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世界最小的可換鏡全幅機「Sigma fp」將於 10/29 開賣,單機身 NT$56,700 元!

carl3104 wrote:
還有就是外閃不知是否能使用?...(恕刪)

熱靴的話要加鎖一個隨附的閃燈配件HU-11

Lanxlot5475 wrote:
感覺 FP 是設計拿...(恕刪)

這台的未來成功點要看他硬體介面有多開放
現在看到就幾個點:
1.直接使用3.5mm耳機孔的快門線
2.標準的HDMI輸出,可惜V1.4只適合看不適合直接輸出
3.使用假電池形式的持續電源供應,不支援USB邊充邊用有點小扣分
4.肩帶掛勾直接使用腳架孔規格鎖上,等於機身三面都有提供腳架孔鎖點
5.很方便外掛散熱設備的散熱設計

剩下就是看配件廠創意能做到什麼程度.

diffusionless wrote:
要上M鏡,感光元件濾...(恕刪)

X3原理上天生陷井效應就比較強
對應短鏡後距鏡頭周邊畫質無解的機率依然很高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ASRAAM wrote:
X3原理上天生陷井效應就比較強
對應短鏡後距鏡頭周邊畫質無解的機率依然很高

+1
從原理來說X3幾乎只能吃直射光
跟Leica M或CONTAX G這種旁軸鏡應該是八字不太合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吉姆林 wrote:
Sigma 第一款 L...(恕刪)


等實測~

最準!
‧°∴°☆﹒°☆﹒﹒‧°∴°﹒☆°∴°☆﹒﹒. °.﹒‧°∴°☆‧°∴°﹒☆ ☆°.﹒‧°∴°☆°
lml640707 wrote:
+1從原理來說X3幾...(恕刪)


個人理解斜射光設計影響,進行一些整理,有問題或需修正還請指教,也麻煩

濾鏡厚度主要是MTF邊角影響,畫質最明顯就是邊角崩落。
這個現象一開始主因是在2008年M43無反發表後,陸陸續續有人拿來轉接LEICA M與contax g等產生,後來其原因現象是ZEISS在2011介紹Distagon, Biogon and Hologon文章提到感光元件濾鏡影響。

其原理觀很簡單,感光元件的光學濾鏡本身也有折射率,鏡尾進入感光元件,本就會越往邊緣傾斜。
所以造就隨著距離中心越遠,其偏離程度越大。
實際上即使是slr這種長鏡後距的鏡頭,本身也是會有,只是斜射角度變小,影響沒有那麼大。


也就是感光元件濾鏡薄化,並不是只有短鏡後距有效,只是短鏡後距非常明顯,lensrental也把厚度減少對於mtf影響。
carl3104 wrote:
好奇拍照是怎麼個破法呢? 我只擔心電子快門的畫面變形問題... 還有就是外閃不知是否能使用?


外閃加掛附件來增加重量...


重點是 : 閃光燈同步速度:1/30秒以下(14bit RAW:1/15秒以下)
ASRAAM wrote:
X3原理上天生陷井效應就比較強
對應短鏡後距鏡頭周邊畫質無解的機率依然很高 ...(恕刪)

數位時代,除了光學濾鏡問題外,另外就是影像訊號取得的問題,嚴格來說並非Foveon X3有問題,而是所有數位感光元件都會有影響,只是問題嚴重度高或低。

也就是在光學物理提到電磁波觀念,波長越長,其散射越小,也比較不易吸收,這個也是Foveon X3設計原理是讓紅光排在最深層與最後一層,而藍色是最上與最薄一層。





回歸主題,這個問題源頭也是不管是短鏡後距鏡頭或其他都會有,只是短鏡後距的邊緣光線進入感光元件的角度更傾斜,問題會最嚴重,如同下面介紹主要進入鏡頭角度造成感光元件邊緣越靠近,取光路徑就會偏離越嚴重
,其中紅光組成較不易散射跑到其他位置,造成過度取樣產生的紅色暈開最嚴重。

LEICA M9




所以這個問題只是在於Foveon X3的光線進入深度更深,問題的嚴重性就更高。

下面是LEICA在發表新型M機提到的問題解決,就是改善微凸鏡的方式來改善。





SONY BSI本身也可以減少進入深度,也就是可以降低意外進入光線的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