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K wrote:
1. 看不到車尾燈也很正常. 同樣是對焦評價比較差的廠牌, 跟 fujifilm XF 系統比較起來會如何, 我反而有興趣想知, 不知有沒有雙修的同好能說明一下.
2. 我以為 -3EV 的合焦能力也是對焦表現進步的一個因素 ?
3. DFA* 70-200 及 DFA150-450 如此重型, 有時我想會不會其實是借用了 tamron 的大型環形超音波馬達, 只是沒說出來 ?
1. ILDC系統後來都把對焦驅動鏡組改為很小的鏡片,用直驅馬達驅動,HD DA55-300PLM就是採用這種方式。單純看規格表DA55-300PLM的鏡組比舊款鏡頭更多,如果是在底片上鏡片數量太多,會喪失暗部細節,這點在CCD上可能也看得出來,因此這種設計方式是直到現在Pentax, Nikon才比照ILDC系統用在DSLR上,同時把鏡筒做曾多段這樣收納長度變短,變成一個新的賣點(但整體畫質到底有沒有更好則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不能單純只看結果(對焦表現)而不考慮先天的差異,日前第一次用到XF35F1.4R,這顆同樣是雙高斯結構,對焦同樣不快。也就是說同樣驅動方式比較才比較有意義,這點我只知道富士的X70對焦是比GR系列表現更好。
2.我前次回覆沒有提到一點,比我更早在ist*Ds就跳槽到Pentax的前輩有發現,ist*Ds對焦雖然慢,但有對到基本上都準,K-7開始雖然速度變快,但精確度似乎反而不若ist*Ds,尤其是畫面的左右兩個單向感應器組成的對焦點,也就是說這兩點在ist*Ds上的可靠度勝過K-7。
也就是說K-7開始的機型對焦速度變快的其中一部分原因也有可能是在合焦的判別標準上放寬,如果沒有放寬,速度慢一點,但精確度跟ist*Ds一樣好,那你從K-5 II/K-5 IIs再回頭去看之前的評價就會變成「之前的機種都很準,只是速度不夠快」。這就與-3EV沒什麼顯著的關聯了。
3.DC馬達是直流馬達,其實就是機身馬達做的安靜一點,裝在鏡頭內。底片時代機身馬達會推不動FA*28-70, FA*80-200, FA*300F2.8, FA*600F4, FA*250-600嗎?我在底片時代用的是Minolta,Pentax我沒用過,但是用常識判斷,最起碼高階的MZ-S,Z-1P這些機型要推的動(有興趣的話不妨找香港有底片機的前輩看能否體驗一下Pentax在底片機上的對焦表現)。
還有邏輯上如果你向Tamron買USD用在兩款D FA望遠變焦上的話,就直接標SDM就好了,而且在行銷的觀點上把layout示意圖給消費者看有環形超音波,在行銷上是大大地加分,所以用了USD但卻不敢標SDM而標DC基本上不太可能,尤其是如果你去找Canon EF70-200,EF100-400, Nikon AF-S70-200,AF-S80-400來用用看,只要你體驗到環形超音波對焦驅動的特性後,是DC還是USD自己也能感覺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