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pan200206 wrote:
我不知他說的「亮晶晶...(恕刪)


後面個人也有針對一些網友對於螢石觀念作一些說明。

實際上,所謂ED SLD FLD UD都是類似,添加一些氟化物像是螢石等物,與其他配方來改善螢石機械性質。


那個<ED鏡片除了抗色散效果較弱外(2片ED效果大致等於一片螢石),
還會吸收掉光中一些色彩,尤其是紅光的色域; 但螢石鏡片不會,...>

是在數位時代時候,CANON用戶為了解釋CANON和NIKON色彩差異來源。


實際上,那些ED UD等也都是添加螢石與其他氟化物來達成,通常是歸類在FK系列,F就是氟化物代號,K就是CROWN(就像Micro和mikro,K是德文用字)
一般修正色像差是利用正負相消方式,像是低色散低折射凸crown鏡片+凹高折射高色散flint鏡片。






但現實真的知道吸收光譜的觀念的話,如果會吸收某種光線,那看起來就像剩餘光線的顏色,這個也是寶石鑑定分光鏡基本觀念。
像是紅玻璃就是除了紅色與一點黃色光波段,其餘都吸收,所以看起來會紅帶點黃。
而像紅寶石,則是紅 和一些綠色波段與一點藍不會吸收,其他都吸收,他的紅就和紅玻璃不一樣。



所以如果是透明無色,通常就是代表全部都不會吸收,而反射出來看到就是無色。

所以您看到鏡片上面鍍膜顏色原理也是這樣來,只是大部分都會通過鏡片,只有少部份會被鍍膜吸收與反射出來。

像是這個是14片玻璃疊加起來,左邊有用NANO鍍膜,所以就看不太到反射光產生散射迷濛問題,也因此現在鏡頭才會和過去可以使用那麼多鏡片

Idlemaster wrote:
我說大家都只要求鏡頭銳利嗎?
上面韓國人的測試,色散那部份讓我傻了眼。F4以下燈光都變成鬼火了,晚上該怎用?
另外一篇評測:
日本人的測試
接原廠機身SPP可以修但整個畫面都變淡,浪費了一個好色的感光器。

滿心期待的ART系列平價大光圈弄成這樣,這兩篇評測令我心很碎……


一分錢一分貨,有什麼好心碎的^^
原本的30/1.4畫質我已經很滿意,新版的更勝一籌,我覺得是很OK了
但我個人用的是SIGMA的機子,在它之後的商品對焦單元沒有明顯進化的情況下
我不會再買他們任何大光圈鏡頭了,對焦是一整個無法信賴啊

另外,SPP的那個調整,以那張照片的拍攝條件絕對是可以再調回來的,我想要不是調的人沒鑽研就是只是單單示範效果
這也不能怪消費者會誤導
原廠就取名叫fluorite LD
是翻成螢石低色散好呢?還是螢級低色散
正確應該是後者了
可大多都認為是前者
http://lens.zol.com.cn/166/1669598.html
最原始的文章,果然不是原廠資料
但原廠資料也很玄啊
ELD與SLD都有打上全稱Extraordinary Low Dispersion跟Special Low Dispersion
就FLD用個”F”帶過...
WanBanDrow wrote:
http://len...(恕刪)


小弟可以和您說這個網站很外行!
昂贵的天然萤石,而是通过复杂的铸造工艺所得的与天然萤石晶体结构类似的人工萤石。

金屬才會使用鑄造這個字,一般這種陶瓷寶石類,要長單晶的方式有很多,有些是學習原本自然界,有些是特別選晶用晶種長出來。

像是水晶,會較水晶是因為它是因為地殼變動過程中,凝固的岩石將包覆起來,在高溫高壓環境下,岩石中的組成溶進水哩,而水晶主要組成就是二氧化矽,這些高溫高壓溶解成分,在逐漸降溫過程析出,通常是靠璧的位置向中間慢慢析出,越長越長,裡面雜質成份就是構成水晶顏色等來源。
所以水晶洞中間空心地方,就是這樣來。




現在石英錶用得工業水晶作震盪器,也是類似把二氧化矽粉裝在耐高溫高壓水罐中加熱冷卻,就會得到大塊水晶。





另外螢石<Fluorite>本身結構就是叫fluorite是一種立方結構,對於陰陽離子配位數為8和4像是UO2 ThO2等都是這種結構。

不會有合成和天然螢石是類似結構,而是完全一樣結構,就像自然銅和提煉銅都是FCC結構,這個也是我們可以解析鑑定這些材料的的方式。


SIGMA寫F,而不寫出一個詞,就是因為他不是Fluorite是不能亂用這個字,但是他光學性能中ABBE數很大或著叫色散率很小,等同Fluorite數值,已就是<F>等級的低色散材料意思。
D大受教了
我也是找了半天才找到原出處,可見這一篇已被廣泛引用了

剛和幾個攝友討論,大家這才驚訝原來F沒特別指出來
一位是講該不會是指flawless對應它們的EX-LENS,另一位就比較沒水準了(笑)
diffusionless wrote:
後面個人也有針對一些網友對於螢石觀念作一些說明。

實際上,所謂ED SLD FLD UD都是類似,添加一些氟化物像是螢石等物,與其他配方來改善螢石機械性質。


那個<ED鏡片除了抗色散效果較弱外(2片ED效果大致等於一片螢石),
還會吸收掉光中一些色彩,尤其是紅光的色域; 但螢石鏡片不會,...>

是在數位時代時候,CANON用戶為了解釋CANON和NIKON色彩差異來源。


實際上,那些ED UD等也都是添加螢石與其他氟化物來達成,通常是歸類在FK系列,F就是氟化物代號,K就是CROWN(就像Micro和mikro,K是德文用字)
一般修正色像差是利用正負相消方式,像是低色散低折射凸crown鏡片+凹高折射高色散flint鏡片。

關於FLD,網路上一堆文章都寫人工螢石,所以說能不相信嗎?
其實我之前用類螢石就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人工製造的產物,也不是真的,只好用類螢石的代稱,當然如果說還有什麼螢石級鏡片,個人也覺得滿ok的。

http://financenews.sina.com/sinacn/304-000-106-109/2010-02-20/20201260399.html
http://herb.pixnet.net/blog/post/25820294-sigma-%E4%BA%94%E6%94%AF%E6%96%B0%E9%8F%A1%E7%B6%9C%E8%A6%BD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37453
peterpan200206 wrote:
我不知他說的「亮晶晶」是否心理作用,
但ED鏡片比螢石鏡片差,則是有事實根據的,
因ED鏡片除了抗色散效果較弱外(2片ED效果大致等於一片螢石),
還會吸收掉光中一些色彩,尤其是紅光的色域; 但螢石鏡片不會,
所以使用螢石鏡片的鏡頭會比ED鏡片的明亮、
得出的照片色彩較鮮明細膩、高反差性能亦特別優異。

"亮晶晶的感覺"這樣講可能比較籠統些,
而是乾淨清爽而且鮮明,即使光線暗下來,色彩還是不失真
一般沒加螢石級鏡片鏡頭拍的,
光線稍一暗,我就會覺得髒髒的,不是很清爽,色彩鮮豔度也會流失不少,
這是我個人使用用上的感覺,所以我才會說是亮晶晶的。
至於F1.4之類的大光圈鏡頭,本身光圈夠大,應該也不太需要加螢石鏡片吧?
leon-ex wrote:
至於F1.4之類的大光圈鏡頭,本身光圈夠大,應該也不太需要加螢石鏡片吧?


大光圈鏡頭更需要進一步控制色散才能提昇影像的品質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