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9的畫質與A7II相當。


klhbill wrote:
事實勝於雄辯,畫質...(恕刪)


A9那張怎麻看都感覺是晃到
Leonarka wrote:
看來你不了解LOG...(恕刪)


我發現您可能誤解log的原理了,為了不誤導其他朋友,請容以我的認知囉嗦一下(其實本來只是想開完笑回樓主關於a9評論不客觀的事情),盡量簡單來說,我們都知道攝影機硬體可以記錄的亮度細節沒有真實世界那麼廣,尤其要在目前電子技術下要記錄完整的暗部與亮部細節非常嚴峻,但如果我們可以把頻譜「從原來的直線轉換拉成曲線,把暗部斜度拉陡一點,亮部拉平一點」,就可以讓相機可記錄的動態範圍更多一點,而為了達成這樣的目,剛好有個函式能做到,就是「log」(當然具體轉換細節各家不同),如下圖,壓的曲率越漂亮,可記錄的動態範圍就越廣,而從下圖也可以發現,s-log2比s-log1的動態範圍進步了好幾檔,而新的s-log3其實又比s-log2多了1.5檔左右,而這樣壓縮動態範圍曲線目的就只有一個,取得與紀錄更大的亮暗部細節,也就是所謂log模式(不是單純的去飽和黑白模式)。



各家log轉換的方式與技術都有些許不同,但都是為了取得更大的亮暗部細節,而因為log轉換後副作用就是影片的整體亮度變化梯度減緩,亮暗部會被擠壓在灰階帶,所以才會感覺灰灰的,但其實不是單純的降對比、降飽和的顏色調整唷



以上個人所知,有錯也請不吝指正。 ︿______︿

klhbill wrote:
大家猜猜看那一個是A9...(恕刪)


這圖感覺右邊是A9耶,
右邊的圖片有Sony JPEG直出的油畫感,
S家的降噪一項抹得不好,
A55-A7RII都看得到類似的跡象,
這問題好像之前的相機評論都有人提出來過,
看RAW檔就不會了,
所以很多人都是拍RAW再用第三方軟體降噪,
當然以上只是我猜的,也許A9有改進讓我猜錯
其實我到樓主臉書看他分享這幾天 Nikon 1 拍的照片也是很高興。
何苦糾結在黑一台未正式銷售的相機畫質啊??
怎麼感覺D5從低ISO就糟了?
這真的是Nikon D5的畫質表現嗎?
還是從影片截圖比較才是正確的

Regin C wrote:
起初樓主只是疑問的...(恕刪)
D5 vs A9 @ ISO12800


"事實勝於雄辯,畫質糊就是糊"上面是誰說這句話的

很少看過有人被打臉還要跳出來換另外一邊讓人打
更好笑的是還要跳針拿A7r2來救援 怎不拿D810跟D5比細節?
拿D810跟D5比細節 是 D810勝
D810用sony感光
結論 Sony勝

上次樓主拿D750來跟A7R2比CP值
樓主表示 D750 CP值高
但D750一樣用sony感光
所以結論 Sony勝


馬赫迪 wrote:
D5 vs A9 ...(恕刪)
我倒是認為,Sony應該寫封信感謝像樓主這樣的人。

比樓主更早,只是在A9發布之初,中國就已經有人寫了"A9能撼動單眼相機的地位?別做夢了!"文章,還得到這篇樓主"很中肯"的評價。對於這種"照著史書畫人像也能說它逼真"的文章與評語,只能說:不是一般邏輯智商的人能想像的,人才啊~

任何真正想買這相機的人,即便口袋再深,青菜看個網路圖片就下手的人,不敢說絕無,但也一定是鳳毛鱗爪。就算一些像DcFever、DPview這類網站,能提供詳細測試資訊、也比較講究測試條件盡可能一致的圖文,公平可靠性高些,但也只是參考之一與"重點注意",實際上還是得親臨展售處親手試拍RAW多次、多方重點功能檢測、再用自己習慣的後續處理方式檢視成品、再三考慮相關事項是否符合需求、甚至還得租用幾天才會下決定的。

至於像樓主這類,一看就屬於"明顯就是要唱雖而已"的發文,簡直比"以自拍照為選美評審依據"還荒唐。所以,此樓只能是"更增A9曝光率"的作用,對純看戲喊冷喊燒的人有鼓譟效果,對真正的潛在客戶沒干擾作用。所以我說,Sony應該發文感謝樓主的"不買也要努力推廣"才對。

是鑽石不怕一時蒙塵、是爛泥也無法硬敷上牆。不用刻意抹黑或哄抬,時間長些自然露出忠實本相。要"熱心"提供網友資訊,也要注意是否具備最起碼的參考價值,別沒"達到目的"、反而露出自己有過分無知或刻意操作的嫌疑。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