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小卡口後端鏡片的clear aperture通常會比較小,中央視場大孔徑不代表邊緣視場也大孔徑,會有vignetting且光線必須斜射入成像面造成邊緣NA下降,繞射極限根本得就被放大了,此外vignetting也會造成RI下降。再者,另外有些物理限制是難被克服的,例如斜打光線本質上就會造成呼吸效應,這就比較難用感光元件或影像處理校正,假使能夠校正也可能會減損畫質。
一般來碩mechanical aperture越大代表clear aperture可以越大,而clear aperture光學設計有決定性的關系。當然卡口大代表著正個鏡組機構也可能變大,鏡頭設計者要不要用到這麼大的空間這是他們的想法。
鏡頭不只是看片數這麼簡單,有很多一般不會公布的參數,如RI、through focus MTF, Lateral color, longitudinal chromatic aberration等,一個優秀的光學設計工程師就在於權衡各個限制後設計出一款符合目標的鏡頭,而目標是否被市場接受,這是business的範疇,但不可否認的加大卡口是幫光學設計工程師解放一道枷鎖,樂觀其成。當然消費者並不了解這麼多,因為這是光學設計者的工作,而偏偏光學的問題也就是物理的問題很多並不是後端能夠處理得,電子性能在高也不能突破物理限制。
至於小口徑做到F/0.95這跟系統的法蘭距有關,以目前來看現在的Z-mount不考慮機構件的話可以做到中心F/0.58,如果鏡片更貼近SENSOR則可以做更小,而F-mount只能做到中心F/1.17,M-mount則可以做到F/0.81。回到主題來看,E-mount大概可以做到中心F/0.64其實也非常夠用了,且開發一個產品的系列很難說改規格就改規格,所以sony應該不會又重新出一套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