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說到Sony這品牌,從過去到現在給我的印象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又愛又恨。

還記得小時候家裡用最久的一台電視機,是Sony出產,那時後在我內心裡,品質堅若磐石的,不是華碩,而是Sony;天真如我,打從心底希望以後用的電器產品都要有Sony這四個大字,就像從小發願要住在Hello Kitty屋裡的小女孩,這是個多麼燦爛並振奮人心的夢想。



隨著年齡的增進,國民平均年所得似乎沒有增加太多,據說現在大學生畢業的起薪是22K,走到Sony展示區,看到Bravia的標價,我才知道,夢想,終究只能淪落到在睡夢裡和淺意識打交道,當做和周公一起釣魚時,打嘴砲的話題。

懷著失望走出展示區,驚鴻一瞥看到Sony的單眼,這才驚覺,霸主SONY終於跳下來單眼市場了

說到SONY和相機的淵源,就不得不提Sony,T系列,和無名使用者和正妹群這命運共同體。





Sony相機最出名的T系列,當年推出時的T1,號稱全世界最薄的相機,發售當天驚動全武林,萬人空巷,沒錢買也要出去湊個熱鬧,避免被這個世界所遺落。

之後型號越出越新,無名正妹推波助瀾,是最棒的免費代言人,人手一台。就像許多迷姊迷妹認定台灣之光壘哥和野獸,實力可比Kobe和LBJ;短短幾年,型號已經從最初的T1來到現在的TX1。

有人會問,拍出來的照片究竟如何?這很重要嗎? 只要妹正,一切就對了

幹,寫到這一定會人以為我今天是來酸Sony和T系列的。

冤枉啊!我什麼人都敢戰,就是不敢戰正妹群,要跟正妹打仗,地點也應該選在床上。

想當然爾,SONY絕對不甘屈居於DC世界中稱霸,掌控全球相機市場過半數感光元件的SONY,在2006吃下當時財務吃緊的Minolta相機部門,發表別具象徵意味的單眼:α100。

SONY並延續自己和德國Zeiss鏡頭的合作,讓俗稱菜頭的Zeiss,在每台Alpha單眼都能擁有自動對焦的技能。

據今不到五年,除了上面所提的Zeiss鏡頭群,Sony並整合過去Minolta的鏡頭群,將目前供SONY α系列相機使用的鏡頭分成三個族群

1.專門給APS感光尺寸專用的DT鏡

2.剛剛提到的菜頭,Zeiss。伴隨著T*鍍膜。




3.最後則是讓我一開始時常搞混的G鏡。




弄混的原因在於,我總是先入為主的認定一家廠商的相機系統中,頂級的鏡頭只會有一個代號,就像Canon有L鏡,Nikon的ED。

基本上,G鏡是當初Minolta所留下的優良傳統,當時候Minolta對G鏡頭的註解是:

G鏡頭是Minolta高畫質大口徑和相當優良的畫質,鏡頭內的非球面玻璃,運用高水準的抑制色散(AD)技術,在散景上也有相當漂亮的圓形光環,畫質上不僅銳利,更能忠實的還原色彩且擁有獨特的淺景效果。

Zeiss和G鏡頭,是SONY的倚天和屠龍。



金庸著名的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寫到:
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真正準備好的,不是政府,而是Sony。

會想先提鏡頭組,在於我想要在談論相機前,稍微討論兩個網路上的謠言:Sony的鏡頭組太少,選擇不多。

老實講,現在總共有超過一百顆鏡頭可供Sony的使用者做選擇,對許多人而言,一輩子或許都不會有機會使用超過一百顆鏡頭,再加上一些third party的廠商,如Sigma Tamron Tokina等...也將持續發表Sony接口的版本,這樣的鏡頭群,或許仍然無法和Nikon或Canon的數目相比,但對眾多使用者來說,已經能夠滿足許多人的需求。

第二個傳言,就是Sony的鏡頭偏貴,幸好,過去和現在的師長,總是要我們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來做學問。

