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弟的一點想法,「至於哪種價位購買,看大家手頭寬鬆,以及心情爽度問題囉!」

通常,相機產品的售價除以3~5,就會比較接近他的成本價。就看他們想要黑多少錢囉!GR的成本應該會是在六到八千之間,如果開24000已經是很多了。別忘了要以國民所得消費水準來比對,美國的24000對他們來說,國民所得4000美元月薪(相當於台幣: 12萬月薪)。這樣他們800美元是他們所得的幾分之幾?答案是「五分之一」。那以我們的所得,我很高估的說「算我們月薪35000」好了,則占我們所得比例多少?明顯是趨近「十分之七」。以這樣的國民所得水準,你覺得24000算高還是低?

當然一定會有人來說,高的價錢有好的品質。那我想問問,那些錢是到了他的員工薪資上?還是給老闆拿去「養小三、買透天」去了?

要是回饋給員工,24000老子付得起。沒有的話?那抱歉,我覺得考慮考慮,大家要不要用購買慾望減低來懲罰他。
In_Flames wrote:
以下是小弟的一點想法...(恕刪)


1.不要只用物料成本來看產品,尤其是需要高科技或專業人士才能開發出來的產品。

2.若廠商依照當地國民所得來調整產品售價,那麼去非洲或北韓買應該最划算了,一台只要台幣一兩千,我想當地的人都買不到,被水貨商掃光光
Flick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vofan/
有機會可以去看看物流、銷售、商業行為等等的書籍,會比較明白我說的意思。

「這可不是物料成本喔」!那是經銷商的利潤價位。所謂物料成本,是機器本身的材料造價。而工廠發貨給經銷商,已經是把開發費用等相關人士成本費都已經算入了喔。而剩下的3~5倍是台灣的經銷商想要擁有的成本以及利潤喔。
覺得貴
不要買就好
不買不會死

定價
不是你我在論壇靠妖就能決定的
是吧
討論這沒意義
In_Flames wrote:
有機會可以去看看物流...(恕刪)

應該說大家都希望公司貨價格越低越好,如果公司貨價格可以低到讓水貨沒有生存的空間,大家應該都會很樂意都買公司貨(但是事實是連Sony在臺灣是分公司,都有水貨,Sigma大家公認服務好,也還是有水貨,甚至水貨也保固三年)

但是臺灣市場說穿了就是小,進貨量不可能大到像美國、香港、大陸一樣大
再者臺灣的代理商跟美國、香港、大陸的分公司或代理商抓的利潤率也不一樣

所以你究竟要如何去決定一個你認為真正合理的臺灣公司貨上市價呢?

我只能講恆隆行或許沒有價格便宜到讓大家都不能批評,但是售後服務是一流的,我買GRD4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CCD入塵,寄去恆隆行修理,在他們官網線上就可以查維修進度,完修寄回來一個禮拜就搞定,當初故意拆掉手腕帶避免遺失,沒想到寄回來時居然又多了一條新的裝在相機上,臺灣的代理商一般大家公認服務好的主要是恆申,但我認為恆隆行也不錯

因此我只能說如果GR你覺得上市價偏高,那就等過一陣子在買,如果我要買GR的話我會願意優先考慮公司貨。
原來賣東西只要考慮BOM cost,不用考慮研發成本......
以這種機皇等級的隨身機,賣個2.4W,我就覺得可以出手了!!!
如果相機的價格是用BOM Cost論斤秤兩的方式計算
買鏡頭是不是也要用同樣的公式套用,光學玻璃多少錢、鏡筒材質多少錢

在下很期待閣下到汽車或房屋的銷售據點跟人用BOM Cost的方式殺價
一定可以談到一個好價錢

千萬不要在家裡光是口頭用不購買懲罰汽車廠商或建商,實在是有損閣下的格局
這樣只有混淆視聽,降低網友的購買欲望而已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