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er422 wrote:
手拿步槍打靶很穩的人,都還是會拍出糊糊的照片


微震不就是這樣嗎?上腳架、快門1/640還會糊叻~~(01之前其他樓的討論)

為什麼不承認這是相機的缺點?
從樓主的文裡可以歸納兩個問題
1.LiveView的影像比成像後顯示的影像銳利
2.Nikon D5100比 Sony A7 2銳利

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問題可能是不相干的
第1個問題可能就我前面提的LiveView時有加強銳利效果 但成像後顯示的影像沒有,所以看的時候很利,拍下去就沒那麼利
第2個問題依樓主所提的狀況變數蠻多的 因為影像銳利度的關鍵不少
不過大致猜測有3個 手振,準焦,跟鏡頭品質,但樓主並沒有提到這3方面的資訊
而這3個可能原因裡,手振是操作上的問題,我想樓主是有經驗的使用者,應該不致於
而第準焦可能就會跟機身有關,我想如果樓主有懷疑,是否可以拿去測看看,C板有很多測焦的資訊,可以參考一下
最後一個可能鏡頭的品質,是否也可以請樓主公佈一下是用什麼鏡頭
如果樓主的A7 接28-70 要和 D5100接 50MM比銳利度,那可能是蠻辛苦的....
以上....
題外話...個人是用Nikon的
一方寸一天地 且回首 無限藍天無限青
MILC不會移焦。如果連CMOS成像直接判斷是否合焦都會移焦,那DSLR不就更慘。
widther wrote:
如今,就那麼辛辛苦苦的一點點進步
卻毀在一個壓縮演算上
換句話說
可能數千萬、甚至數億投資研發的成果
竟然被一個"檔案壓縮"技術給抵消了
因此成像畫質的一番努力等於白做工

你的惡夢好像成真了...

However, all A7 series cameras, including the A7 II come with a pretty disappointing limitation – they are unable to provide uncompressed or lossless 14-bit RAW data. To keep RAW files smaller, Sony decided to employ lossy compression, which is basically 11-bit of base data, plus 7-bit of delta offset, as detailed in this article by our friends at RawDigger. What does this mean? Well, to put it short, Sony is basically handicapping the potential of the A7 cameras by using lossy compression on RAW files. It is like buying a sports car that could potentially reach 200 mph top speed, but cannot go beyond 150 mph due to having a limiter in place. Nikon at least gives you an option to choose between uncompressed, lossless and lossy compression via the camera menu system, but Sony has no such options, so you are pretty much locked with the 11+7 bit lossy RAW files. In the next section, I will talk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11+7 bit RAW files on images in detail.

https://photographylife.com/reviews/sony-a7-ii/3
宅男乙 wrote:
你的惡夢好像成真了...To keep RAW files smaller, Sony decided to employ lossy compression(恕刪)


您會不會太認真了,那一點壓縮那會是導致看LCD和實際存檔銳利度那麼大的差異

jenhoxen wrote:
微震不就是這樣嗎?上腳架、快門1/640還會糊叻~~(01之前其他樓的討論)

為什麼不承認這是相機的缺點?


上腳架如果 1/640 還會糊,那商攝不就都不用玩了?
這不太可能吧。
-= 散仙 =-
這篇討論很有意思!在看完前面各位大大精采的討論後,小弟我分別從三個議題提出個人的看法


【拍照瞬間與儲存畫面的細節差異】

1. 相機螢幕小,解析度相對比感光元件要來的低,所以在感光元件上讀取像素資訊後肯定會進行重新取樣。
2. Live-view 下的處理跟儲存時的處理機制應該不同。(否則動態呈現的 live-view 不就等於每秒有 30 張以上的照片連拍能力了)

綜觀上述兩點,live-view 時,應該有進行跳行傳輸或是像素合併等處理,以減少從感光元件上讀取到的資訊量。或許又為了在螢幕上保持一定的清晰度 (如方便焦點確認),而搭配了銳利化 (如勾邊) 的訊號處理。

在拍照的當下,為了不會有快門延遲的感覺,會先呈現 live-view 當下的畫面擷取,接著才會顯示存入暫存區 (或記憶卡) 的影像。

由於照片是比 live-view 時更高解析度的影像,且回放時又要能在縮圖跟 1:1 顯像間快速切換,所以應該不會還特別加上其他的影像處理效果。所以在小螢幕上縮圖看到的結果,就會覺得兩者有所差別。

哪種比較好?這點我想見仁見智。若以後期調整為主的人來說,通常不會希望前期 (相機本身的訊號處理器) 做太多的處理,如銳利度、對比與色彩等調整,因為強化後的結果是無法逆向處理的。但如果像是樓主,想要在直出時就有一定的銳利效果時,可在風格設定裡挑選「風景」或是調整其中銳利度的選項 (最多+3)。如果想要有更細的參數調整,A7M2 還提供了過去在專業攝影機裡才有的「相片設定檔」(Picture Profile),可以找到裡頭的 Detail (詳細資料),並將等級數值往上拉 (最高為+7),且裡面有更多相關的參數可進行微調,如V/H, Crispning 等。


【暗處拍攝時,拍攝時與成像後的亮度改變】

自動對焦過程中是需要能看到對焦主體的,所以在光源不足的情況下,通常會先拉高 ISO 讓畫面變亮,而拍照後的亮度又會拉回曝光的設定值。所以前後的畫面有時會感覺比較明顯的差異。ps: 這跟前面討論的細節呈現並不是同一件事。


【RAW 的壓縮是否會影響相機上螢幕的呈現結果】

一般螢幕的訊號處理器為 8bit,高階一點的專業監視器為 10bit,都低於 A7M2 拍攝 RAW 的 14bit,所以要在螢幕上直接看出 RAW 的差異,只能說是「心理因素」居多。

至於壓縮與否的差異,我想在相同條件下,壓縮的 RAW 相較於無壓縮的 RAW,對畫質表現上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但除非畫面屬於連續階調(如漸層)且又在後期進行了相當大範圍的調整(拉扯),才有機會呈現出差異。如果最終也只是輸出成 8bit 的 JPG 放在網路上分享的話,那壓縮與否的差異其實根本可以無視了。

ps: 話說如果讓處理器的工程師來選,什麼都不用處理的無壓縮,肯定比壓縮容易做到啊!所以會設計成壓縮的 RAW,通常是為了在檔案大小 (影響記憶卡佔用空間及連拍能力) 與後期調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已。
我之前用5n就有這種感覺
取景的時候很銳
拍出來卻比較糊
後來有一段時間用了dp
dp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
畫質超銳
所以我在猜
或許是感光元件天生的問題
取景的時候影像還沒經過感光元件處理成肉檔(這樣描述不知道對不對)
所以接近眼睛看到的銳度
一旦拍攝存成肉檔
拜耳因為是用補插點技術
永遠無法像眼睛看到的那麼銳
而x3存成的肉檔則是天生就跟眼睛看到的銳度差不多
不好意思壞了大家討論的興致。
從頭到尾我表達了我的A7ii不會有拍完螢幕突然閃一下畫質就變差的問題,不過似乎沒有人要理我。。。

剛好我總算是回到家了,所以拍一段影片,給各位看看是不是我說的沒錯,還是我會錯意了?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macdome wrote:
拍一段影片,給各位看看是不是我說的沒錯,還是我會錯意了


連結不能看

不過我猜您是沒感覺到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