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α1、α7R5都有AI,而α7R5再改加用AI處理器,但在實用上,只比α1在影片上有多個鳥眼功能,餘說白點其所給的對焦性能還是不如α1。
3.α1的快門較獨特,一般連拍都用電子拍理論上不會傷快門簾,而其機械快門有雙驅動功能,除了果凍可更小之外,用閃灯可補得更美好。
4.α7R5規格說有10FPS,這一開始我在使用時一直試不到,即機械拍最大約5FPS、電子拍約7FPS。
後才發現要用機械快門再選配「較差」的壓縮RAW在Hi+上才有


然還會有更糟的---即在連拍下,尤其是用電子拍時,會時時給個大黑屏及大延遲等,關鍵時刻遇到了就要打水漂了。
還有眼瞳對焦,本鎖的好好的,連拍時容易脫焦,也很容易變成外型焦框,其更會形成嚴重脫焦現象,尤其在「標的」離背景的「垂直面」很近時(約50CM以內)。
以上a1、a7R5二機,是我目前的隨身機,提供這些親身體驗經歷供參考看看。

緣由:
這是那時想要有一個打鳥隨身可輕量的組合機,如圖示這樣加「增距鏡」(早有共用才會省),可以增距又增加放大倍率;即長焦輕量化,這樣連接開APS-C,可以達到840mm F7.8 / 26MP可用



其實我也早有α7R4同有60MP畫素,可那樣接得有相同等效,但就因索尼宣傳上說有AI獨立處理器(晶片),對焦性能可以怎樣又怎樣的厲害,但實用後才知其渲染過度,比較下來只有比自家沒有AI的機種稍好點,但還是不如沒有用上AI晶片的α1,也不如同世代其它廠家的相機,而會有的一些雞肋問題,就如上貼所言就不再多述。
後我心情較平靜下,就加加減減的用,發現用到它的8K影片也有這樣一些好樣,即可以取得有24FPS / 33MP的靜照,而在韌體更新到了V2.x後可直接在相機上擷取,甚稱還可比A9、A9II的強......
Sony α7R5 & SEL70200GM2+SEL20TC
A.8K 400M 4:2:0 10bit / 24P原生毛片
B.在這一影片擷取示意









C.再找一張在LR後製調了一下

再裁放成3:2直幅

註:
a.這影片在開拍前是已有先鎖住鳥眼了,但一開錄還是脫焦---AI性能到哪去了?
b.由此影片擷取圖,已驗證它有好樣的高速連拍性能。
c.但其靜照連拍時會有大黑屏與卡頓問題,以至連官規的10FPS也達不到。相較Movie有8K / 24P,不給較高的連拍就很露餡。
d.都是電子拍,為何影片可以不給黑屏與頓挫延遲

e.不管機械、電子拍,若都能開放有順暢連拍速度性能,在各種環境上尤其不準有聲響的,才足以去捕抓到高動態變化下的美妙美姿,使用α7R5才不會使人缺憾。
而這貼的重點就在---
1.同時介紹分享了SEL70200GM2鏡頭的素質,與有很好的可擴充廣用之特殊性。
2.α7R5有這種8K影片性能的擷取靜照,可比α9 & α9II的連拍速度更快,又有比α9x更大畫素可好運用。
3.而連拍的高速有了、高畫素也有了,如果都可以接受,就可比用α1有更低很多的代價


Sony α1& SEL70200GM2






























註:
這要說明的重點在索尼高階的相機中,如α1、α7R5、α6700...等都有「追蹤靈敏度」可調,更新速率最慢就是「鎖定」,而最快時可以有較好的主動輔助偏離跟上標的好處,但一旦偏離很大、或說脫離標的再強也沒有用的,所以我說到有一定的強度就可看人可否接受,而沒被運用上的也並不代表人、機不行

而加有AI的機型,對「標的」識別的運作,在主引擎上的資源消耗可較小,即理論上處理對焦追蹤「標的」識別會更猛才是,不然幹嘛要加用獨立的AI處理器來增加成本

另還有人很會啼α7R5沒有堆疊記憶,啊會果凍很大不行啦,那看看這些圖的後景,這是用α1所攝錄的喔!

個人積分:5分
文章編號:89578136
關閉廣告
顯示廣告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