我們先看最具代表意義的大三元:

Nikon 14-24 F2.8:56000
Nikon 24-70 F2.8:55000
Nikon 70-200 F2.8:58800
Total:169800

Canon 24-70 F2.8:46000
Canon 16-35 F2.8:51600
Canon 70-200 F2.8:64600
Total:162200

Sony 16-35 F2.8:49880
Sony 24-70 F2.8:56880
Sony 70-200 F2.8:62880
Total:169640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買齊這三家的大三元,所要付出的小朋友數量是差不多的(無論哪家都是靠背多)。當然這些價格還是有可能會因為店家差異或禮券的使用而有所出入,但本質上來講不會有太多的價差。
(價格資料來源以ewhat拍賣和Sony官網)

撇開頂級的大三元
我們來看看常用的旅遊鏡實用焦段
Nikon 16-85:19800
Nikon 18-105:10200
Canon 24-105:37200
Canon 15-85:25200
Sony 16-80:24980
Sony 16-105:18480

最後,可以來看看許多人常用的大光圈人像鏡
Nikon 85mm F1.4:32000
Canon 85mm F1.2 :73900
因為Canon這顆是天價,所以我另外補上一顆蠻多人使用的好鏡頭
Canon 135mm F2:29100
Sony 85mm F1.4:44980

Nikon 50mm F1.4 G:14500
Canon 50mm F1.4:10000
Sony 50mm F1.4:12980

由上面這些琳琅滿目的價格,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家廠商在不同焦段上的價格都互有比較昂貴的情形發生,而Sony,絕對不是在各焦端都是最貴的,爐主不會都是Sony啦。

真要說Sony目前的缺陷,我想是少了一顆專門給APS機種用的鏡皇,也就是常人所謂的17-55 F2.8。

然而,兵器充足,沒有武藝精湛的武將來使用,也是枉然。

自從2006發表A100後,就將在手機市場上的機海策略,轉移到DSLR市場上。

2007 年九月,中階機種α700發表




2008年一月,Sony破天荒推出不到兩萬的DSLR kit組,α200。正式開啟低價DSLR的時代,也迫使Nikon和Canon之後推出的入門機種,以更平易近人的售價來販售,對此,Sony功不可沒。

沒想到過了約略一個月,Sony發表等級稍高的α300/α350。Sony機海成形。



而在許多人攘嚷著更大的片幅,更大的感光元件的同時,Sony也不曾令使用者失望。α900




2009年的現在,當消費者祈求著全片幅之餘,更希望有親民的售價,小叮噹Sony又從四次元空間拿出α850。





如果到了2012年,或許有可能如馬雅預言般的出現世界末日,又或者,是Sony成為單眼市場中,最閃耀的一顆星。




最後,許多人在看到Sony的α相機時,總會問起這橘紅色α標識的緣由



基本上這是在2006年發表α100的同時,Sony同時間公布的α系列相機專屬標誌。

特別的點在於α標識上使用了一種特殊色,這是一種由特殊金屬礦物所產生的帶著豔麗紅橘子色,象徵了日本本身的色彩,也是對道統的尊重,和挑戰DSLR市場的多重意義。

我想,講到這邊,大家應該等到想砸螢幕。
請稍後,SONY來敲門囉!


真等到受不了,那就...先吃宵夜好了。





第二幕 外貌




拖戲拖了第一幕,也該是讓主角現身的時候了。我決定,從最重要的部分開始揭露起。



說明書的重要性,我想對許多玩家來說,是不言而喻的。儘管Sony α550這回在介面和操作上都維持過去的高人性化,並在每個選項上都加註了說明。

但說明書,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和意義,有些許功能的使用,我讀完機身上的解釋,卻始終無法理解,幸虧有說明書這本寶典,才不會讓我誤入歧途。




電池,絕對也是數位時代攝影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缺少了電池,空有一身好技術,手握高級相機,還是只有望洋興嘆,讓美景或美人從眼前溜走的份。



