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對岸的翻譯
轉載如有不妥請告知,會盡快刪除。
翻譯:nickwolfe
**************************************************************************
要說這一年裡哪一家單反場上的品牌認知空間獲得了最大的擴張,那就該算是松下的LUMIX系列了吧!松下原本雖然以其高性能鏡頭和具有獨特LiveView功能的機身不斷成為業界談資,但距離現在不過一年前的時候、M4/3規格的LUMIX G1上市那會兒,松下仍舊是在市場上沒什麼影響力的廠商。然而就在這之後,松下相繼投放了具有視頻拍攝功能的GH1、乾脆去掉了EVF而進一步實現小型化的GF1,這幾款機器無一不對松下的份額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時常有“M4/3規格只在日本賣得動”之類的挖苦之聲,但事實卻和這種說法不太一樣呢。
關於這方面的問題,我們當然又要請來負責松下規劃‧單反事業的負責人、總括部部長房忍先生來給我們介紹介紹情況。
■松下公司內部整合開髮型的優勢得以體現
記者:松下相機部門這一年可真算得上是“充實的一年”吧,你給自己打分,是不是接近滿分100分了呢?
松下:這一年的確很充實,我們一直想做的就是把稱為新世代單鏡相機的“無反光鏡”系統加以實現,現在第一季已經順利結束了,我們完成了第一輪的產品線佈局。
首先說說技術層面的。技術上,我們松下把自己最自豪的技術、我們此前積累的經驗都做進了新機器裡!使用色序方式(*譯注1)144萬像素的液晶、這還是世界上頭一次投放民用市場產品;而無反光鏡機所必需的對比度AF技術,我們也在產品中實現了使其足夠實用的水準!要知道,M4/3這個規格本身,就包含了我們松下大量的心血,因此我們這次的產品,算是在自己的主場、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而取得的成果。要以100分為滿分計算的話,我覺得可以拿到及格的80分了。
記者:G1、GH1用的那個EVF,還有如今Olympus、RICOH也用上的那種液晶EVF,已經不會再讓我感到震驚了。不過當初第一次見到的時候,的確還是小驚訝了一下 實在沒想到EVF能實現如此靚麗的畫面。雖說技術還說不上完美,但的確給人印象深刻!
松下:沒錯,正因為有那種“驚訝”,此後我們的產品線展開才會順利進行下去的。如今老有人看到GF1熱銷後問我們,你們松下幹嗎不把GF1作為產品線的第一台機器推出來啊?如果最先拿出的是GF1、然後再展開其上高檔的其他機種豈不美哉?但是要知道單鏡相機的美妙之處,原本就在取景器裡面的。只要是繼續在賣可更換鏡頭的相機、就無法迴避提高EVF品質這一問題的。所以我們決定給G1裝上上市時世界最高水準的EVF技術、讓世人看看 瞧瞧這個怎麼樣!
記者:G1的確以其完成度之高而令人驚歎不已,不管配上哪個鏡頭,都能看到實時補償了鏡頭收差的圖像,而且AF速度也很快。更厲害的是取景器成像的分辨率之高,遠超想像,這讓很多原本對EVF不抱什麼期待的業界人士驚訝。雖說光學取景器還是有很多優點的,但G1的EVF品質之高、則讓原本對EVF抱有成見的看法得到了很大的扭轉,也讓對無反光鏡單眼相機的牴觸感漸漸消除了。
松下:第一印象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必須在G1上全力提高完成度。要是第一台機器不行的話,以後就怎麼也難持續下去了。因此我們和半導體的開發團隊協作、全力開發精雕細刻的EVF功能。反過來因為這部分的完成度得到了提升,使得下一次搞GH1的時候,可以集中精力去弄視頻拍攝了,到了GF1,則致力於緊湊化的工作。總之,每一台機器都是集中精力搞確定方向的部分。所以最先一台如果上的就是GF1的話,自然不可能這麼短時間連出三台、而且搞得這麼好了。
單鏡相機讓人感到爽的地方,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其反應迅速吧。其他部分搞得再怎麼好,如果反應遲鈍、AF速度遲緩的話,肯定也無法得到什麼好評的。接下來要算取景器的味道了。可是這些部分要花力氣加以改善,肯定無法避免地尺寸就會物理性地擴大了。所以我們的目標就是,在保持反應迅捷、AF速度能保持同一水準的前提下,儘可能將尺寸緊湊化。我們第一台產品將給與大家的印象肯定是決定性的了,因此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產品,我們才會如此下功夫去搞的。
記者:雖然你們不怎麼張揚,但還是在松下集團產品各處細節上都能感受到半導體部門的強大的。毫無疑問他們對M4/3機的貢獻也少不了,具體來說,你們是怎麼和半導體部門協作的呢?
