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 wrote:很有趣的效果, 可以說明一下是怎樣拍出來嗎 ? 有後製嗎 ? 第一張和第二張拍的場景一模一樣 , 拍法也相同 , 但是模糊程度不一樣 ,首先設定重複曝光兩次 , 重複曝光模式為平均 , 用光圈先決模式拍攝一張正常清晰的照片 ( 第一次曝光 ) , 接著將相機的對焦模式改為手動 , 第一張照片是將對焦環轉到鏡頭最近的對焦位置 , 此時因為構圖中大部分是綠色的荷葉 , 因為對焦環被轉到鏡頭最近的對焦位置 , 使得畫面呈現一片模糊的綠色, 按下快門 ( 第二次曝光 ), 就變成第一張的照片 , 第二張則是將對焦環稍微轉動偏離正確的對焦位置(第一次曝光和第一張的第一次一樣), 造成輕微脫焦, 然後按下快門 , 就成了第二張的照片 , 第三張的拍法 和第二張一樣 , 只是更換鏡頭 , 小弟上圖前都會按照攝影大師 Scott Kelby的建議將照片用photoshop 裡面的遮色片銳利化進行輕微銳化後再上圖 , 無其他後製相關銳利化參數如下: ( 數據引用自Scott Kelby 所著 - 透視數位攝影技巧)1.人像照: 總量 - 150% , 強度 - 1 , 臨界值 - 102.城市風景 , 街頭速寫或旅遊照 : 總量 - 65% , 強度 - 3 , 臨界值 - 23.日常生活照 : 總量 - 120% , 強度 - 1 , 臨界值 - 34.需要極度銳利的照片 ( 運動照 , 風景照或需要呈現大量細節的照片 ): 總量 - 95% , 強度 - 1.5 , 臨界值 - 15.已經縮小並調降解析度的照片 : 總量 - 85% , 強度 - 1 , 臨界值 - 4
K K wrote:竟然還得更換鏡頭再拍 ! KK大您誤會小弟的意思了 , 可能是小弟的表達方式不好導致您的誤解 , 我的意思是當我用100mmmacro F2.8 拍完第一張和第二張之後 , 背起相機走到另一個地點,覺得場景不錯 , 原本想要用小公主鏡拍一張和第二張一樣的感覺 , 但是小公主鏡的視角太廣 , 拍起來感覺荷花很小 , 所以換成大公主鏡拍了第三張 , 並不是說先用A鏡頭拍完第一次曝光之後 , 再換成B鏡頭再拍第二次曝光 , 然後變成一張照片 , 雖然換鏡頭拍重複曝光也是一種手法 , 小弟在底片機時代就曾經用過這種方法拍過 , 場景是一棵小型的室內聖誕樹 , 將相機架在三角架上 , 先將室內的燈關掉 ,只留聖誕燈泡在樹上閃爍 , 然後用標準鏡頭50mm拍下第一次曝光 , 接者將室內燈光打開 , 然後用100mm小望遠鏡拍下第二次曝光 , 最後再換成24mm的廣角鏡拍下第三次曝光 , 只是照片已遺失了無法PO出 , 現在如果要拍這種照片就簡單了,用18-135這支鏡頭 , 在廣角端 , 中間及望遠端各曝一次就搞定了
好久沒開工了 , 再來添幾塊磚 , 今天早上在我家樓頂拍的日出SMC Pentax DA 14mm F2.8SMC Pentax FA 77mm F1.8 LimitedSMC Pentax DFA 100mm F2.8 MarcoTamron SP 500mm F8.0 55BB同場加映一張HDR , 日出前從-2EV到+2EV拍攝五張 , 然後用Photoshop 合成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