于高端DC的選擇 以及大家對LX3, 松下的誤解

小弟一直没玩过高端dc, 最近打算选一台备用, 研究了一下发现一个帖子("理光GRD3 VS 松下LX3" http://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661091&pagenumber=1). 说一下我的看法吧.

1, 關于iso. iso並未有統一的標准, 所以首先所謂的"xx作假"這本身就是一個僞命題. 最近的dpreview在針對日本市場火暴銷售的ep1, gf1, 500d, d5000等幾台相機的傳感器感光度測試的結果中, gf1的感光靈敏度遠遠高于其他幾款, iso幾乎比其他幾款都高出1檔(如iso200~iso400), 而iso僅僅是感光度, 並不能與畫質, 甚至廠商品德挂鈎. 如果你覺得ep1的感光度iso800的時候, 僅僅等于gf1的iso400, 那麽你就在用ep1時設定iso爲800, 而用gf1時則設定爲400即可, 沒人規定a的iso必須與b的iso"相同". 所謂的"欺騙"不過是國內各種網站評測文章中本身就對iso概念不清楚, 所造成的誤解罷了.(事實上, 雖然iso沒有一個固定標准, 但是從橫向比較上來說, lx3也屬于在曆史上衆多dc中的標准水平, 感光能力比它高的有, 比它低的也有, 不過是gdr3特別高而已---- 就和ep1原來與500d之流都好好的活著, 突然"iso高一級"的gf1出現了, 就被人罵成了騙子一樣, 真的是狠無辜)

2, 關于抗噪能力. 在ccd---- dc依然主力使用的這類傳感器方面, 沒有誰擁有特別的技術, 也就是說raw中的噪音程度大家應該是差不多(當然處理器不同也會造成不小區別). 可惜在樓主牛棚的圖中顯然無法比較LX3與GDR3的抗噪能力---- GDR3爲了整潔舒適將細節抹平, LX3卻爲保留細節而噪音恐怖.

總的來說要真正科學的比較兩機的高感能力, 是不可能的. 首先各廠商的傳感器感光能力不同, 但是有辦法解決---- 使用相同光圈快門組合, 用不同iso達到盡量相同的曝光程度--- 遺憾的是即使如此也不可能科學的比較, 不要忘了鏡頭, 機內運算(矯正)等等一切信息都是廠商的秘密. 不要忘了它們只是一部dc, 就算你知道所有零件的秘密, 當他們組合在一起時的結果你也是不可知的---- 況且你還不知道那些零件究竟是什麽.

最後關于小弟的選擇... 目前傾向于GDR3, 綜合各類DC的情報以及自己的需要, 在(真正的)便攜, 良好的畫質之間做一個選擇, 也許GDR3是狠不錯的選擇吧---- 如果它能做打等效35mm的話就更好了. 之前我用了4個月EP1, 前不久出掉了, 原因其實有兩點: 一是主要的問題, 體積過大, 比單反小50%以上沒錯, 但還是太大了, 對我而言幾乎沒有便攜性可言; 二是畫質依然有比較重的DC味, 不過這個還好.

大家如果有什麽好的推薦, 給小弟推薦一下吧~ (LX3也不錯啦, 就是體積相比GDR3稍微大了點, 不過GDR3也不夠那麽好, 猶豫ing...)

PS: 松下在LX3, GH1等機器上的那種以對角線爲標准制造(有效象素區域)大于成像圈的傳感器, 以獲得真正的4:3, 3:2, 16:9畫幅的做法(普通傳感器當你變換找照片橫縱比時只是進行剪裁, 會損失視角及照片分辨率), 個人是非常欣賞啊~ 而且做爲消費者而言, 也有賺到的感覺啦(這種傳感器制造理念會使傳感器尺寸比普通的大一圈).
playsugo wrote:
gf1的感光靈敏度遠遠高于其他幾款, iso幾乎比其他幾款都高出1檔(如iso200~iso400)...(恕刪)

