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接環有無可能推出類似PF或DO鏡頭?

更改了標題...





菲涅爾透鏡就是把鏡片中不影響光路的方形部份刪去,可以一定程度上減省鏡片體積
不過鏡片厚度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焦距,但這可以忽略
因為有凹槽存在,普通玻璃難以加工,大多都是注塑方式生產的

無論PF和DO鏡頭主打也是降色差,而減少了降色差鏡片的數量...
我認為菲涅爾透鏡本身貌似沒這作用,這是原來鏡片的效果吧,但對於曲率大的鏡片而言是有率用菲涅爾透鏡方式去生產會更薄,像超高度數的近視眼鏡確實有應用這方式的的產品出現
另外甚至非球面鏡頭一樣可以菲涅爾透鏡化
不利的地方也有,因為表面不是光滑的,鋸齒狀凹槽的部份會做成的折射和反射,影響精度,通常鏡頭第一塊鏡片最大,如果能用上菲涅爾透鏡原理可以大量減省體積,不過第一塊鏡片同時可能會有很多畫面外的光線射入經過這些鋸齒狀凹槽而產生多餘光路進入,佳能400MM DO 2代就以不會被畫面外光線直射作為賣點...不過600mm F11和800mm F11時佳能很大方的把DO鏡頭放到前兩片鏡片上...只好用遮光罩了,另購
另外為提高精度,盡量減少鋸齒狀凹槽數量也是辦法

再有另一問題,就是凹槽很易藏污了




755克的Nikon 300mm F4E是輕量化PF鏡頭的代表
但是,早在1990左右已經有765克的Canon EF 200mm f2.8L(一代二代同一個東西),沒有用上DO鏡片
200 F2.8和300 F4在設計難度上是同級的,理應重量也差不多,可見PF/DO並不是減重因素
光團減少才是決定性因素,而最新的Z800 6.3重量上仍還是與普通鏡頭符合

https://www.dcfever.com/lens/specification.php?id=86

而沒用上菲涅爾透鏡原理鏡片的索尼是有提及用極限非球面鏡頭去消除色差減輕重量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可見PF/DO並不是減重因素
光團減少才是決定性因素,而最新的Z800 6.3重量上仍還是與普通鏡頭符合


謝謝提供詳細的鏡頭說明資料,讓我學習到很多。\

不過有一點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何556跟863重量可以減少一半以上?價格也是。但是畫質的減損,並不會很多。目前聽到的抱怨,主要是光圈減少1/3~1級會影響ISO(對焦速度應該也會受進光量影響),其他像顏色、細節、對焦,似乎不會差異很大,至少是對得起那個價格。
ci2130cts
當年Canon的70-300mm IS代和70-300 DO主要是長度縮短而非變輕(DO反而還更重),還有Canon EF600mm F4從最早的7.5公斤到現在的3公斤,也不是透過DO鏡片減重。
老頭閒聊
抱歉沒有寫清楚,我所比較的是同樣N家的540跟856,當然這跟PF鏡等級完全不一樣,不過若從使用者來看,是焦段用途均相同,我看N家攝友的評論也是只差一點,主要是光圈有差,畫質方面似乎不會讓人覺得不好。
抱歉沒有寫清楚,我所比較的是同樣N家的540跟856,當然這跟PF鏡等級完全不一樣,不過若從使用者來看,是焦段用途均相同,我看N家攝友的評論也是只差一點,主要是光圈有差,畫質方面似乎不會讓人覺得不好。
---------------------------------------------------------------------------------------------------------------------------------------------------

其實你舉的光是光圈就差一級了,這種情況下,本來540的光學設計就會比較大一圈

AF-S NIKKOR 500MM F/5.6E PF ED VR
直徑 x 長度 (由鏡頭接環起計)
約 106 mm 最大直徑 x 237 mm
重量(大約) 約 1460 g (3 lb 3.5 oz)

AF-S NIKKOR 500mm f/4E FL ED VR
約 140 mm 最大直徑 x 387 mm (由相機鏡頭接環邊緣起計)
重量約 3090g (6 lb 13 oz)

大一圈的鏡身,跟鏡片,當然是會多出更多的重量。
---------------------------------------------------------------------------------------------------------------------------------------------------
回主題,如果樓主的意思是要SNOY出更輕的鏡頭,SONY有沒有那個技術
我只能跟你說你可以看看最近的70200GM二代

SEL70200GM2
尺寸與重量
尺寸 (直徑 X 長度)
88 x 200 mm (3-1/2 x 4-7/8 吋)
重量1045 g (36.9 oz.) (不含三腳固定架)




