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5]NEX系列即將出現全幅機!


tessar wrote:
您說的是contar...(恕刪)


個人覺得連動測距與單反的裂像對焦一樣
是個與手動鏡很融洽的高效率組合

某種角度來說效率並不慢
而且不用猜,想對哪就對哪

自動對焦還要讓機器去猜
猜錯了又要重新猜
或是手動介入自訂對焦點

一來一回,我認為在一般用戶需求的多數場合
連動測距與單反裂像還是有很不錯的表現
且過程中無須吃電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個人覺得連動測距與單反的裂像對焦一樣
是個與手動鏡很融洽的高效率組合
某種角度來說效率並不慢
而且不用猜,想對哪就對哪


VISOFLEX表示:…………
望遠鏡表示:……

iichun wrote:
對岸論壇有一篇55 1.2 pk EF50/1.0L

結果好像是....

http://forum.xitek.com/thread-487402-1-1-2.html


我貼上來給大家看吧



55 F1.2這支無論在中心或邊緣的解析度都勝過佳能50 1.0L

不過50 F1.0L之前在攝影家手札的測試就發現

實際成像解像力並不突出

作出F1大光圈的宣示作用大於實際表現

儘管價格也是由於停產與紀念價值一直上漲

不過實際拍攝效果不及蔡司55 1.2不令人意外

謝謝你的搜索

問題是
1996年的Contax算CZ嗎?

寫實製造 wrote:
首先有一個問題我說過...(恕刪)

1. 你也沒舉全部的蔡頭跟全部的L鏡 選擇性的舉一兩顆 邏輯一樣有問題...
2. 明明100mmZE蔡MTF就是比L好 為啥要扯到紫邊跟IS? 這兩項跟MTF又沒關?
3. 蔡頭還分德國日本哩....
4. 還是不知道你所謂L鏡比蔡頭好 好在哪裡? 縮光圈後MTF比較好?
5. 我看最大差別是有自動對焦....
6. 要不要大家都拿最高級的來比? 觀音218 大戰 Contax Zeiss APO 200mmf/2?
ACON99 wrote:
1. 你也沒舉全部的蔡頭跟全部的L鏡 選擇性的舉一兩顆 邏輯一樣有問題...
2. 明明100mmZE蔡MTF就是比L好 為啥要扯到紫邊跟IS? 這兩項跟MTF又沒關?
3. 蔡頭還分德國日本哩....
4. 還是不知道你所謂L鏡比蔡頭好 好在哪裡? 縮光圈後MTF比較好?
5. 我看最大差別是有自動對焦....
6. 要不要大家都拿最高級的來比? 觀音218 大戰 Contax Zeiss APO 200mmf/2?


其實我比較好奇寫實大大所提到他測試的結果
測試的條件 環境 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就只說了結論
(在大學如果寫這樣的報告應該會被丟出窗外吧~)
而且老鏡在光圈某一級的前後表現會有很大的不同(發色也會不同)
並且老鏡接在數位機上會有測光不準的問題及AWB偏差
尤其是測光, 過曝會使得顏色飽和度降低, 所以老鏡有時要微調一下曝光
另外, 機身條件有差, APSC or FF? jpg直出 or Raw轉jpg?

我猜測您做測試的鏡頭是
Leica 50/2R, Schneider Xenon, Meyer 50/1.8, Zeiss Icares Ultron, Canon 50標頭(non-L)

您手上的這些鏡頭我想01上很多大大都有吧(因為這些鏡頭都不難買)
我沒有Leica 50/2, 而且我不是C家的所以一定沒有Canon50標頭
依您的結論再加上我用Ultron及Xenon的粗淺經驗, 原來C家的鏡頭發色這麼濃呀,
看來我要跳家了, Bye Bye 我的A850~~~

另外提一下Contarex, 剛好我有50/2且接在A850上, 表現皆"略"優於Ultron,(差異小,端看個人喜好)
我想您對Contarex的感想是看過網路上的照片後的感想吧
Contarex成像水準 比不上現代日本大廠鏡頭? 不見得喔~

不需要造神, 老鏡光是沒有AF就夠該死了~

ACON99 wrote:
1. 你也沒舉全部的蔡頭跟全部的L鏡 選擇性的舉一兩顆 邏輯一樣有問題...
2. 明明100mmZE蔡MTF就是比L好 為啥要扯到紫邊跟IS? 這兩項跟MTF又沒關?
3. 蔡頭還分德國日本哩....
4. 還是不知道你所謂L鏡比蔡頭好 好在哪裡? 縮光圈後MTF比較好?
5. 我看最大差別是有自動對焦....
6. 要不要大家都拿最高級的來比? 觀音218 大戰 Contax Zeiss APO 200mmf/2?



