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的特色到底是什麼呢?

ywwr wrote:
Minolta 的B...(恕刪)


一定有人想問,什麼叫bokeh味吧?

找到Dynax9/fr030297大所寫的一篇精采文章!大家參考一下~

原文在mfc上的連結

節錄如下:

回主題Bokeh味
這個味道是日本人炒起來的,因為這種抽象名詞很難解釋就不解釋了。為何日本人老一輩很喜歡這個味道,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日本是一島國,溼度相對比較高,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中,肉眼看出去會有一種影像漆濛的感覺。主體清晰,影像淒濛(不只是朦朧),這種因為溼度所引起很難用言語形容的感覺就是Bokeh味(台灣也是高溼島國,這種自然現象應該常見),那是種暈開的感覺,各種顏色相互滲透的感覺。
而且日人很喜歡水墨畫,用不同比例的水與墨汁相混合,在宣紙上利用水墨暈開的感覺來作畫,用不同濃淡去表現黑白灰的色階與層次,或是色彩在紙上渡開所展現的色階,筆法用中鋒,色彩與層次會再細緻的線條之中度開,那種細膩中帶有相互混合的感覺,也正好是這種高溼度島國的另一種文化。
“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樣的擁擠,可是地上的人們卻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的疏離”人口越來越多,可是距離卻越來越遠,e-mail 、手機、MSN取代了相互之間的噓寒問暖,人與人之間的東西豐富了,可是感情卻疏離了,要表現這種要斷不斷,若即若離的感覺,使用35mm是最好的選擇,視角自然。不會有28mm要靠近對象造成的壓迫感與變形(太廣了點),有沒有50mm的“平實”感(太遠了點),自然這焦段就浮現出來。
影像是觸動心弦時引起的一種共鳴,我們沒有體會過那種訪舊半為鬼的人生歷練,很難去感覺老一輩的心情,從滿是一同成長夥伴的農業時代,轉變成一切求速度的工業時代,再變成只有0或1的數位時代。生活是豐富了,可是生命卻掏空了。


ps.已pm給原作者,如有反映不妥,立即將這段引用移除~

還有還有樓下提到的七傷拳那一段也在連結的原文中喔!超精采的一篇文章!
Life will never do without Hi-tech
ywwr wrote:
Minolta 的Bokeh很有名.
它家的散景比較自然, C&N的都很二線.
而且它家很早就使用環形光圈,再再都顯示對美感的堅持.
找隻85G玩玩.

拿EF35L vs 35G, 35L的八掛亮點實在是很礙眼.

STF也很有特色,效果也比135DC好.

STF個人認為可說是Minolta對美學堅持的登峰造極之作。
小弟文筆不甚好,暫時也買不起STF,只好勞煩各位移駕MFC。
搜尋關鍵字"七傷拳",有[fr030297]大師級的人把STF的精神與韻味,
巧妙的以文字與x表現出來。

另外據說稀有珍貴的85 f1.4G Limit也有類似STF的設計,不知是真是假?
RR wrote:
另外據說稀有珍貴的85 f1.4G Limit也有類似STF的設計,不知是真是假?

沒有
AdrianLin wrote:
應該是What Yo...(恕刪)


中文:所見即所得…
RR wrote:
STF個人認為可說是...(恕刪)


假的

GDL的設計原理跟STF不一樣,不然也不會一顆可以AF,一顆只能MF
Alpha接環鏡頭心得 http://blog.ducknest.com/ 討論區 http://www.dplab.org/deesBB/index.php
Minolta 有虛像之王,











Blog: http://www.dplab.org/ DPLab Forum: http://www.dplab.org/deesBB/
選MINOLTA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初D5是眾家入門機中最便宜的一台

附上兩張不怎樣的照片......





附贈極具怨念的85 f1.4 GDL的照片

雖然這張拍的很不好.但是當我把他接上D5D時.
心中便很後悔.當初應該衝這隻的阿~~~~~~~
eltonstar wrote:
一定有人想問,什麼叫bokeh味吧?

找到Dynax9/fr030297大所寫的一篇精采文章!大家參考一下~

真是好文章 !

看了半天,還是決定用木劍好了。
又便宜又輕 !
此故彼,有無生滅
eltonstar wrote:
今天有人問我,mi...(恕刪)


Minolta的畫質特色,在數位時代,個人不太知道如何去形容,畢竟這和軟體技術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但從傳統底片(銀鹽底片)時代,Minolta就一直有強烈的特色。LEICA當年會選擇
Minolta,也是因為Minolta擁有強大的光學技術與研發力。

個人的感覺是Minolta除了技術力強之外,勇於採用新技術的企圖心也是日本相機廠
商中數一數二的。回首Minolta歷史,各位可以看到Minolta擁有非常多相機界的第一
頭銜,第一並不稀奇,但Minolta的第一經常都是驚天動地。

1985年,Minolta推出了Dynax 7000,是全世界第一台成功的全自動對焦SLR。
從此SLR進入的AF的世代。在這支前雖然有其他廠商在鏡頭上加裝對焦馬達以輔助
對焦,但業界仍然公認Minolta Dynax 7000是第一台成功的AF SLR。個人對這段歷
史印象最為深刻,因為當年剛畢業退伍,SLR市場最轟動、熱鬧的就是Minolta的
Dynax 7000i。當時Dynax 7000i可以利用插卡擴增相機的功能,雖然沒有成為風潮
但在當時也算是一絕。Canon 隨後推出EOS系列(EOS 620/630),不過Dynax
7000i對其他相機廠商所產生的衝擊,絕對是可以想見的。

至於後來的CCD防手振、潛望式鏡頭、STF的創見,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了..^^
小弟是門外漢
但想跟樓主請教一下

原圖為何需要『銳利化』?
是否因為成像時輪廓較不明顯(每家相機特色不同)所以需要sharppen一下?

這樣的結果,是否造成『失真』?

如果以加上後製程序的照片來判斷相機性質,是否『失真』?
如果連後製都談的話,很多前景深的問題似乎都不用考慮了
只要用photoshop,圈選,羽化,模糊或放射性blur不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了?

小弟是門外漢,問題太爛的話,請包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