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初學來說,成功率是漸層減光鏡大於黑卡,但漸層減光鏡不建議長焦使用,畫質不佳,黑卡及App都要上腳架,黑卡有時還要加ND減光鏡才有足夠時間搖黑卡,漸層減光鏡在光線足夠情況下可以直接手持拍攝。
A7II 以後寬容度很高了拉 曝光手殘進LR都能拉回來了

還在執著拍底片技法,你的機身都在笑你了

ijk0001 wrote:
可是,就已經可以用其他方式去運用了,為何一定要強調黑卡呢??????


有些比賽限制不能調色後製,漸層減光鏡又難免破壞畫質,好像也只剩黑卡這個選項了齁?
因為以前是用C家的機子在搖黑卡, 對於S家的A7M3不熟,所以不太清楚該機身該如何去搖黑卡,所以才上來問問...

stupig100 wrote:
因為以前是用C家的...(恕刪)


有什麼不一樣嗎?

carl3104 wrote:
有什麼不一樣嗎?...(恕刪)


對呀!我也很好奇...搖黑卡的方式跟相機廠牌有關係嗎?
謝謝各位,如果在機身上的操作若沒什麼不同或要注意的地方的話,那應該就照一般的方式即可,謝謝
我a7m1開始就沒在搖黑卡了
a7m3更不用了

不過的確是少了一些樂趣~XD

carl3104 wrote:
有什麼不一樣嗎?...(恕刪)



5D3時期C家的寬容度很悲劇...就是這樣


A73我也覺得不用搖黑卡了

不搖黑卡 還可以多拍幾個角度
stupig100 wrote:
想請教一下, 因為A7M3...(恕刪)


黑卡及縫卡,我過去用了很多,但一直有感對遊動體(因快門速度過低),無法凝結的很好(不良),後就都不用了。

因目前三代機(含A99M2)的DRO(不是HDR功能)很強(有六檔可用),及又有「醒目」測光功能,則在高反差下,差個1EV之內可說都可以平衡的很不錯,再不然就以圓型GND替代UV,才好手持、又可隨意轉動,則再減個1EV還可平衡的更佳,只要在有1/100S快門以上就能把遊動物凝結的很不錯,若反差更強就再加個小閃灯去強加平衡,如此應該都可現吃

A7RM3 + C1635F2.8L2 RAW+JPG之原生11MP Fine JPEG
無閃



有閃



突顯遊動體



註:
1.F20M對超廣的補光,可勝於F60RM
2.圓型GND,通常含有UV、AR功能,又有作偏振光的好處!
3.第一時間沒平衡的很好,爾後再強加後製,我的感覺還是比較有假色之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