既然電池很重要,就更需要了解充電時,電池的擺放方式。電池擺對了,電力才會來。




配件中,這細長的繩子絕對不是拿來當做夫妻間情趣遊戲的綑綁道具,而是連接相機本體和電腦,不過聽說如果夫妻兩人各把一端插入鼻孔做兩者的鵲橋,有增進感情之效。



還記得這充滿意義的α標誌嗎?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是很習慣這種按鈕和滾輪太過接近的設計,一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在調整數值時誤觸而將電源關閉,不過這種手感習慣問題,使用一段時間後就會很自然的適應。



在機身上方右側,我們最先可以看到快速的liveview取景或OVF取景的切換扭,這是Sony最大的特色之一。

接著是D-Range,也是Sony相當重要的feature,其中在這次α550,Sony還順勢推出了機身HDR的功能,之後有機會我再show給大家看。

至於剩下兩個,則是大家熟知的過片切換和ISO調整。





在機身的右側,是記憶卡的裝置處,這回Sony很親民的讓α550支援SD/SDHC卡,不過也因此犧牲掉CF卡的位置。除了SD/SDHC卡之外,另一個儲存媒介就是Sony專屬的MS卡
(ps:Sony是從α230/330/380,開始讓機身支援SD/SDHC卡,目前支援的機身分別為α230/330/380/500/550)

把右側的細節都看完了,我們把視野放遠一點,來綜觀一下α550的右側整體





自己陸陸續續摸過許多相機,對一台剛上市定位在入門低階的機種而言,α550可說是我目前遇過外觀質感最好,手感也最棒的入門DSLR。

當然,如果要把Nikon的D80/D90扯下來比較,或許就不會是那麼樣的絕對,但畢竟,我傾向認定這兩台是比入門機種還高一階的機種。

一句話形容Sony這次在α550外觀質感和手感蒙皮上的處理:幹得好!


轉個彎來到背後,我發現,按鈕沒有想像中多。

對許多剛來到新手村的DSLR使用者而言,有的時候,過多的按鍵總是會讓人不知所措,有點難以遭架,就像我剛接觸MLB棒球遊戲時,總是不知要如何適時的按下某些鍵,才能完成我想要做的動作。

維繫過去α230/330所建立的親近使用者形象,畢竟,如果用得太複雜,仔仔拍起來的廣告就不帥啦XD

再轉個九十度來到左側


有HDMI的輸出孔,USB的接孔,和外接快門線的接孔。


在機身上方的左側,正是常見的功能轉盤


轉盤下則有Menu和DISP扭,這點倒和Canon 450D/500D的配置相同



也別忘了,α550是有內閃的。



很變態的偷看α550的底部,有腳架孔,電池處。
還有,某些人很關心的產地問題,是日本製。


由α550的上頭登高一眺望,看到的是kit鏡,18-55 SAM


又是一項Sony的feature,機身防手震(目前有機身防手震的以Olympus Pentax和Sony為主)


這次主角的名號,第一回亮相。


概略性的講完了外觀,接下來要提一個Sony引以為自豪的地方:可翻轉LCD。
老實講,Sony不是第一個做出這idea的公司,卻是能夠讓Liveview實際運用在眾多不同機身,讓翻轉式Liveview成為一個標準配備。





可達到向上九十度翻轉,以及向下九十度翻轉的技能。


最後,也別忘了那搶眼橘紅色的背帶。





橘紅色和α標誌,總能在不經意的時刻,露露臉。











吃過消夜,記得要多出門走走。

(Shot by α550 +18-55kit)


同文刊登於小弟網誌

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一幕

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二幕:外貌
文章關鍵字
第三幕 內在美



內在美? 原來α550有穿 bra甲!!

