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一顆鏡頭的解析只有2500萬畫素(X1.6APS約為1000萬畫素),那麼把它裝在3000萬畫素(X1.6APS約為1200萬畫素)的機身拍照的話,會有甚麼結果?
以取樣的原理來論,並不會因為超過其解析而有畫質下降的虞慮,只是徒勞無功而已,但在事實上,同樣一顆鏡頭裝在不同畫素機身卻有畫質略降的問題,何故?
原來在現今的數碼技術,在傳感器小於某一面積時,其感光能力即明顯下降。因此,在單位面積畫素越高的CMOS,其傳感器單元勢必就越小,越小的傳感器感光能力下降的結果就導致畫質下降。
在此情形下,欲獲得更大畫素而又保有優良畫質時,只能從加大單位面積著手,現今的方法是:捨APS規格而取全畫幅(135的24X36mm)。
如此說來是否意味著APS規格將走入歷史,將來都是全畫幅的天下了?
但答案不一定是肯定的。
隨著數碼科技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研發下,可能很快的就有突破性的技術誕生了。現在CMOS傳感器單體受限於面積感光能力,但將來也許發展出配合電路使得傳感器感光能力倍數甚至百倍的提升,也就是說不會因為CMOS畫素增加導致因傳感器單元過小而感光能力下降的問題了。
APS規格CMOS因面積小,只取鏡頭中央百分之幾為其有效用畫面,然此中央部份卻是鏡頭的精華部位,少了周邊暗角、周邊變形、周邊畫質鬆散、周邊色散….等等問題,因此APS規格反而有其優勢。
當前述的傳感器電路感光能力提升後,APS規格反而比全畫幅更為優勢。
而到那時候,將不再有「高畫素不等於高畫質」這問題了。
因為越高畫素對鏡頭攫取畫面的取樣越細,使得照片細節的表現將越佳。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怎麼去辨別?光看那樹梢的葉子,就那麼一陀帶過,解析佳的鏡頭,連葉脈都清析可見.
之前用Canon 17-40mm 光圈f16拍瑞里燕子崖,回家一看照片,怎麼左邊糊成一團的,就賣了它,去買一顆C/Y的18mm替代它,在近距離想拍很廣的景,沒有超廣角鏡實在是不行,也許Canon 16-35mm會好很多,只是問到的那位朋友買到的是一代鏡,他告訴我16-35mm比17-40mm更差.
很多資訊,不是聽朋友說的,就是網路上論壇看到的,我自己是不可能有那能耐自己發明或先知.
使用5DII後才一顆接著一顆把C/Y鏡買回來而賣掉Canon L鏡,應該是個人比較龜毛一些,偶爾會把照片放100%在電腦螢幕上稍微檢視一下,只要周邊不太差,我都會接受的,就說Canon那顆400mm f5.6,拿它都是拍特寫,而特寫部份都是放在靠中央部份,周邊的畫質就沒啥好計較了,某回去東石鰲鼓溼地拍鳥,前面的一大片鳥兒沒盡入畫面實在不甘心,為了圖景深,就開最小光圈,結果照片一開,無論中央,周邊都是糊的,後來,再也不敢用它開最小光圈拍照了.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而很多好鏡頭,應該也都有3000萬以上的解析水準了,若撇開周邊不算的話.
高畫素對於解析不佳的鏡頭也沒啥不好的,就所拍照片解析細節無法提高而已.
以前1000萬畫素的40D/400D都能應付絕大部份的照片需求了,21MP的5DII就更不用說了,在個人的工作領域,A3呎吋以下是大眾,需要噴牆壁,大型看板,選舉海報,月曆的,實在不多,5DII也都能應付了,更大尺寸需求的,應該都有擁有數位機背攝影師了,不會找咱這種小咖的拍照工.
最近要掃一些6X6120正片,全友4800DPI的F1竟然罷工,說是我的XP記憶體不足,剛好最近想買新NB升級WIN7看看是否能夠解決問題了.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