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3倍550D比誰敢說畫素較低的300D畫質比較好 ?
做得出來就沒問題,做不出來就是鐵律,密度/雜訊 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不是鐵律 !
關於SONY這枚傳感器,著實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它並沒有因為像素變高,密度變大,像素點變小,而導致靈敏度惡化。而且靈敏度上比Nikon的D3s的傳感器只強不差。 類似的技術, SONY早先已經在專門應用於視頻拍攝的數字電影攝影機和相關傳感器的新品上,使用了此一特殊的高密度像素,卻能獲得超高靈敏度的技術。 SONY的F65數字電影攝影機,採用了:24.7 x 13.1mm尺寸的1.89:1的寬幅傳感器。總像素是:8,768 x 2,324(2,037萬),有效像素是:1900萬。單一像素尺寸只有:4.5um。像素採用了菱形分佈。但靈敏度水平在全像素16Bit/120fps輸出時,竟然達到了接近80dB的超高靈敏度(比目前幾乎所由的DSLR,在單幀照片採集時的靈敏度還高得多)。 有人會說F65這種上百萬元的頂級東東離我們太過遙遠。 那好, F65的傳感器之後, SONY又發布了一枚採用類似技術的簡化版傳感器。取消了F65的16Bit輸出,改為12Bit輸出。同時將像素數量和傳感器尺寸都略微縮減。 傳感器尺寸是:24.3 x 12.8mm(相對相機的3:2畫幅的:23.5 x 15.6mm要略小)。 總像素為:1,930萬,有效動畫採集像素為:8,192 x 2,160的1,770萬。全像素採集能完成:12Bit@120fps; 14Bit@60fps。 這枚傳感器的單個像素尺寸只有:4.2um。但在全像素120fps採樣時,靈敏度水平同樣達到驚人的:77.6dB!(同樣比現今所有的DSLR,在單幀照片採樣時的靈敏度水平還高)。 我們知道,傳感器的fps越高,它自身產生的熱噪聲水平越高,所以通常傳感器以越高的fps進行採樣,那麼它的靈敏度水平會急速下降。在視頻領域,相同像素,採樣每差60fps的話,傳感器的感光靈敏度都會有近一檔的損失(也就是差6dB)。如果一部產品在30p時能達到:10檔動態範圍的話,那到了120fps時,它的動態可能只有8檔左右了。 既然SONY能把24.3 x 12.8mm; 1,930萬像素(有效:1770萬)/120fps的傳感器的靈敏度做到:77.6dB那麼高。那麼把:23.5 x 15.6mm的2400萬像素/10fps+的傳感器,弄到70dB左右,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在技術上來講,比那枚120fps的傳感器簡單多了)。
原文出處
y376265 wrote:
300D跟現在畫素足足多了3倍550D比誰敢說畫素較低的300D畫質比較好 ?
(恕刪)
同時擁有300D和後來高畫素機身的人都知道的,是300D畫質好多了.
只是高ISO方面不如新機.
就像A900和D3X,在低ISO時,畫質不相上下的,只是高ISO方面因Nikon數位技術好,在高ISO方面好而已.
雖然新技術讓高ISO的S/N比好很多,可用ISO高很多,處理速度也提高不少,但CMOS的感光能力,還是受限於光學能力,目前仍難有重大突破,尤其是鏡頭的解像力.就像同一世代的5DII和7D/60D/600D/550D的畫質孰佳?
魯獅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lu_s/
魯獅 wrote:
同時擁有300D和後來高畫素機身的人都知道的,是300D畫質好多了.
只是高ISO方面不如新機....(恕刪)
舉Canon的例子好像不太能深刻感受到技術的進步

畢竟從300D時代Canon就是因為CMOS技術先進, 大幅領先, 所以...賣超好

若拿DxoMark的數據來看(畢竟也只有DxoMark有比較量化的數據,尤其是動態範圍部分),
Canon 300D → 600D, 數據上成長都還好, 不管色深、動態範圍、感度, 成長都有, 但不多;
(換個角度來看, Canon出300D時技術確實了得! 難怪能一直稱霸這麼長的時間~)
但若反觀Sony感光元件這邊, 舉Nikon D70 → D7000為例, 改進程度就很顯著啦~
拿動態範圍來說, 明明多了一千萬畫素, 還能從原本10.3EVs進步到13.6EVs, 完全違背所謂鐵律啊

再補看了y376265前輩分享的資料, 應該能看出Sony在這幾年內感光元件技術進步確實是不小,
甚至也可能掌握了一些特有的領先技術(以前這領先的角色通常是Canon扮演啊 :P), 所以...
在下對接下來的新機倒是還算樂觀的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