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身非全片輻鏡頭全片輻??


Inagawa Photography wrote:
首先有幾點需要澄清一...(恕刪)

小弟知道Inagawa Photography是國外長大與資訊,這裡不是要教訓,只是談一些觀念。




使用CROP fram是在於歷史角度來看,現有CANON NIKON DSLR等,都是由過去35mm Film系統上來,所以相對較小NIKON DX或CANON 稱APS-C等數位感光元件使用CROP也沒有太大過錯,這個也是符合為何大家會把達到35mm FILM底片尺寸的感光元件稱之全片幅(Full fram)



一些人把這些較小35mm film尺寸接近過去APS FILM尺寸,而統稱APS片幅。



只是翻譯中文的話,負片幅和原本表達意思沒有足夠相關性,就不太妥當。






對於鏡頭部分也有相當觀念問題。



既然會覺得在較小感光光元件,使用較大成像圈的鏡頭,等於是使用鏡頭中央較好解析位置。
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是直接設計成像圈較小剛好符合感光元件大小,那等於就不用考量那些多餘位置,一開始就可以做出較高解析的鏡頭。



也就是這個問題或關係並不是獨立存在。
而現實狀況其實是這樣,越小成像圈,也就是越小感光元件使用的鏡頭,本身是可以做到更高解析。
反之越大片幅,鏡頭解析力是會隨著妥協降低。

既然小感光元件的解析比較高,那是不是就會勝出,那和實際經驗怎麼不同?



因為,同一個畫面,大小感光元件或底片是獲得起始影像大小不同,這個也是為何同樣視角需要更長焦距,像是大型相機的廣角75度是使用150mm鏡頭(視角大約是35mm系統的28mm鏡頭)。
越大成像面,其實就是等於<景物>轉到<像>的壓縮率較小。

所以越小感光元件,雖可以做到很高解析鏡頭,但也是因為他本身壓縮更小一個影像,小成像圈帶來高解析的提升遠遠不如起始影像大小差異。



用個之前用過ZEISS數據,即使縮小到手機那樣小成像圈的鏡頭解析提升幅度,是遠遠不如影像尺寸差異



手機鏡頭使用是20 40 80lp/mm而成像圈為2.5mm半徑,而35mm系統使用10 20 40 lp/mm而成像圈為21.5mm半徑。
也就是35mm的原始影像是比手機片幅大上8倍左右,也就是比起35mm片幅影像壓縮小8倍,但小片幅帶來解析力提高只有2倍多些。





語言只是溝通, 看得懂就好

單看你從哪個片幅下去當基準,

135從底片時期就普遍被使用, 當然也最多人以他為基準,

從135上去有645, 120,

120有人稱大片幅, 645稱半片幅, 對於這些片幅玩家, 那135不就變成小片幅?


gpjacque wrote:
呃.....你要不要...(恕刪)


呵呵...APS本來就是底片規格的名詞啊(先進攝影系統),所以現在稱呼1.5X、1.6X、1.7X的片幅最好加註"_C"~~APS_C

元氣小牛 wrote:
傳統的底片大小,就是全片幅...

因為科技的進步...相機數位化,底片就變成後面那一片感光元件...

但感光元件的大小...如果要維持原來底片的大小,對當時的科技來說有難度...而且成本高...
...(恕刪)

底片格式很多,這樣恐怕會讓一些人誤會!
2.各種底片或感光元件格式如何看?

sethnet wrote:
語言只是溝通, 看得...(恕刪)

好像沒有聽過45底片?
這估計是要講645,645是指6X4.5縮寫,實際曝光還要扣掉一些。


120是KODAK底片編號之一,他是以同樣60mm片寬,根據不同相機成像長寬比,可以拍攝6X6、6X4.5、6X9...等格式,一般都是稱中片幅。


35mm底片是指35m片寬,一般常用kodak編號為135,本身原本就有35mm電影底片縱向使用,算是小格式底片系統。




實際上應該是35mm全片幅,只是後面都簡略。

使用Full或全,不管英文或中文意思,都沒有大小之意,可以說是代表是100%。
也就是只是100% 35mm底片格式。


這個只是對於那些有著歷史演進的35mm SLR的用法才有意義。

Break.D.S wrote:
疑問:如果機身不是全...(恕刪)

簡單說

全片幅FF 看機種有些可以接非全片幅(APS-C)鏡頭
有些不行 會變成暗角

非全片幅可以接全幅鏡只是焦距會乘於 看你的機種 比如N家 1.5就是乘於他

全片幅機接全片幅鏡 就是一比一 比如焦段 24MM 就是24MM 不用再乘
diffusionless wrote:
好像沒有聽過45底片...(恕刪)

有45阿 4*5(吋), 120再上去

google 45底片 應該不少資訊可看

上面我搞錯了 我是要講645[6*4.5(公分)]沒錯

因為我也只是聽過看過並沒實際玩過

但這也只是個統稱

看是要用長寬縮寫呢 還是用kodak的編號

能溝通就好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m_format

gameokok wrote:
簡單說全片幅FF 看...(恕刪)

那個不是暗角,暗角是指鏡頭前面遮蔽,像是濾鏡框 遮光罩等,而這個是所謂<成像圈不足>。



等校焦距換算本身是簡化,實際上考量的是視角,只是以35mm系統視角與焦距關係來表示。

因為本來越大片幅,同樣焦距就是可以拍出更廣範圍,所以如果要拍出同樣範圍,那就需要更長焦距鏡頭。




~75度視角的廣角。

大型相機就是得拿150mm鏡頭

150mm畫面



而如果是35mm全片幅,大概就是要拿28mm的鏡頭來拍,而如果更小43/M43系統,就需要拿14mm鏡頭來拍。







sethnet wrote:
有45阿 4*5(吋...(恕刪)

4X5"或8X10"是大型相機使用,因為您前面說法是比120小,所以個人認為是在談645,但沒有645底片編號。


因為中片幅系統主要是用像koadak 120或220等60mm片寬底片,並不是獨立底片格式。

一般稱半片幅(Half-frame),是像OLYMPUS PEN使用35mm底片,但畫面是一般35mm相機畫面一半,所以稱之。



這裡並不是要補充一些資訊,因為很多人可以從網路或其他知道許多資訊,但有些片面零散,有些自創名詞,這些不少過去已經有專用名詞與用法。
leecheelin wrote:
這種狀況跟鏡頭是FF或APS-C無關
不管是FF或APS-C鏡頭
同樣是24mm時
不會是FF的不夠廣而APS-S會較廣
理論上2者應該會是一樣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