非也非也 ~~
看待一台相機,就如同對待一位美女;不僅要懂得欣賞外貌的美麗,更要能探索女性內在的個性,了解其個性上的優缺點。

我知道看這些相機的介面文,總是十分無趣且繁瑣,就像男人在交往過程中,成天只想著繞壘搶進度,巴不得一天內就來個全壘打高喊我成功了,也不願意多花幾小時去細心體會女生內心深處的渴望。

但我記得一味我很愛的作家,九把刀這樣說:慢慢來,比較快.。

我回憶起阿嬤跟我說:挾緊弄破碗。

我又想起當年隔壁班同學小明,衝動去告白後被打槍而且被恥笑的經典場景。我想他內心理的衝擊,彷彿浪花撞擊在年幼兒童的心坎裡,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shot by α550+18-55)

我決定,介面文不能省,捷徑不能亂走。



最一開始要看的,是待機時所會遇到的畫面。第一種,就是Sony研發,親民又簡單易懂的畫面。

第一橫排邊緣有兩個人形圖案的,代表的正是快門,兩個人形,暗示使用者,如果是在拍攝靜止的人物時,可以選擇較慢的快門,若是要拍攝動態中的人物(跑動狀的人形),就要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

第二橫排是一個半身人像的圖案配合背後的山景,暗示著若人和背景距離很遙遠時,使用較大的光圈,可以凸顯人這個主體,若人和背景的距離還算近,就可以用縮小光圈的方式,讓人和背景都能達到清晰的效果。

第三排,也就是常見的曝光補償,而曝光補償的決定,正是由快門和光圈這兩元素所構成(在ISO不變的情形下),所以就用一條直線,貫穿快門和光圈,最後定在曝光補償上,來告訴使用者現在的光圈和快門的組合,所會造成的明暗程度為何。

在這選單,我們看不到對焦點為何,我們也看不到現在是用什麼風格模式,只有不斷被強調的光圈和快門數值,並提醒著你,防手震是否有打開。

我個人覺得這樣一個介面,對許多剛接觸單眼的新使用者而言,是友善的。



然而,等到使用者接觸一段時間,總會需要知道更多,因此,催生了第二個介面,省略輔助的人形圖,卻多了風格模式,對焦點,測光模式,白平衡;這些比較detail 的東西。

當然,隨著你的技術越來越高明,到達無聲勝有聲,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時,也歡迎將待機螢幕關閉,並換取更多的電力。




接著,我們別忘了Sony著名的Liveview取景拍攝模式,此時可以看到的拍攝資訊,就變得相當多了,連原本不見蹤影的人臉捕捉模式和微笑快門模式也都跑出來跟我say hello。



在α550機身上,主要會出現選單的按鈕有兩顆,Fn和Menu。這張圖就是按下Fn之後所出現的結果(還好,按了沒有爆炸)。

會想先show這張圖,主要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我想讓大家看看那擋住畫面的方格,也就是方格內有一段話:"選擇所需的影像處理方法"。

Sony預先知道有許多人不會詳細讀說明書,又或者是有些人的說明書會被媽媽當成不要的垃圾而拿去回收賣錢,因此Sony在機身上內建了簡易版的說明書,只要在每個項目停留約一秒鐘,就會有方格跑出來告訴使用者,這些選項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也趁這個機會,好好瀏覽一些選項內的功能



最先來的當然是Sony著名的DRO,以及這回首度放在機身上的自動HDR。同樣地,每個細項目也都有文字說明。

DRO總共有LV1~5。
關於DRO和自動HDR,之後我會再開一篇文章討論。



會特別想要看ISO 選單,主要是因為這次Sony首度在機身上搭載ISO 12800,當然就實用性來說還是不高,但也象徵性的代表Sony對新感光元件Exmor CMOS的信心,也更讓人期待之後的Exmor R CMOS。而關於α550在高ISO的好表現,之後也會有篇文章專論高ISO。




承襲過去Sony中低階機種,:α550擁有六種色調風格:標準 鮮豔 人像 風景 夕陽和黑白。

我得承認,對身為Canon或Olympus相機使用者的我而言,適應一家新廠商的色彩,從來都不會是件容易的事情,畢竟每家廠商在色彩演繹上都有其獨特的味道和值得嘉許的地方,我想,許多曾經在不同系統間轉換的使用者,也應該或多或少有遇過類似的問題。

