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果然55/1.4 apo dista 鏡頭設計時,工程師把最佳成像距離放到近距還是在無限遠,這種資訊,消費者是不得而知的。我明白到所有數據,測試都有其盲點。但否定MTF,否定ISO XXX chart test,否定含人為因素的實拍後,我們該依什麼的原則去挑選鏡頭呢?請指點迷津
airport724 wrote:鏡頭設計時,工程師把...(恕刪) 我想你是誤解了,任何測試都有參考價值,但也因為測試都有其限制,所以不該以一概全(但超現實MTF我也不知道要拿來看什麼 )至於設計師要把重點放哪裡我們從規格不見得看得出來,但多實拍比較也會有個底
好摄之人 wrote:Ken Rockwe...(恕刪) 我遇到好多Leica用家看了Ken的測試都會有一股衝動去買Zeiss ZM(被他講得CP值超高)然後用了不久又升級Leica原廠鏡基本上他就是推便宜,輕巧,方便的鏡頭沒有對錯問題但不一定每個用家都跟他一樣想法就是
airport724 wrote:鏡頭設計時,工程師把...(恕刪) airport724 兄:之前所說觀念,只是說測試不代表MT或著所有,並不是在否定什麼。並不是在否定測試 ISO12233 實照或著其他...所有都是代表一個角度下的現象與結果,只是都有各自背後代表意義。也就是LEICA這幾顆在這些圖中,表現不是很好,這就是一個事實。只是這個結果,或許是本身鏡頭設計就如此,也有可能是在於本身不是針對RF鏡頭設計的感光元件與濾鏡組合產生,也或著是前面所說一些設計考量等。就現實來說,這幾顆來說,FE 55/1.8還是目前這裡面最合,55/1.4 apo-distagon雖好,但是有點不合人體工學。只是就個人看到來說,其實還是對rx1/rx1r的35/2 SONNAR這顆調教是最合心意。
Weilli wrote:可以提出針對「銳利度...(恕刪) 直接加強解像力應該是沒有,但如同前面所提在光學設計之時就把部分像差丟給數位修正(最常見的就是變形跟週邊失光)設計上就可以更專注於其他部分,進而提高解像力並非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