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終於也步入單眼大廠的格局,A77中階機也有資訊豐富的機頂LCD

rstsrs wrote:
但是我要問的是 "對焦有準嗎?"

當時大家都是手動對焦...
準不準?...看使用者的功力


rstsrs wrote:
這件事,如果一直舉反光鏡,底片一直光速消耗,結果
出來通通丟進垃圾桶,有用嗎 = =!!

為什麼您如此肯定出來的照片會進垃圾桶?


rstsrs wrote:
這就跟30年前的金旺50就可以騎出時速40公里
你可以拿來跟噴射引擎的現代化機車比嗎,一台是把手催到人快中風,一個是輕鬆做到

現在的50cc...其不到40嗎?
您這個比喻跟在下先前舉例的意思一樣嗎?(在下的意思是:現在自以為很強的規格...幾十年前就辦到了)
只有騎到40的金旺...有比現在機車快再拿出來比吧?

另外...在下舉那兩個例子
只是要提醒輕鬆騎大大...每秒12張沒什麼好囂張的
不要自以為sony出了這個規格有多強
我不清楚他有沒有改文
但116樓的danny兄很清楚的引言到他當時的口氣(我當時回文前也有印象)
而我們只討論連拍速度...並無討論到對焦準不準

rstsrs wrote:
還是中華載卡多那種兩噸半的手牌車,停在
有坡道的地方還要先學會上坡起步才能開的車子才是所謂 "專業"

先談車子...
1.早期會用手排...是方便調控扭力的輸出
請考慮到他們的噸位重...起步需要很大的扭力
當然...現在電腦程式有進步...小弟印象中心的貨卡有自排了
至於是手自排還自手排...就不清楚了

高級的性能超跑...也改為自手排
現在的自排...可以做到比手排省油且加速快
印象中前幾年保時捷的一台新車的數據證明了一切

在談相機...
專業機不是沒有自動模式...他有...就是P模式
但P模式不會自動幫你算閃燈該不該開

相對於專業的攝影師
該不該開閃燈...是不需要相機幫她決定的
該用什麼模式...光圈-快門-ISO的組合全在腦海裡
那些模式就只是靠這三個參數下去演算
當你會算...不管啥相機都可以上手...不管相機模式夠不夠你使用
專業的攝影師會遇到比你拍生活照更嚴苛的場合
這些場合不是靠全自動模式就可以解決的
還有特殊的表達方式...我想要拍逆光剪影...我好像沒看到有"剪影模式"...對吧?

專業機不是手動就代表專業
是把那些"模式"的空間騰出來(拿掉攝影師用不到的)
增設一些快捷的設定(放入攝影師真正需要的)

以我手上的D300s跟D50來看
D50這來入門機...ISO要按螢幕旁邊的按鈕才能調
對焦點模式跟測光模式也都需要藉著螢幕進到選單才能調

D300s這台高階機...ISO WB 照片格式都在雞頂的轉盤...取代掉低接機的各種模式
機背有也對焦跟測光模式的轉盤...這些轉盤靠拇指就可以撥動
我不需要進到選單...甚至...我眼睛不需要離開觀景窗就可以調整這些參數

nath206 wrote:
專業?
會在這裡談論這種事的人,大部份都跟這兩個字無緣。


不曉得你來這邊問這些"專業"問題
到底想得到何種答案才會滿意

只說一點
在機械結構上連拍不是什麼難事 因此底片上沒這問題
但是數位化之後機身內的buffer緩衝就很重要
因為就算是目前最快的記憶卡也還沒辦法跟上直接寫入RAW的拍攝速度
高階機種本來更新就較慢 數位化也是這幾年的事情而已
這種超越目前機身極限的東西應該要在下一代的高階機種才能實現
(而且若不是特殊需求 真的不曉得拍這麼快到底有何用)

若是單純好奇相機和其性能的搭配
你應該直接去問相機廠商的考量 而不是在這裡問
根本上就是搞錯對象了 就算大家能舉一堆例也是無解

講白了就算給你全世界規格最強的相機
超級大片幅 十億畫素 可用自動ISO一千萬 每秒一千連拍
一百萬區分區測光 精準自動白平衡 自動HDR etc...
也不見得能拍到什麼好看的照片

這就是現實
買能力所及的配備夠用就好
想太多無益
nath206 wrote:
很不幸的,日產戰神GTR-35,只有自排,沒有手排。
相信絕大部份的人都能認同這一台是專業的跑車,在賽道上還幹掉了手排法拉利。
...(恕刪)


GT-R R35是平價超跑,為上一般道路而設計的量產超跑,
不是專為賽道而設計的工廠賽車。
另外,R35採用的是GR6「自手排」變速箱,不是自排變速箱。
如果只有自排,你要怎麼拉轉速做高扭輸出?OD?
而且GR6是一顆缺陷變速箱,一檔強度不足會崩牙。

也就是說,你完全舉了一個反例了!