我只能跟你說, 以"畫面平均亮度"來說
GF1的ISO只比其他DSLR機種高1/3檔
那個高1檔的結果我不知道你怎麼看出來的(不要跟我說是dxo mark的測試喔)
只以某個亮度(譬如18% gray)當判斷標準而不考慮整個畫面呈現出來的色階分布
得到的結果根本不準
因為暗部比較亮不能代表亮部也會比較亮, 反之亦然, 你說是吧?
meridian wrote:
我只能跟你說, 以"...(恕刪)

謝謝指點. 我是在dpreview上看的測試, 你說的對, 的確我說相差幾乎一檔指的是我看到的其中的最高的差距, 平均下來的話大概1/3檔差不多的, 謝謝指教^-^
請問dpreview的ISO測試的連結是?

我找不到相關的資料QQ

可以幫連一下嗎?謝謝
其實數位相機裡面 ISO 是有統一標準吧

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是有定義「測量標準」的,最新的叫做 The ISO standard 12232:2006
而裡面界定測量數位相機「感光敏感度」的 "技術 (technique)有五種",而不是一種。
廠商可以從這五種技術裡面挑一種來標示 感光度
Recommended Exposure Index (REI) technique, Standard Output Specification (SOS) technique, The saturation-based technique.... etc.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相松下和索尼這類挾帶著龐大的3C家電背景大廠~
所能運用以及設計的思考通常比較深遠些~
最近剛好入手GF1和E-P1就能深深感覺到
相機廠的思維和家電大廠有滿大的出入
透過晶片演算和各廠工程師的認知差異
LEICA有ISO160起跳也有RICOH NIKON等ISO200起跳
CIPA對於感度規定也很模糊(目前仍在研議新規章)

日系家電強調功能性強而且要有讓人容易上手的介面設計~因為龐大的女性市場~甚至會有防呆和說明選項
這點在入門款的相機顯而易見~但是像Olympus Nikon等較專一的大廠偏重在攝影的概念
比如即便功能強大但是著重在個人化設定(即是你一但設定習慣不太會再更動其他設定)
重點是信賴感強~
喜歡拍RAW的可能不會介意多樣化的風格~但是這類功能能吸引新的購買者~
但是嚐新和趣味的特性也是3C每每小小改款的動力之一~
小DC的寬螢幕從LX1到現在的LX3我覺得功能改進不少~最遺憾就是我對於它高感度的難以容忍

LX3是使用CCD和鏡間快門~我連接攝影棚閃燈甚至可以同步到最快1/4000(純粹趣味性測試)
但是使用機械快門的Macro4/3系統比較像日本味DC的RF相機~
由於機械性能不等同1D等級的單眼~只有以靜制動的拍攝方式較為適宜

題外話
最近測了M4/3的松下20/1.7和O記的17/2.8
嚴重懷疑20/1.7光暈紫邊的形成可能是
1.松下GF1有對部分的O記鏡頭做影像軟體修正~但是O記沒有更新(O記光修正自己龐大的鏡頭群就已經很麻煩了)
2.O記鏡頭17/2.8真的有畫質好到不需松下做修正~(可能要請擁有G1老機的前輩來測試了!)


woodlcw wrote:
請問dpreview...(恕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0&t=1271458&p=3
我是在這個帖子裏看到的喔
angy2729 wrote:
相松下和索尼這類挾帶...(恕刪)

你說的對, 20餅幹的紫邊真的是相當的嚴重喔, GF1做了矯正看上去還好, EP1,EP2就不是啦, 狠嚇人的我發過一個帖子的, 去看看吧: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9
playsugo wrote:
你說的對, 20餅幹...(恕刪)



樓上大大的連結錯了XD~~~
看不到東西
馬吉爺 wrote:
樓上大大的連結錯了X...(恕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9&t=1334509&p=1#16264284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