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業、工作、成績、柴米油鹽,我們都是一只彈簧,生活中累積許多壓力,一定程度時則必須釋放,至於放開時你會跳到多遠的地方,端看你積累多少壓力,和你本身的倔強係數。(註:倔強係數為彈力係數舊稱,取自維基百科。另外我只是個文組學生,若你要問我虎克定律什麼的,那你問錯人了

小則起而行,大則出門遠遊。

廉航大概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一想到機票竟和到台北的高鐵票差不多價錢,而如今飛到另一個陌生之地也不過一個彈指之間,此番遠遊之心,實無任何婉拒的餘地。
這次出國總共帶了a6000 / SEL24Z / SEL55210 / EOS M / EF-M 11-22
望遠幾乎沒有用到,整趟旅程它的地位大概和一只水瓶差不多;24Z是主力,大半部分都由它包辦;11-22則是特地為了拍風景與建築物而帶著,EOS M對焦雖不快,但由於超廣角沒什麼景深,所以也不會慢到影響拍攝節奏。

行前幾日不停祈禱只為求個好天氣,可天總不從人願嘛,是吧?不過整趟旅程都沒下雨,已是大幸。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天候倒很適合描寫城市景色,格外有一番滋味。尤其針對一些反射材質,如金屬、玻璃帷幕,冷色溫加上一些些欠曝,顯得寒風凜冽之餘,透出一絲冰冷現代感。後製時只需增加點對比,視情形保留前景細節抑或使之沒入剪影範圍,畢竟攝影是減法,不需要的細節自然無需留念。另外談談機身設定,我大多常駐晴天白平衡,特別是在陰雨時日,或許自動白平衡更「準」,但也因為如此,把顏色修正得太中規中矩,反倒沒有一絲寒意。當然,這世界上並沒有「正確」的設定,一切端看你的題材與創作手法,自由心證。


第一站是購物商場太古匯,我十分喜歡其手扶梯設計,由下往上看形成很美的幾何交織,綴上一丁點人們更是好看。
當然一介寒衫書生如我,並沒有在這待太久,畢竟此地貴為國際級大型購物中心,其建議售價自也是貴氣十足。

第二站,廣東省博物館。其外型讓我深深著迷,附近的建築物也頗有現代美感,此時身上有EF-M 11-22有如天降甘霖,果不負我肩膀的痠痛。出國嘛,備著一顆超廣角還是比較保險的。



路上也有藏著不少驚喜。



館內則是另一番風采。

拍攝名勝古蹟或是建築時,我常常落入審美疲勞的迴圈,感覺怎麼拍就都他人一樣,找不出自己的視角和風格。這種狀況困擾我已久,而我記得一句不知道在哪聽到的話,算是挺明瞭的道出這個問題「建築物只是千篇一律的風景,要如何使之脫穎而出才是課題。」而這也是我所正在學習的。

暖冬,朝日和煦,伸懶腰。我們能歸納並且許多使人想要擁抱日光的字詞,而這天大概就是一通篇寫滿這些詞的文章。

第三天主要活動範圍在六榕寺與附近的老街區,其中六榕寺是一座佛教寺廟,歷史久遠,而圖中那座塔名為千佛塔,俗稱花塔或六榕花塔。



說實話我並不懂宗教,對佛法並無涉略。但在當下眼見許多人拿著香,曲下自己的身子、闔上眼睛、念念有詞,此時我感受到了一股祥和,不禁開始思考線香上頭燒的是什麼?是人們的信願?還是一縷虔誠?此題無解,信仰於心中具體而言是什麼樣子,大概也正如王維《終南別業》裡所寫的:「勝事空自知」吧。


