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biki68 wrote:僅針對價格而言Sigma 這支相較 24-70GM 目前二手價約50000已無顯著優勢(恕刪) 只差 20000 真的沒優勢?不過就是可以再買一隻 Tarmon 的價格罷了!兩隻都買,嫌重 帶 A 036 出門,嫌 A036 帶 Sigma 出門!像大大連兩萬元都覺得沒差的,全帶出門應該也沒差!
住在沙漠中的企鵝 wrote:只差 20000 真(恕刪) 大大可以真的去比比看24-70GM的二手價大概已經降到43000~45000左右了我寫50000是不是太客氣了造成大家的誤會呢??上面還有大大質疑新品比中古簡直老二比OO不過適馬這隻新品剛出你有錢不見得買得到.. 遑論中古 (怎能限制不能比中古?)我真正想描述的是消費者眼中 GM 43000 - 32500僅1W的價差還要賭將來索尼看你賣很好來搶市給你來一招 "逆向優化" (買T牌懂我說的)==================分隔線在這裡===========================其實我很樂見適馬堆料推出新品將索尼下刻上.. CP值更高才是消費者之福!!
nabiki68 wrote:還要賭將來索尼看你賣很好來搶市給你來一招 "逆向優化" (買T牌懂我說的)...(恕刪) 我不認同這種"暗示"說法!原廠本來就沒有責任義務去兼顧副廠的軟硬體運作(也無法),韌體一有更新常會造成現存其他軟硬體不適應,這本來就是常態, 連自家硬體有時也難免,不然也不會新款鏡頭推出時、往往機身韌體也要跟隨更新了。騰龍適馬這兩家副廠鏡頭對各家原廠都是低價策略,不是索尼獨然。原廠副廠鏡頭比價錢是"皮相",骨子裡要是沒隱憂,CNS..各家捨較高CP值選用原廠鏡的豈不都是傻瓜?選用副廠鏡CP值高毋庸置言,但副作用中,除了常見的對焦速度之外,"韌體更新時間差追不上"也是其中之一。極端一點說法,甚至原廠哪天要發布"從X版起停止支援"都行。商場是賺錢的地方,不是仁德廣被處所,這道理在日本人的商社之間也是一樣。多一個選擇總是好的,但表面省錢背後必會有代價。選定之前想清楚、看在意的是哪一點,各取所需囉。
ki_min wrote:變黏的部分,他們說150...手摸的地方就是橡膠的位置,我想應該就是你所說的變白了。(恕刪) 謝謝~~因不了解Sigma遮光罩結構,原問題可能出於誤解:看來它是有一層實體的橡皮,並不只是表面加膜處理對嗎?(我原本舉例的F90X新機表面是霧的不滑手,等老化後會變黏、但可用酒精擦掉,整個變得像鏡子一樣亮,不是變白)
其實用A7R3/4,24-105 F4這支可以無視啦,F4的光圈實在有點小,而105的焦距嗎?按一下crop mode,70端的馬上變成105,R3在crop mode還剩1800萬像數,R4 2600萬,比A73還多,犧牲一點像數,換來大一級的光圈,比較實在。
AltezzaXP wrote:其實用A7R3/4,24-105 F4這支可以無視啦,F4的光圈實在有點小...(恕刪) 24-105 F4這支可以無視+1有 33900NT 的 24-70/2.8 Art 可選誰還會選光圈僅有 F4 的 24-105/4G 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