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lucas wrote:docliu 大大言重了啦 大家加油X3顏色要是控制得當眞的迷死人色彩飽和還有一種說不出的通透感而且放大100%照樣好看目前還是調色新手有時一張圖要調好幾趟有個心得就是拍攝時白平衡務必要準不然差太多的話調起來也不自然還是小花
不介意的話小弟來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當然方式或是觀念不一定正確啦,純屬於分享^^小弟我拍花花草草的時候會必較喜歡使用"點測光"測光點的位置會影響快門及白平衡~~因此同樣的畫面,陰暗光亮都不盡相同,那要對哪裡測光才正確呢??(用評價測光或是中央重點往往會誤判)小弟我曾經請教過朋友,對"灰階18%"的地方測光就對了~~~~~不要問小弟我那是啥意思....因為我也不太清楚........(有沒有大師要來解釋一下^^)大家不要太專牛角尖,差不多就好!!畫面中找不到灰色?!找柔和的顏色也可以~~~(千萬不要直接對主體測光,顏色很難調的正確)畫面中紅色圈圈的地方就是小弟我點測光的地方!!測光的位置正確,白平衡就會較正確,因此畫盤幾乎不用調,顏色也還蠻OK的^^小弟我不善於言論,以上若有造成各位在攝影認知或是觀念上的困擾,還請各位不吝惜的給予小弟我指正與指導喔^^PS.畫面擷取後貼於小畫家,畫質較差還請多包涵!!
geolucas wrote:但測光跟對焦不是一起的嗎?要如何測光之外還對到主體去呢? 大部分相機的點測光都在中心對焦卻可以很多點如果選擇正中心點對焦那對焦和測光就同一點如果不是就先測光鎻訂後在構圖對焦如有錯請指正
對於要被拍攝的主體,仍是要以主體做為測光的對象;所謂18%其實就是所謂的灰卡,18%的反光人眼看到相當於灰色的其中一種色階,而感光元件對於18%反射光的測光準確度最接近人眼的感光,所以才有灰卡的存在,而白平衡是對於顏色的平衡度,數位的感光元件不同於底片,一張白紙在不同的光源不同的色溫下,顏色會有很明顯的不同,感光元件就是對於光線的敏感度高出底片很多,所以特別需要白平衡讓白色變成真正的白,另外還有一點,數位的感光元件對於紅色是非常的敏銳的,而自然界中,透光度很高的鏡片紅光穿透率比較多也比較快,兩個原因影響下,紅的色系顏色會特別奇怪,不容易拍出細節,這是數位感光元件的天生缺陷,不過現在又很多修正色差的鏡頭,在Sigma鏡頭裡的名稱就叫做SLD或ELD就是修正這種色差,測光剛剛也解釋過了在簡單說是對於現場的光作出正確的曝光選擇,而對焦是對於主體正確的焦距調整,所以理論上是可以分開來做的,不過一般對主體對焦同時也對主體測光測出正確的曝光,是比較理想的作法,但也不是那麼絕對,總之能拍出正確曝光,主體明顯的照片基本上都算成功了,另外在跟大家分享一下18%的反射光,天空藍及綠地都接近18%,理論上都可以拿來測光,當然還要看現場環境的情況,另外分享一個小技巧,在拍攝風景跟小花、生態等等主題,可以試著減1/3~1級的EV值,可以得到更飽和的顏色喔!參考參考!
再補充幾點,很多人對於景深的誤解,其實對於景深的影響程度而言,與被攝物體的距離影響景深占約40%,越近景深越淺,其次是焦長,焦長越長景深越淺,反之越深,占約30%,光圈,這是眾所皆知的,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反之越深,也佔約30%,所以基本上要拍出淺景的照片,一般DC就辦得到了,但是光圈的差異也有影響,光圈葉片越多散景的光越圓,越少就越有角出現,散景一般而言設計得越完美的鏡頭,散景就越有所謂的奶油味,後面的散景白白糊糊的感覺,但沒那麼完美的鏡頭散景卻更有味道,所以沒有所謂什麼完美的鏡頭就比較好的道理,但通常這些東西都取決於光圈及鏡片的好壞程度,還有一個小常識,就是光圈越大反差越小,光圈越小反差越大,所以要拍出高反差的照片,光圈可不能大,但又要拍出淺景,就是MACRO境的用處啦!
StocktonChuang wrote:Chino32大大說...(恕刪) 小弟只是喜歡攝影而已!然後個性又有點雞婆,也真心希望玩Sigma相機的同好們,都能更精進囉!小弟玩SD10已經四年多了,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人在玩這型的相機,甚至討論區都很少人討論研究,所以逼不得以啥都要自己來,自己研究看別人拍的相片,透過這些欣賞然後學習,慢慢的找出一些訣竅及技巧,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更喜歡SigmaSD的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