廣州的老城區和台南有一點像,微慢的步調,居民我行我素的生活著,不同於市中心川流不息的時間,這裡的歲月像是一條涓涓小溪,細水長流。





主要目的地為荔枝灣,搭公車與步行交錯,所以大多時間都在街道上走走停停。一如冬天的太陽,暖而不熱,走起路來又是清風颯爽,剛好是個適合散步的好天氣。



E 1.8/24 ZEISS用於街頭速寫再適合不過,等效35的視角搭上a6000不錯的對焦速度,毫不拖泥帶水、隨傳隨到。若硬要挑剔就是a6000的快門聲還是有些引人側目,若是搭a6300應是更上層樓。
另外a6000還有幾個讓我愛不釋手的優點,第一是翻轉螢幕,低角度取景時,猶如反掌折枝。但是有個地方令人詬病,腰平取景時常常會因為離身體太近而遮蔽EVF感應器,導致觀景窗和螢幕訊號頻繁切換;不過這問題在a6500上已經解決,螢幕翻開時會自動關閉EVF感應器,十分貼心,希望a6000和a6300將來也能透過韌體更新修正。
其次是其低調的外型。這大概是所有MILC的共通優點,比起DSLR來的平易近人許多,不會有太強烈的侵略感,讓你看起來像個十足的觀光客(本來就是),這對常常拎一只相機就上街逛逛的我非常有幫助。
這裡必須下個但書,DSLR或是MILC兩者各有優缺,無法分出勝負,若是直言孰優孰劣,再怎麼說都還是太偏頗了,正如我視輕便大於一切,並且十分依賴「所見及所得」的EVF,因此就算OVF省電又沒延遲,依然不會是我的選項。總歸一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相機才是最重要的。



f/1.8已經足夠銳利,f/2.8到5.6之間畫質達到巔峰。我平時大多常駐2.8到4的區間,不為畫質,只是想讓景深別那麼淺,若是遇到稍縱即逝的畫面,匆匆按下快門,在無法得知對焦於哪的情況下,也能獲得大半部分為清晰的照片。
不過令人安心的是當你想利用大光圈創造淺景深時,焦內的畫質又足夠好,一顆好的定焦不外如是。現在24菜二手價已近原價一半,以表現來說沒什麼令人挑剔的了,實是APSC E環玩家不容錯過的好夥伴;當然若你主攻的是等效50左右,S30/1.4或E35/1.8 OSS會是更好的選擇。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這是個既熟捻又陌生的地方,或許高中的歷史課已經滾瓜爛熟,課本考卷也抄寫無下數次,但就像在一張紙上振筆疾書,就算你的筆墨已經力透紙背,再怎麼深厚的條列筆記終究也只是一頁紙張,薄薄一片。正如我當下的感覺,此地比我想像中在大不少,沒有感受到歷史書上那樣太過於強烈的情操,可能已距離久遠,對我而言這裏不過是個草木成蔭的生活之處。



無論如何「歷史是一堆灰燼,當我們把手伸入灰燼中,期待的是星星之火所帶來的餘溫。」至少這句話是不會錯的。





離開黃花崗後,我們再次回到街道,展開以美食為主的小旅程,請原諒我沒有附圖證明,因為太好吃了立刻片甲不留,至於實際上是什麼滋味,就留給各位某一天自己去嚐嚐吧。
我視他們的生活瑣碎為想要捕捉的風景,而估計像我這樣拿著相機的觀光客也是他們日常之一。

書報攤。渾然天成的框框,加上下午時分的斜射光,溫潤的鵝黃色與紙張老舊的感覺,許多線條切割畫面,井然有序,是我很喜歡的一張。

果然到了另一個地方,我最喜歡的還是街道上的一切。
我想我們很難定義一座城市,頂多只能大略的描述一個具體,因為這裡住著人,很多很多人,每個人對此有不同憧憬,彼此又嚮往相異的旅程,太多可能性造就複雜的交錯關係。我曾仔細端詳每個可能找到解答的蛛絲馬跡,卻沒想到拿著放大鏡看風景實是愚痴。可能有天我真能為這裏下個有趣的註解,但前提是必須在那居住一段時間,至於多久,十天?十年?這就要看你溶解在氛圍裡的速度了。
至於第六天就啟程去香港了,而香港遊記請上天保佑我不要又難產。
另外日前入了1670Z還有SEL50,所以沒意外還會有兩篇器材心得,希望能在年底之前生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