SEL70200GM
尺寸與重量
尺寸 (直徑 x 長度) 88.0 x 200 mm
重量 1,480 g (不含三腳固定架)



可以看到一樣的規格,一樣的尺寸,SONY的鏡片結構改變了,重量也輕了400g
比原本少了40%。
我是不會質疑SNOY做不做得到。
現在SONY正在更新二代鏡,你要更輕的鏡頭,慢慢都在更新。

你要更便宜的鏡頭,願意接受下一級的比如70200 F4 ,當然會更輕更便宜。
就像你拿540跟556對比一樣。
老頭閒聊
期待SONY能早日更新100400GM、200600G,讓它更輕更好!
flody
比400 2.8價格低一半到200-600價位的定焦絕對有市場


https://blog.alamany.com/2015/01/canon-ef-400mm-f4-do-is-ii-review.html
Canon兩款400mm F4的設計圖提供參考
DO鏡片的主要功能是縮短鏡頭長度,體積變小方便手持攜帶,而且鏡桶變短自然重量就降下來了。

像是Canon初代EF400mm F2.8 L重達6450公克,但最新的EF400mm F2.8 L IS III沒用上DO鏡片重量還是能降到2840公克
所以DO或PF鏡片的優勢是能夠縮短長度減少體積,重量減輕算是附加價值。
carl3104
這個好酷 這是博物館的照片嗎?
ci2130cts
這是400 mm DO一代上市前攝影展的照片和資料,後續就沒有任何消息了。
老頭閒聊 wrote:
其他像顏色、細節、對焦,似乎不會差異很大


PF 缺點在抗逆光能力有更多耀光斑. N 出第一支 PF 300 F4 就有在後制軟件減輕耀光斑, 早年說過很多, 不然 PF鏡片一早已經常規化應用在所有長焦鏡頭上.

https://unwire.hk/2015/01/13/nikons-new-phase-fresnel-pf-lens/dc/cam-parts/

但很多拍鳥的朋友從不逆光拍鳥, 所以變成不是缺點. 如單以成像論 Z 800 6.3 的 MTF 甚至比貴一倍有多的 Z 400 2.8 TC 更佳. 除了抗逆光斑有差, Nikon 亦沒有在 Z 800 6.3 用上頂級AF 馬達, AF 能力還是有差. 其實 N 556 PF AF速度也是一般, 算是與最高檔次大砲分隔開, 不以下犯上

PF / DO 這事情, 可能由副鏡廠出更有趣, 應該會沒保留將所有最好的東西技術都塞進去. 不用擔心以下犯上影響原本高檔鏡頭
flody
不過其實可以用菲涅爾透鏡原理把比較大塊的玻璃拆成三至四級環狀鏡,無縫與前鏡接合,這樣可以做到類似效果,又可以玻璃加工
老頭閒聊
PF鏡頭對焦馬達比不上正統砲鏡,我覺得很正常,否則價格差一倍,那些砲鏡就沒人買了。至於逆光拍鳥,看大師們的照片,操作得好,逆光拍鳥很漂亮,但不容易,功夫還沒到家的話,我們也只敢先拍順光。
ken902 wrote:
可以看到一樣的規格,一樣的尺寸,SONY的鏡片結構改變了,重量也輕了400g
比原本少了40%。


SEL70200GM 二代比一代輕 400g

最大功臣非"鏡片結構改變"
而是"對焦系統改變"

1馬達部分
一代:環形超音波馬達(SSM)和雙線性馬達
變成
二代:四個XD 線性馬達

2. 環形轉動變成直線運動
對焦行程大幅縮短

因為1.2.
不再有大型環形部件, 同時機構大幅簡化
零件數量也減少
馬達出力的損耗也降低
重量大幅減少
這部分是我過去沒想過的S家優點

不然單靠鏡片結構, 而沒有XD 馬達
我不認為S家鏡片結構技術能夠比N,C還大幅減輕數百公克

N,C還有Pf 與 Do
SONY可以靠四個XD直線馬達的輕量優勢輕易彌補
故SONY 可以暫不推 類似Pf 與 Do 鏡頭

個人認為
N家與C家若要在對焦速度上追上S家
一定要放棄環形旋轉機構的對焦系統

改成最簡單的四個線性馬達

N,C沒有對焦行程由環形改成直線這改革
有如N,C還停留在反光鏡時代 (環形機構有線性馬達或許相對優點是受力分散到鏡筒環形, 較線性馬達四個受力點分散,機構應較厚實與耐用)
S家直接用四個線性馬達 就如同放棄了反光鏡的機構的輕量又迅速優勢!
"November Rain"
ken902
能用XD的前提是鏡片組改變喔,對焦鏡組的鏡片如果還是又大又重,XD馬達就要更多,改用XD線性馬達,進而減少重量,我當然知道,故意沒題而已
elfwong
l大不敢當, 你比我早知道XD馬達優點! K大也是比我早體會到, 我算後知後覺!~~對NC仍守舊, 尚未採用線性馬達,我是恨鐵不成鋼心態
elfwong wrote:
SEL70200GM(恕刪)