有了如此的心理建設,我漸漸可以適應並習慣Sony的色彩,所以老話一句,有機會的,之後再寫一篇。(觀眾os:媽的,你講第三次了)



過片模式,可以選擇分別有一次單張拍攝,連拍,高速連拍和倒數計時自動拍。α550的一大特色,就是身懷入門機種中,最高速的連拍速度,Sony官方宣稱有每秒七張。

但使用每秒七張的同時,會是以第一張拍攝時的對焦點和曝光參數為基準,相機不再會因為被攝物受光的不同而作參數上的微調。所以這算是受限制的連拍。

用一般連拍的角度來看待α550,可以來到每秒五張,儘管沒有每秒七張這數字來得驚人,但也是領先所有的同級機種。

現在,讓我們來揭開另一個按鈕底下的神祕面紗:Memu



在影像尺寸上有大中小三種可以選,分別搭配不同的畫素。

長寬比方面則有3:2和16:9兩個選項,不過16:9是採用裁切的方式,使用16:9模式時,最高畫素會剩下一千兩百萬。



高ISO雜訊抹除,很意外的只有高or一般兩個選擇,在說明書中,有提到若選擇"高",就會犧牲較多的影像細節,來換取高ISO拍攝時比較少的雜訊。







看到這,我不禁要打岔一下。那就是α550所搭載的3吋92萬畫素LCD,實在是,濃豔明亮到太靠北啦!



個人建議先把亮度用手動調為-2,才有機會減低自己將照片放上電腦螢幕後,所得到的失落,不過如果是在戶外的大太陽底下,我就建議將LCD亮度設定為自動,因為相機會隨著太陽的光的強弱而調整LCD的亮度,效果相當好,我使到目前為止,在豔陽高照下,看得最清楚的一塊LCD。








這是瀏覽照片時,最簡單陽春的畫面,只有單純的圖,沒有擾人的文字擋住。

如果你對此感到不滿足,想要了解這張圖當下的快門和光圈,請憤怒的按一次機身左上角的DISP。



當然,人的慾望無求,如果你還要更多,那就...再按一次



有曲線圖,拍攝當下的風格色調,測光模式等,應有盡有,能滿足你許多需求。



想要檢查照片有沒有糊掉,請按下右上角的放大鏡按鈕,照片就會以1:1的方式呈現,如果覺得太大,可以按縮小鏡的按鈕來調整,如下圖:




文章到了尾聲,再講一的Sony的小貼心:當我們在直拍時,因為螢幕是橫的,有時總得歪著頭來看螢幕上的數值,沒關係,Sony幫你自動翻正。



最後,我朋友跟我抱怨說寫了兩三篇,sample圖卻沒放幾張。以下就不一一標明,因為每張都是shot by α550+18-55 kit















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一幕

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二幕:外貌

當Sony來敲門:α550 第三幕:內在美
推!!!!!真有功夫,感謝分享.

希望sony能努力追趕.
nthomas wrote:
第一幕 說到Son...(恕刪)


樓主寫得真棒 !

還有部落格中E-P2那篇文章
應該也要在Olympus版同步發表 !!
GNP 攝影實驗室 - http://www.wretch.cc/blog/GodzillaNeo
不管是文章中的感覺或是圖片的說明, 就像我喝了一杯好咖啡一樣 ... 加分加分!

看完以後讓我更加不後悔選擇了 SONY !!
但是也讓我更想要再選擇一次 SONY 我的小朋友們.....
寫得十分贊耶
揹帶變了,不過還是很粗糙
真的介紹的很詳細
希望第四幕可以趕緊推出
樓主寫得太棒了!!
真的很用心
期待第4幕^^
真是一篇好文章!!
雖然樓主廢話好像多了點
可是卻能讓每個喜愛alpha的新手和老手都能感受alpha的美好
希望樓主再繼續廢話下去
感謝前輩的努力分享,文字和圖片的應用
真的太威了,哈哈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