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K wrote:
首先,不需要跟你解...(恕刪)
您說和個人所講並沒有衝突,只是你是以生產管理方向去看問題。
從生產來看最後料件成本,高階並不會真的像實際價位差那樣多,頂多是材料費用是略高,但是在開發人事、測試成本等開發成本是會多出。
一台NIKON D5和NIKON D5300,他的D表就是不一樣,D5會有樣品給攝影師測試,所以新產品開發時程也會訂比較長。
在各種測試過程,可能就會設計變更,修正這些問題。
個人是不清楚,SONY無反新產品開發流程,是否像DSLR廠商那樣。
以NIKON著名例子來說,NIKON 28/1.4D,這顆鏡頭從設計到上市,共花10年。
一般電子產品是不可能花了10年才上市,也不會出現像A9十多萬售價與A7五萬價位,
jenhoxen wrote:
那可以解釋一下,以...(恕刪)
J兄:
不同產品領域是不同狀況!
他們品質系統也是不一樣。
商用產品來說,完整性最高該屬於汽車產品,他有自己獨立品質系統,目前共用規範是IATF 16949。
APQP&CP、PPAP、FMEA、MSA、SPC這些核心工具,從新產品開發、送樣核准、風險分析、檢驗系統、統計管制等完整規劃。
因為一台汽車除了高單價之外,本身產品週期是相當長,好好保養是要用百年。
一般消費電子產品可就相差很多,售價頂多幾千到幾萬塊,產品週期能夠數年就已經不錯,也因此不會那樣完整規劃與要求。
相機產品大概是介於兩者之間,一台LEICA S2售價高達八十多萬,一台低階DSLR也要數萬塊,而且好好使用十年不是太大問題,除了一些消耗零件快門需要更換,大部分是可以用很久。
所以問題是在於像A9、A7廠商管理方式是比較靠近電子業短期衝產能,而是靠近汽車業完整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