其實鏡頭減重是很複雜而綜合性的一件事

首先,由於製作工藝提高,加上軟件應用,鏡片鏡組數目一定下降的,GM1代18組23鏡,2代只有14組17鏡,其中GM1的前組第三片大鏡就省去了,這部份減重不少,當然不是最重要的
之後,外殼工藝,正如筆記本近年超薄邊框普及,還有高階機身常用的鎂合金和碳素等(其實大家很崇拜的鎂鋁合金是很軟的東西,而大家很歧視的碳素實質視類別可以比不鏽鋼更硬...就是很重)
材料和工藝進步我認為減重佔比才是最高

對焦系統改變不是主要減重原因,它選了更輕的鏡片做對焦組以減輕馬達負擔,自然馬達可以做得更輕
當然一組XD就肯定比環型要輕
作為對比,可以研究一下Z58 0.95的對焦組,那對焦組根本不可能用馬達推動,所以只能手動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選用鏡片和馬達不成直接關係,更輕的鏡片一樣可以用環型馬達,鏡片支架是能減重,但在總數400克減重中,我認為馬達支架能減的50克不到,只要選用的是相同的對焦組。現實rf70200的2.8和4也很輕
flody
另外選用馬達和行程無關,是對焦組設計相關
順帶一提,今晚sony apsc會推出3支鏡頭,相信又會是同級最輕便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elfwong wrote:
SEL70200GM(恕刪)


Nikon Z 400 2.8 TC 已經放棄環型馬達改用 (好像是一個) 線性馬達, 重 2950g 但也額外包含了內建 1.4X 鏡片重量.

Canon RF 400 2.8 沒說明但應還是環型馬達, 重2890g

Sony FE 400 2.8 用2個XD線性馬達, 重2895g

撇除 Z 400 2.8 多了1.4X TC組件, 三者無論是傳統環型還是線性馬達整體鏡頭重量都頗接近. 所以我不認為馬達設計是重量分別主因. 除非有人拆開 RF 400 2.8 發覺它其實也是棄了環型換上線性馬達
flody
官方有著墨過對焦組設計上,對焦組只要夠輕,設計行程短,那相關的支架等就能輕量化,不過現在大家都是這樣做的,除了nikon早期兩支肌肉這些少數。。。
crossmatch wrote:
除非有人拆開 RF 400 2.8 發覺它其實也是棄了環型換上線性馬達


RF 400 2.8 還是使用環型超音波馬達,其實 RF 400 2.8 是由 EF 400 2.8+原廠轉換接環而來,對焦馬達、光學設計完全沒變,你可去 Canon JP 比對看看。

RF 600 也是由 EF 600+原廠轉換接環而來。


elfwong wrote:
N,C沒有對焦行程由環形改成直線這改革
有如N,C還停留在反光鏡時代 (環形機構有線性馬達或許相對優點是受力分散到鏡筒環形, 較線性馬達四個受力點分散,機構應較厚實與耐用)
S家直接用四個線性馬達 就如同放棄了反光鏡的機構的輕量又迅速優勢!


Canon 在 RF-Mount 的有些鏡頭上使用的 Nano USM 馬達,其原理就和 Sony 的 XD 線性馬達是同樣的。

Nikon 目前在 Z-Mount 的所有鏡頭上都是使用 STM 步進式馬達,除了 Z 400mm f/2.8 是使用全新研發的 Silky Swift VCM (音圈馬達) ,Silky Swift VCM (音圈馬達) 其原理就和 Sony 的 XD 線性馬達是同樣的。

Nikon 何時會把全新研發的 Silky Swift VCM (音圈馬達) 下放,我想除了在未來更新 S-Line 的第二代鏡頭時,才會把 Silky Swift VCM (音圈馬達) 下放使用,但是那時間可有得等了。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_Ob
flody
Z9出來後有人就發現1.8系列沒辦法發揮z9的性能。。。
crossmatch
一早已說過, S 積極在非大砲GM鏡也使用雙 / 四XD 馬達前後浮動返計, 人家還是用步進馬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