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igo wrote:
樓歪了~聽說下星期會...(恕刪)



樓歪了+1
寫實製造 wrote:
而Contarex的實際表現
由於轉接的困難所以與現代鏡的直接PK資料很少
但以蔡司的發展順序來看
它之後還有個Icarex 然後才進入康蔡時期
而康蔡由於轉接容易 與現代鏡的直接PK資料就很多了
X-Taiwan5566 wrote:
如果是針孔機身蓋,mwb,先拍一次色卡
避開所有光學的影響
之後才上鏡頭
如果可能的話,連電子鏡的接點也遮蔽,避免機身的鏡頭優化
裝上鏡頭後,套用先前的mwb,電腦端用針孔的icc
這樣可行嗎?
tessar wrote: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關於Contarex恐怕不是您所想的。有句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壯,不同級別的東西,無法簡單用年代發展來推論。事實上,除了極少數如85/1.4以外,Contarex鏡頭是沒有後繼者的,其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成本。那種不計成本的方式已證明是錯誤的,所以c/y的系統跟日本鏡一樣,做的是成本考慮的產品,當年我們玩的時候,大家看法很一致,就是c/p值很高,但不算真的優秀。說的極端一點,在Contarex之後,德國ZEISS就不再有真正用心力設計的135相機鏡頭了。
寫實製造 wrote:
但你要說蔡司至今由於控制成本
連發展了30年的CY鏡群也不如在60年代末的Contarex的光學表現
就算是今天
60年代末的這系統才能代表蔡司最高成像水平
寫實製造 wrote:
1.我邏輯沒有問題因...(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