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涅爾透鏡就是把鏡片中不影響光路的方形部份刪去,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省鏡片體積
不過鏡片厚度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焦距,但這可以忽略
因為有凹槽存在,普通玻璃難以加工,大多都是注塑方式生產的
無論PF和DO鏡頭主打也是降色差,而減少了降色差鏡片的數量...
我認為菲涅爾透鏡本身貌似沒這作用,這是原來鏡片的效果吧,但對於曲率大的鏡片而言是有率用菲涅爾透鏡方式去生產會更薄,像超高度數的近視眼鏡確實有應用這方式的的產品出現
另外甚至非球面鏡頭一樣可以菲涅爾透鏡化
不利的地方也有,因為表面不是光滑的,鋸齒狀凹槽的部份會做成的折射和反射,影響精度,通常鏡頭第一塊鏡片最大,如果能用上菲涅爾透鏡原理可以大量減省體積,不過第一塊鏡片同時可能會有很多畫面外的光線射入經過這些鋸齒狀凹槽而產生多餘光路進入,佳能400MM DO 2代就以不會被畫面外光線直射作為賣點...不過600mm F11和800mm F11時佳能很大方的把DO鏡頭放到前兩片鏡片上...只好用遮光罩了,另購
另外為提高精度,盡量減少鋸齒狀凹槽數量也是辦法
再有另一問題,就是凹槽很易藏污了

755克的Nikon 300mm F4E是輕量化PF鏡頭的代表
但是,早在1990左右已經有765克的Canon EF 200mm f2.8L(一代二代同一個東西),沒有用上DO鏡片
200 F2.8和300 F4在設計難度上是同級的,理應重量也差不多,可見PF/DO並不是減重因素
光團減少才是決定性因素,而最新的Z800 6.3重量上仍還是與普通鏡頭符合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86
而沒用上菲涅爾透鏡原理鏡片的索尼是有提及用極限非球面鏡頭去消除色差減輕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