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estrel wrote:
這些條件目前市面上某些DC都已經具備了啊
例如Panasonice的TZ系列
那麼推出一個價格高昂的可換鏡頭系列意義何在?
如果說兩者使用的片幅大小一致。

光一項可換鏡頭就不具備了

還可期待搭打鳥砲, 微距鏡.變焦魚眼. 恆定光圈鏡頭等等..

如果專注在鏡頭開發上面. 素質應該也會比 DC 機身內建的還好.

也許是我太過樂觀. 不過我是這樣期望著

當然目前所看到的價格確實昂貴

我是比較期待下一代產品的..

想搶新..多付出一些代價是必然的

menestrel wrote:
這些條件目前市面上某...(恕刪)

光一個可換鏡頭就是差很多了,否則照你這樣的邏輯,當年的Sony R1搭配接近APS-C大小的CMOS、畫質極佳焦段又實用的鏡頭,怎麼沒有把當時的入門單眼打得落花流水?又怎麼會落得後繼無人的下場?那個時期的入門單眼搭配一顆焦段、表現都接近R1的鏡頭,兩者加總起來價位可一點都不親民的...
回過來說阿Q機,如果我對相機只想要50mm的標準焦段,光圈不要太小畫質不要太差,體積重量越小越好...現有最接近的選擇,竟然是GF3+20/1.7嗎...還不說20/1.7用起來跟標準鏡還有點差距,如果這時候對此搭配的體積重量還有得嫌,我是不是只能跟自己說好歹畫質不錯了?那如果我重視畫質的程度小於體積重量呢...很簡單,沒得選那就不要買,現在就是這樣。
再者,目前DC最廣的就到22.5mm,而且我若為了這22.5mm,我還得接受無謂的36X變焦帶來的畫質減損。如果是定焦不是很好?或者等效18-35這種實用型廣角焦段不是很好?問題是有哪台DC敢這樣出?還不如等可換鏡系統來得實際許多吧。
最後阿Q機的片幅小也是有好處的,隨便轉接一顆50/1.8我就有等效275mm的長焦鏡,進光量還有F1.8,重點是連轉接環說不定不用6000就能解決...哪台小DC可以讓我這樣玩?哪台EVIL或DSLR可以這樣玩?
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阿Q機說到底就是價錢該死+現在的鏡頭沒吸引力。但是我很早就回過了,小片幅有小片幅的玩法,真的再不搞出有吸引力的鏡頭,那也是廠商的選擇。我既不能改變廠商的決定,也沒能力干預他們的動向,那我急個啥。
外觀看起來不錯!!不過應該不便宜吧!!
superhbin wrote:
更小更輕巧的機身,以及鏡頭, 更高倍率的望遠, 價格更加廉價

當年 4/3 的想法剛出現!
大家就是這樣子把 4/3 給神話的 ....

也不過在 E-1 出來,大家失望了一下!
到現在的 E-PL 系列,便宜好用啊..

給 Q 一點時間間吧!一切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網路發言嘛... 多是隨便說說!別太認真..
inben2 wrote:
當年 4/3 的想法...(恕刪)

除非1/2.3的畫質能媲美1/1.6或更大,不然Q的優勢在...
而且m43與nex還不斷的再縮體積喔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R6.2 wrote:
除非1/2.3的畫質...(恕刪)

p300的表現就沒輸s95。
相機這玩意如果只有畫質才是一切,那早在第一台dslr出現時所有的小dc都該死光了,早在第一台數位機背出現所有dslr都該死光了,何以能夠發展到現在?
R6.2 wrote:
結果跟感光源件差N倍...(恕刪)


看起來很小一台啊!跟S95差不多大小(厚一點)!!
這樣看起來真的很有賣點…

zakkwang wrote:
我不這樣認為...h...(恕刪)

我不能說沒差,但對我而言這兩者是40分與50分的差異...輸了也沒有多慘,贏了也沒有多光榮。比起一樣不及格的畫質(也許我的標準還是會不自覺放在APS等級的表現上),爭奪誰離及格邊緣比較近,還不如看看別的...畢竟畫質與輕便這兩者還是沒有辦法兼備,從小到大又到小玩了一圈,M4/3已經是能夠接受的極限,其中還得捨棄變焦鏡才能及格,還不如選一台XZ1...但是想要焦段更活又該怎麼辦?也只能指望這台Q了,不然出一台XZ1W配個等校18-35我也是會考慮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