松下:這個阿,算是松下公司內部整合開髮型優勢得以體現的樣本標杆了吧。不僅僅是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鏡頭和機身的通訊傳遞啦、圖像信號處理演算法什麼的開發,也需要多學科技術的組合才行,而這正是松下最擅長的。諸如一邊要抑制EVF的圖像時延、一邊要進行實時補償這樣的事情、還有AF速度高速化之類的目標,都是松下公司內部技術統合帶來的效果。我們的LSI(譯注:大規模集成電路)性能很出色,而這方面的技術背景卻從不大肆宣揚。是怕說出來沒人感興趣?並非如此的。其實我們是刻意低調、不加以宣傳。實際上,在我們松下內部,數碼相機開發團隊,是和半導體開發團隊一起進行開發的。這方面,我們的模式與那些把相關部分整個丟給半導體開發專業公司啦、和其他半導體公司進行“合作開發”啦之類的開發模式相比,是有著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的。我們這邊數碼相機部門和LSI開發團隊的負責人,就在同一層樓上班,有了想要的功能、馬上就可以找LSI那邊商量能否通過他們的努力改善性能或功能。
■品牌認知度比預期成長的更快!
記者:到此為止咱們討論的都是技術層面的東西,那經營層面又怎麼樣呢?
松下:說到這個,首先就是品牌認知度咯。這方面遠比我們期待的進展速度要快得多!100分滿分的話、我想可以打120分。然而,經營、銷售額方面則因為產能略顯不足而受影響的狀態一直持續。現在仍舊是GF1生產跟不上銷售,GH1入秋以來也有一段時間供不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生產規劃還是顯得過於保守了一些。
記者:白色GF1一直有供貨不足的傾向呢,這次你們說的問題、是不是也跟機身顏色多樣化帶來的困境有關呢?
松下:的確如此,GF1的白色版賣得比我們預期得要好。我們事先通過各種流通渠道進行過調查,據相機銷售商的意見呢,白色版就算一開始能賣出去、也會馬上就滯銷的,所以我們沒造很多。結果事實是白色版居然佔了總銷量的30%!紅色也有20%,剩下50%是黑色版。這還只是上市之初的數值,我們此後的生產照著這個比例去做,白色版仍舊總是不夠。所以我們現在稍微增大了一些白色版的生產比例了。我們其實是以那些從小DC的女性用戶升級到GF1的情況進行預估的,她們當中會有喜歡白色版的吧。而實際情況是,大量男性用戶也買白色版!而且客戶年齡層極為豐富,所以我們感到用戶對GF1的支持遠比我們預期要廣泛得多。所以我給自己打分呢,考慮到對自己生產規劃過於保守的錯誤的反省、只能給自己打80分了。M4/3終於走過了一年,今後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目前日本國內的無反光鏡機已經拿下了近20%的市場份額,明年估計還會進一步擴展。以前總說單鏡相機市場有1000萬台/年的規模,我們的目標不是從中挖取一塊蛋糕,而是作為一個新的市場、將單反和無反光鏡機的市場總和、做到1000萬台以上去,那樣就好啦!現下小DC的需求已經飽和,所以我們必須培育全新的市場。
記者:無反光鏡機市場裡用戶最多的當然還是松下啦,你們怎麼看你們的用戶層呢?
