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首先有幾點需要澄清一...(恕刪)
小弟知道Inagawa Photography是國外長大與資訊,這裡不是要教訓,只是談一些觀念。
使用CROP fram是在於歷史角度來看,現有CANON NIKON DSLR等,都是由過去35mm Film系統上來,所以相對較小NIKON DX或CANON 稱APS-C等數位感光元件使用CROP也沒有太大過錯,這個也是符合為何大家會把達到35mm FILM底片尺寸的感光元件稱之全片幅(Full fram)
一些人把這些較小35mm film尺寸接近過去APS FILM尺寸,而統稱APS片幅。
只是翻譯中文的話,負片幅和原本表達意思沒有足夠相關性,就不太妥當。
對於鏡頭部分也有相當觀念問題。
既然會覺得在較小感光光元件,使用較大成像圈的鏡頭,等於是使用鏡頭中央較好解析位置。
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是直接設計成像圈較小剛好符合感光元件大小,那等於就不用考量那些多餘位置,一開始就可以做出較高解析的鏡頭。
也就是這個問題或關係並不是獨立存在。
而現實狀況其實是這樣,越小成像圈,也就是越小感光元件使用的鏡頭,本身是可以做到更高解析。
反之越大片幅,鏡頭解析力是會隨著妥協降低。
既然小感光元件的解析比較高,那是不是就會勝出,那和實際經驗怎麼不同?

因為,同一個畫面,大小感光元件或底片是獲得起始影像大小不同,這個也是為何同樣視角需要更長焦距,像是大型相機的廣角75度是使用150mm鏡頭(視角大約是35mm系統的28mm鏡頭)。
越大成像面,其實就是等於<景物>轉到<像>的壓縮率較小。
所以越小感光元件,雖可以做到很高解析鏡頭,但也是因為他本身壓縮更小一個影像,小成像圈帶來高解析的提升遠遠不如起始影像大小差異。
用個之前用過ZEISS數據,即使縮小到手機那樣小成像圈的鏡頭解析提升幅度,是遠遠不如影像尺寸差異


手機鏡頭使用是20 40 80lp/mm而成像圈為2.5mm半徑,而35mm系統使用10 20 40 lp/mm而成像圈為21.5mm半徑。
也就是35mm的原始影像是比手機片幅大上8倍左右,也就是比起35mm片幅影像壓縮小8倍,但小片幅帶來解析力提高只有2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