1.我邏輯沒有問題

因為我沒像你一樣

舉出個一兩隻

就一定要下一個哪家比哪家好的結論

我也說了

舉出的是蔡司該焦段最佳成像的鏡頭與L鏡作比較

只是能提供些對於蔡司表現水平定位的參考


2.因為我提的PK是實際成像的PK

我從沒說PK是MTF圖表的PK

而最後提IS與最大光圈不同

也是在我說 我不能輕易對這兩鏡下結論誰好誰壞時提出的

IS與最大光圈不同都是我不能輕易論斷的原因

請你好好看清楚

花點腦筋想一下


3.蔡頭分德日這很多人都知道

而最明顯的就是Contax有幾個焦段的產地

不過首先

在許多測試中也發現

並不存在德頭光學表現好於日頭的現像

其次

你冒出這句話的用意到底是什麼

實在令人搞不清楚


4.L鏡比蔡頭好的那幾隻

在各光圈同級數的PK之下

實拍解析就明顯較高

例如50(以最近代的ZE或CY來比)

85(以60周年F1.2紀念版來比)

135(同樣以F2的版本來比)

這三隻皆是如此


5.以上都是光學上的成像差別

與自動對焦無關

請保持冷靜與客觀

別抱持德頭一定好於日頭的刻板印象


6.看來你對蔡司鏡除了迷信外

連熟悉都談不上

若是你要抱持著蔡司肯定優於日頭的信仰

可以少看點PK

多去網路上搜點歌功頌德的文章爽一爽就好

50 85 135那三隻焦段PK用的就是蔡司最高級的鏡頭

前兩隻加起來40萬也不為過




uligo wrote:
其實我比較好奇寫實大大所提到他測試的結果
測試的條件 環境 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就只說了結論
(在大學如果寫這樣的報告應該會被丟出窗外吧~)
而且老鏡在光圈某一級的前後表現會有很大的不同(發色也會不同)
並且老鏡接在數位機上會有測光不準的問題及AWB偏差
尤其是測光, 過曝會使得顏色飽和度降低, 所以老鏡有時要微調一下曝光
另外, 機身條件有差, APSC or FF? jpg直出 or Raw轉jpg?

我猜測您做測試的鏡頭是
Leica 50/2R, Schneider Xenon, Meyer 50/1.8, Zeiss Icares Ultron, Canon 50標頭(non-L)

您手上的這些鏡頭我想01上很多大大都有吧(因為這些鏡頭都不難買)
我沒有Leica 50/2, 而且我不是C家的所以一定沒有Canon50標頭
依您的結論再加上我用Ultron及Xenon的粗淺經驗, 原來C家的鏡頭發色這麼濃呀,
看來我要跳家了, Bye Bye 我的A850~~~

另外提一下Contarex, 剛好我有50/2且接在A850上, 表現皆"略"優於Ultron,(差異小,端看個人喜好)
我想您對Contarex的感想是看過網路上的照片後的感想吧
Contarex成像水準 比不上現代日本大廠鏡頭? 不見得喔~

不需要造神, 老鏡光是沒有AF就夠該死了~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

依據場合

作合適程度的事是一個精神發展正常的成人應該有的行為

這裡是個論壇

如果我依據大學的要求

上傳了一個PDF的連結

大家下載後一打開

看見我從研究動機 研究方法 感謝 目錄頁

寫到第一章先介紹蔡司的緣起與背景

第二章佳能的緣起與背景

第三章PK的各焦段鏡頭的光學結構學理 玻璃成分 鍍膜成分

第四章實拍測試 並以軟體進行各色光透過濾的分析

最後結論 參考書目

我想一般人會覺得這雖然吻合的大學的要求

但似乎有某種社會化障礙的傾向

所以我不選擇這樣作


簡單的說明其實也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廢話而已

首先一定上腳架

其次調整曝光至LCD上接近的程度 最後在電腦屏幕上使用DPP補正那些微的差異

當然使用RAW轉JPG

而且我測試的是各鏡的發色差異 這點上就算改用APSC也不造成影響

拍攝距離也是標頭適合的範圍之內 1.5M

Leica那隻是5014 E48版的

這個版本根據同時測試過E48 E55 E60的攝友表示

是發色最為濃重的 但解析度較後兩版為差的版本

所以我測的是發色

它只有在紅與黃的表現持平C5014

藍色就有可以看出的差距了

而綠色部分則是較為發灰 彩度上與C5014也是一眼可看出的差距

重點是C5014沒有任何一個顏色表現低於萊卡的E48

最大的差異是到了室外的陽光充足條件拍攝

綠色草地的表現明顯濃過E48

但是在暗部寬容度上又遜於E48

不過我說了 我是測試發色

對於E48的評論是一面倒的喊濃

對於C5014大家的印象就是發色清淡

可是真要PK起來 C5014的發色卻還在萊卡E48之上

這就是測試的實際結果


至於你跳不跳家那是很個人化的私事

我就不關心了


而Contarex的實際表現

由於轉接的困難所以與現代鏡的直接PK資料很少

但以蔡司的發展順序來看

它之後還有個Icarex 然後才進入康蔡時期

而康蔡由於轉接容易 與現代鏡的直接PK資料就很多了

目前的結果看來 除了廣角部分

其它的光學表現仍然無法與現代的日鏡相比

那麼從康蔡時期往前推30年 1960末期的Contarex

光學技術水平又是如何?

能不能優於現代的日鏡?

其實我就不太好奇了








寫實製造 wrote: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
依據場合
作合適程度的事是一個精神發展正常的成人應該有的行為
這裡是個論壇


嗯~ 果然在01裡不能太認真~
寫實製造 wrote :
首先一定上腳架
其次調整曝光至LCD上接近的程度 最後在電腦屏幕上使用DPP補正那些微的差異
當然使用RAW轉JPG
而且我測試的是各鏡的發色差異 這點上就算改用APSC也不造成影響

如果是針孔機身蓋,mwb,先拍一次色卡
避開所有光學的影響

之後才上鏡頭
如果可能的話,連電子鏡的接點也遮蔽,避免機身的鏡頭優化

裝上鏡頭後,套用先前的mwb,電腦端用針孔的icc

這樣可行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