松下:此前無反光鏡機一般被稱作“過渡相機”,的確如此。那些使用著小DC的用戶,要想進入更高性能、高畫質的可更換鏡頭相機世界的時候,如果選擇門檻低一些的機種的話、無反光鏡機就是他們很好的選擇。
記者:據說三星最近會發布NX系統的無反光鏡機,對於使用APS-C畫幅傳感器的無反光鏡機,大家的看法各異,你們松下怎麼看此事?
松下:別的公司的產品我們不好評論吧。不過我可以說說作為一般性的看法。APS-C畫幅當然比M4/3大,但真的要追求高畫質的話,我們覺得還得需要35mm全畫幅才行。要用這種畫幅的傳感器,生產方面倒是也可行,但要考慮小型輕量化的機身與畫質的均衡點,我們還是覺得M4/3有優勢。從小DC升級上來的市後,M4/3差不多是一般小DC傳感器面積的8倍、就算小DC的頂級機、M4/3也是2/3英寸級別的4倍呢。我們今後也會進一步提高畫質,如果要是出A3尺寸的照片的話,我們的實力應該可以應付有餘了。要追求比這更高的畫質的話,還是選全幅為好。而其他用戶,4/3應該正好夠用的。特別是無反光鏡系統,緊湊化正是其特徵之一,必須充分發揮其特點。全幅傳感器當然全尺寸都能獲得優異的畫質,這在膠片時代當然是無法想像的。的確,現在也有用戶喜歡拿全大象素畫質說事兒。要是拿像素數相同的APS-C畫幅照片和M4/3加以比較,確實有高下之分。但把照片作為整體來觀賞,畢竟還是需要更多的實力的。所以我們沒覺得使用APS-C畫幅的競爭對手三星、或是以後會出現的其他廠商,會危及到M4/3的地位的。
記者:如今你們已經完成了一輪的產品線佈局,此後將揭開M4/3第二章的序幕了吧。你們今後將怎麼展開呢?
松下:呃.....這個不好說吧。不過正如我們在M4/3規格發布時候說過的,我們追求的理念是生產小、輕、容易使用的相機。我們的這一追求目標沒有鬆動。視頻拍攝相機方面,我們也會追求比GH1更遠的目標。總之,我們的理念沒什麼大的變動、只是把各自的特徵進一步強化、提高各項功能/性能的追求。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我們不會再搞新花樣了,只不過新的要素會按順序出來而已。
記者:就是說你們會穩定產品線,開發各自的後繼機種,對吧?
松下:我們沒說要固定產品線,只是說以現有機種為基礎加以改良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從G1、GH1用戶那裡我們聽取了很多意見,我們會繼續我們的改善‧改良工作的。比如我們的小DC LUMIX DMC-FX系列,從FX7開始到現在已經更新了10代了,都沒有變過產品理念,只是慢慢加以改良、直到如今。這種提高完成度的方式,也能幫助我們今後在M4/3平台上的精工細作。比方說G1和GH1的視頻拍攝功能的追加,有很多人以為那只不過是換個傳感器和加個麥克風那麼簡單的事兒。但仔細看看你就會發現,手柄部分的設計也變化了、撥盤按壓時的
發條強度也變化了。所以不只是那些指標上大家能很容易理解的部分,其實包括一些細節變更在內的積累都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說起視頻拍攝,我覺得作為照相機而不是攝像機,視頻拍攝究竟多大程度能實用,畢竟是有個界限的吧?你們覺得視頻拍攝能發展到哪個地步呢?