為何越高等級的機種手動功能越完整?
很簡單,程式再怎麼寫,都很難滿足所有人需求。
比如曝光,照片一定要標準曝光(N)嗎?
我要拍Low key的照片就是要N-1、N-2,結果相機只能全自動,怎麼辦?回家調?
情境模式不可能設想到每一種可能性。

試想,使用者手拿入射式測光表,測完光比,打好光,要輸入光圈快門數據,
結果機身只有P和Auto以及各種情境模式,真的就一整個搞笑了。

能設定的參數越多,手動的介面越方便(比如轉盤直撥),操作者就越能隨心所欲。
就算內建一百種情境,這一百種也不見得就是操作者要的一百種。
輔助功能能自動當然很好,但高階機的自動一定要越可靠越好。
AF當然方便啊!為何一定要MF?但AF一定要可靠。
所以當初眼控對焦出現在準專業機的EOS 3而不是EOS 1上,
就是因為準專業機可以搭載最新最炫但可能不是那麼可靠的功能,
而專業機搭載這種不可靠的功能會影響使用者的信任度。
專業機最重要的是可靠度,而不是炫。

相對的,最好的對焦系統會出現在頂級機上,而非廉價機。
不僅對焦點要多、要快、還要準確。

但相對的,入門機的多數使用者對相機的駕馭能力可能相對較低,
可能也不見得願意花時間鑽研,導致看到拍出來的照片會很失望--怎麼比小傻瓜還糟?
這時提供各種情境模式,最好提供iA/iSCN,連手選模式都省了,
就可以拍出使用者心目中成功的照片,消費者就會覺得"這台好用"。

反正產品定位就是這樣子,每一個位階的產品都對應該位階消費者的需求。
跟自我吹捧專業什麼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你厭倦機身老是給你出包,預算可以接受,專業機剛好就符合需求。

專業機是因應市場需求而生的,入門機是,中階機也是。
實在不懂有啥好質疑的。

yenps wrote:
我的媽阿...怎麼有人邏輯這麼奇怪,
為什麼覺得機頂LCD不是那麼重要,會被理解成反對機頂LCD?
我一點也不反對,相信大多數人也不"反對"機頂LCD,
大家反對的是開板的"說法",
把區區價值幾百元又沒啥了不起技術的機頂LCD,列為高階機的評比指標,
甚至把機頂LCD當成單眼大廠的指標,真讓人感覺蠻不可思議的。
你說的我完全認同

但如果你各家DSLR都用過一遍
就會理解為何他廠user會把機頂LCD看的如此重要
因為相較之下, sony的機背LCD介面實在非常好用
好用到是不是有機頂LCD, 實在是不重要

至於機頂LCD較省電這檔事...
坦白說sony user大部份是不擔心耗電量的
與其一顆電池可以拍1000張, 但電量顯示會從滿格一下變成剩一格
sony即便只能拍400張, 但電量顯示精度達1%, 我覺得比較實用
我覺得機頂螢幕還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在高階機器上
中低階是還好
高階的話很注重操作性
有時候怕耗電並不想開啟螢幕Live View
(像是單車環島這類不想帶太多電池的環境)
如果靠EVF來調整感覺應該要很熟悉按鈕位置才行
按鈕没練熟不知道EVF會不會卡卡的?
或者學員貼著觀景窗拍照老師可以即時看到相機相關設定了解狀況
或者臨時拿給別人幫你拍合照什麼的要改一下設定
透過機頂的補助也很方便
另外就是盲拍的時候設定起來很方便
(尤其是不想讓人看到LCD亮著知道你再拍照的時候)
總之我覺得高階機身最好還是有個很豐富的機頂螢幕來幫助操作的好
安全帽 wrote:
當時大家都是手動對焦...(恕刪)

你找我有什麼問題
不然請刊登500張圖
只會打字沒用
我不想看到只1~2張圖沒用
我po圖都幾十張
新北市三重區有4條捷運線,蘆洲線已通車~機場線~新莊線已通車~環狀線CP值最高,謝謝.

nath206 wrote:
各人對於專業的定義,我想是各有不同的。
或許你覺得,什麼東西都自己動手來,才叫專業。
那所有的AF鏡頭都算是不專業的代表了,要用手動鏡才叫專業?
事實上,最近我蠻喜歡的蜷川實花,用的就是AF的鏡頭,而這並不會讓她變得不專業。

手動有手動的樂趣,但那並不代表比較專業。
專業攝影師,跟專業的藝術家,兩者其實差不多。
工具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創意,以及想表達些什麼。
就像攝影人口中的「林布蘭光」,就是油畫巨匠林布蘭在創作時所常用的打燈方式。
而林布蘭當時在自己的畫室中,顧用戲子打扮成各種角色來進行創作,在當時也有一些關於專業性的批評。
時至今日,有誰敢說林布蘭身為一個藝術家是不專業的?
不要為「專業」一詞所迷惑,那只是自我吹捧的言語。

很不幸的,日產戰神GTR-35,只有自排,沒有手排。
相信絕大部份的人都能認同這一台是專業的跑車,在賽道上還幹掉了手排法拉利。

我自己開的是手排車,但是並沒有比開自排車的人顯得專業。
充其量,我只能向別人吹噓:『你們這些人都只會開自排,我的這台手排車是你們沒辨法開的!』
但是事實上,我不會開自排車,因為我的左腳往往會踩到剎車,但我平時絕不會揭露這件事,而是會拼命吹噓我會開手排車這個部份,以掩飾我自己的缺點。
專業?
會在這裡談論這種事的人,大部份都跟這兩個字無緣。


專業的最低標準是技術,創意則要建立在技術上才不會是空洞之物。蜷川實花自然是專業人士,沒有AF也會有動人的作品;GTR車手也是專業人士,開手排的法拉利也能拿冠軍。

您開手排車,但不是為了賽車,自然不能稱為賽車專業,但至少是手排專業。同樣的道理,身為一位攝影專業人士,理應了解攝影相關的知識及技術,進而以此實現自己的創意和思考。所以小弟的立論絕非僅在手自動或手自排器具的掌握上,而是在於「掌控一切」的能力才是專業的標準。

而培養這樣的能力,除了軟硬體知識的鑽研外,更需要的是攝影人對攝影本質及傳統的尊重,以及自身的修為、眼界。

小弟並無反AF及P模式之意,但手動絕對是邁向專業人士的一大修鍊。就像練功一樣,AF及P模式絕對也能拍出好作品,但手動可以讓我們從細節開始,而不是一味的以「講那麼多幹嘛,按下去就對了」來詮釋攝影。

輕鬆騎 wrote:
你找我有什麼問題不然...(恕刪)


刊登五百張圖有什麼用
就算刊登五萬張圖又有什麼用
這什麼邏輯

eliot.liu wrote:
GT-R R35是平價超跑,為上一般道路而設計的量產超跑,
不是專為賽道而設計的工廠賽車。...(恕刪)


所以,你的標準是工廠賽車?
那你知不知道什麼叫做工廠賽車?
工廠賽車裡也有自排CIVIC這種車款,還是你又要再拗個什麼名詞出來?

在你的眼中,法拉利大既也是低等級的車款吧,畢竟那也是量產品。

eliot.liu wrote:而且GR6是一顆缺陷變速箱,一檔強度不足會崩牙。...(恕刪)

會崩牙的這顆變速箱裝在這台車上,我倒是很少看到像閣下這樣瞧不起它的。
也不知閣下是開什麼車?
品味如何?


eliot.liu wrote:專業機是因應市場需求而生的,入門機是,中階機也是。...(恕刪)

又是滿口專業的人。
打字並不會讓你變得專業,評論哪一台機器可手動調整的文章也不會讓你變得專業。
如果你一直認為一定要什麼都手動,什麼都高價,才叫專業,那你可以這麼做。
或許你手中拿著你心愛的相機,轉動一下變焦環,想像自己跟布列松有著相同動作時,就變得「專業」起來也說不定。

如果你去查一下往年得到普立茲獎的照片,會看到有一張照片是用便利商店裡也有販售的即可拍所拍攝的。
因為用的是即可拍,而不是你口中的專業相機,所以普立茲獎頒給這位攝影者並不是很專業的行為?

專業,指的是人,而不是相機。
拿著大家口中的機皇、鏡皇,只會讓你看起來像是花了很多錢的玩家,而不一定會讓你變得專業。

mars810 wrote:
SONY鏡頭群少,成像色彩失真很嚴重


願聞其詳....
這種說法還是第一次聽到......
不少使用高階C&N的攝影師
還是稱讚Sony的細節還有原色調
色彩失真嚴重還真的是頭一次聽到

還有..不要又自動把Minolta的鏡頭給忽略了....
全世界第一支可以AF的500mm反射式鏡頭...看看是誰做的
像機上的AF功能是哪個廠商開發出來的...

現今相機技術上很多你認為理所當然的技術
都是Minolta創新發明出來的

如果老是講Sony單眼而不知道Minolta為何物
那還是少講的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