松下:的確有希望我們能徹底把這個功能做下去、把包括PowerZoom在內的攝像機功能都做出來的呼聲!我們也進行過內部研討,得到的結論是 技術層面上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也覺得還是無法做到和一般家用攝像機一樣的便於使用。所以我們應該首先發揮其作為靜態攝影相機的優越性,然後才是發揮其利用鏡頭的刻畫能力、使其成為能夠拍攝只有單鏡世界才有的全高清影像相機。雖說不是拿M4/3的相機去拍電影,但也要讓用戶能感受與其程度相仿的樂趣,所以我們在這方面努力,看還能不能做些什麼。
記者:松下在M4/3機的改良方面,你覺得今後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松下:我看還是反應速度。我們一直對這方面的性能很重視,而且感到必須更加重視。我們不會滿足於現狀的。取景器的畫質如此、AF速度也是如此。至於畫質方面,我們會拿出使用了當時所拿得出最好技術的元器件來的。當然我們不會就此滿足,一個成果的問世、意味著接下去新的一步的邁出。包括LSI啦EVF所用的液晶屏等設備的進化,這些核心技術的進步,都是在無反光鏡機的世界裡我們要不斷發展的要素。
記者:實際使用無反光鏡機,我個人還是覺得和取景器的味道這些方面的重要程度相比、還是快門時延太大了一點更令人難受。
松下:我們對此也感同身受!問題的關鍵在於快門簾的驅動方式這些機械結構部分。我們有信心對此加以改善,雖然還沒到能公開什麼時候拿出改良品的階段,但可以告訴大家的是,這個課題已經被列入產品化目標當中、投入開發了。
■對使用松下產鏡頭的兼容相機在銷售渠道中的看法得到了改變
記者:總有人說“M4/3只是在日本國內被市場接受”,你們廠商實際怎麼感覺的呢?
松下: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那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把M4/3拿到日本以外的市場去賣!由於我們的生產規劃和生產規模的問題,我們在日本以外的市場還沒有加以積極的推廣和展開。然而以GF1為例,我們剛在亞洲地區投放,馬上就搶購一空!在歐洲各國,雖然接受程度大不相同,但也遠比一開始的預期要賣得好。我們在美國是10月開始銷售的,雖說結果還不明朗,但頭一批出貨的機器都已經馬上賣光。GF1的銷售就是這麼順暢。G1是去年秋天上市的,在日本以外的市場沒能避免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原本庫存積壓的環境下本來不可能再把新機器賣進去的,但那個時候推出的GH1則不然,賣得非常順利地,業績也比規劃好得多。原本我們在日本以外的世界市場銷售的機器就不多,所以各國都抱怨GH1供貨不足呢。有很多公司在日本以外的市場推出日本所沒有便宜機種,那似乎已經成為了入門級市場的標準一般。可我們的G系列機在日本在海外都是一個價位,我們就不做什麼廉價版機器。我們在日本的入門級機器,放到日本以外的市場也變成了中級機,如果不走一定的量、就會被瞧不起。還好,我們賣出了不少。雖然還沒有獲得像在日本那麼大的成功,但無反光鏡機肯定會佔取更大的份額滴。第一代的機器取得了比預期要好得多的成果,對銷售渠道中那些使用松下產鏡頭的兼容相機的看法也得到了改變,所以我們對下一代機器在日本國外也能取得更大的展開抱有信心。
譯注1:原文為“Frame Sequential式液晶”。
我們知道,TFT液晶有兩大類,一種是使用濾色板的,把一個像素分為RGB三個子像素;
另一類則是Frame Sequential式,這種液晶不分出子像素,而採用輪流顯示RGB的時序模式表示不同色彩。
VICCHEN2006 wrote:
原文出處對岸的翻譯轉...(恕刪)
差點忘了小弟可以加分
真感謝V大的轉載及翻譯(包括O家那篇)

從對談感覺中,松下的確是放棄了4/3這塊
致力於將M4/3優勢發揮極限,
專求高畫質的就去找全幅
雖然和小弟最終的選擇(4/3+M4/3)稍有不同
但畢竟小弟僅於家用攝影/錄影用途
不過只要Sony一天不發展DSLR的錄影功能
松下的M4/3將會一直是錄影功能最成熟的單眼
搞不好下一台高階M43搭配的kit,真是那個可以PowerZoom(搭配12-180mmHD
)無論O家或P家...
M4/3也證明他的市場價值
或許明年會有更多的競爭者,但對我們消費者
將會有規格更好,或價格更優的產品可用
希望小弟的三機流計畫:O家4/3+F家m4/3+P家m4/3
都能圓滿的到手
不知有沒有富士的訪談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