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dA wrote:
因目前三代機(含A99M2)的DRO(不是HDR功能)很強(有六檔可用)...(恕刪)


DRO我也常使用,不過沒有那麼多檔以及性能沒你的這麼強,因為我的是老雞。。
老雞的DRO色偏滿多的(尤其皮膚),因此我一般都會做個修正。。

借閣下的的圖來拉一啦,如有不妥,請告知。因為我的是老雞。。

此圖來至AbdA君。。


一般,不同的亮度與色彩,會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及心情。。
當然,有人一定要一按定生死,有人認為要趨近我所見的美景,因為相機根本就不可能拍出來,尤其逆光時。
見仁見智的問題,無須再去爭論了。。
老外是認為,既然科技是給人帶來方便,為何不用呢? 呈現出你所看的美景,或是營造出你想要的氛圍,也是創作不是嗎,為和要拒絕呢。。
ijk0001 wrote:
既然科技是給人帶來方便,為何不用呢? 呈現出你所看的美景,或是營造出你想要的氛圍,也是創作不是嗎,為和(何)要拒絕呢。...(恕刪)

先來個楔子,有一首歌,名叫..

====

我去拍海邊的黃昏彩霞,如果旁邊沒甚麼人,那就用包圍曝光回家再做HDR。

但如果旁邊有不少觀眾,我就會拿出減光鏡與黑卡,然後耍幾下搖黑卡的英姿,不然旁人怎知我是高手、怎知我很會拍照?

再者,這張搖黑卡的照片,雖然沒有必然比包曝HDR的效果好,但那可是含著我二十幾年的"搖功",這種成果豈是憑著科技、憑著有錢買高級機身內附HDR就能拍出差不多效果的人所能比擬的?技術爛只會靠相機科技,算啥?

你說,我花了好些年頭才練就的黑卡神功,如今竟然被一個只要有錢就誰都能擁有的DR、包曝HDR、軟體後製..功能輕易取代,我的心理能平衡嗎?能服氣嗎?

可恨的是,我這股憋氣又不好意思太過公開直說,當然得轉個彎借個詞,極力宣揚"一拍定魂黑卡至上",得把相機科技與軟體後製扁成像作弊、是一文不值的造假...朝這方向主張與論述啊,這樣也才能彰顯我"拍照、操作相機的功力"啊~ 懂了吧?

同樣把車開到目的地,開手排檔的就是比開自排的高明厲害,重點眉角在這裡...懂了嗎?

widther wrote:
同樣把車開到目的地,開手排檔的就是比開自排的高明厲害,重點眉角在這裡...懂了嗎?...(恕刪)


哈哈,滿有趣的比喻。。
聽歌吧。。


我也來回顧,遙想當年,搖黑卡可是拼命搖,搖到屁股花都猛搖了。黑卡容易有黑頭現象,建築物的頂部,山巒的頂部。。
後來也玩過HDR,就是包圍曝光的那種,咖咖咖3聲的,也真被旁邊的鄙視。。沒辦法你沒搖喔。。
後來改玩DRO,是因為HDR有時候會有白邊現象,還是要再修一遍。。暈

多方涉略,應該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其中除了學習另一領域的知識與技巧外,也讓視野更開闊些,原來這圖是這樣來的喔,原來亮度對比的變化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喔。。。等等。。呵呵
ijk0001 wrote:
DRO我也常使用,...(恕刪)

有感到如此一調,色調不對勁了,主要是偏黃,且是一種很不自然的假色現象。

其實我還是有在用搖黑,但目前都是用在夜間的高反差上,如下拍銀河就是。

這通常我的經驗,天像不錯時用個F2.8、15S就可以把銀河拍的很「仁」,但地景就不行,所以會用上120S以上去長曝,上半天景就用黑卡先遮搖,最後預留15~20S來曝銀河就會很不錯:


另相反上,是利用黑卡來遮突來的強光(如來車),但這是突然後補,就不一定都會遮的很好。
AbdA wrote:
有感到如此一調,色調不對勁了,主要是太偏黃。...(恕刪)


色調是憑當時的感覺,我感覺黃昏黃色調滿搭的,如果不要,那就去黃即可。。

此圖來至AbdA君。。

如果覺得太冷了,那就兩張去調中和,拉到滿意的情況為止。。
ijk0001 wrote:
此圖來至AbdA君。。...(恕刪)

『閱』!

其實我是想到,您可能是愛那個會有蔚藍的天空,然這時天氣霾氣不小,要後製LR有除霧功能,稍一調會有很好效果(還會更清澈)。

而我秀圖目的要突顯的,在暗部有較好平衡的作法,因實際上橋下眼看就是很清楚,然一般搖黑也只能遮天空局部,橋下的又一層就會更難搞了。而我可用的方式是強加補光,另也有說到對遊動體難凝結的問題,所以只能一個有較好適用的搖黑時機。

話說關於這個「藍調」的天空,曾有幾次碰到老師帶團,在等候拍晨間大景時,突然就聽到學生喊:老師「色溫」來了(至少二次遇上)。然我心理想,若世界沒「色溫」不就全黑了。其實愛「藍調」,去調個低色溫來拍就得了,但......

實際拍攝的場景,尤其是很廣面的大景,天空陸地上下二層色溫是相差很大的,然要是不注重眼睛所見,我是不怎麼可接受的。例如,以上銀河圖示,一般用自動色溫場景之下,那山上陵線的白雲,會拍成變成紅成一遍,這就是色溫無法完全穩合的現象,而我的拍法(已有講過)就是加了「橘色漸層濾片」,才可達到如此真為眼見的實況。因星空本是藍調,色溫就得用的低,但相對地表就會跟著呈冷藍色調,整體也還是不自然,但可用「橘色漸層濾片」去修正下半色調(閃光灯也是有各色濾片可加、目的是相同的)。

關於上下色溫不同調問題上,我在用SKY HDR APP時,它可分二種色溫去拍(內定就如此指向),第一時間就合一是滿方便的,但要說可調技術(巧),是比實用黑卡搖黑複雜困難多多,尤其第二代的「數碼濾鏡」APP更是繁複不易駕馭,但開拍後就只要輕鬆一按,然有感它們美中不足在最長快門只給用30S(萬惡的索尼)。

金(真)的世界:(永鎮海濱)
A7RM2 + SEL24240 + SKY HDR

(原生上傳,有波濤行進還可凝結船隻!)
承上

這也是搖黑的一種,而較不同的我稱「手動搖光圈」:
A7RM3 + LAOWA 12mm F2.8

(ISO3200、30S、F22~F2.8,原生。)

這個芭樂點,好樣的是有S灣道,曾多次遇到老師帶團來拍,然也聽到學生向老喊話:為什麼我們要拍很多次,而還要再等回家再搞,為什麼不能像人家一次就把「天河地軌」拍的好好的呢

AbdA wrote:
承上這也是搖黑的一...(恕刪)



請問你這是用手動鏡搖黑卡, 一次拍的?
stupig100 wrote:
請問你這是用手動鏡...(恕刪)


Yes,一次拍達成!(但是叫搖「光圈」喔)
學生問老師的說明,沒看懂嗎?

AbdA wrote:
Yes,一次拍達成!(但是叫搖「光圈」喔)
學生問老師的說明,沒看懂嗎?
...(恕刪)

AbdA大
你又自創了搖光圈的專有名詞嗎
但搖來搖去不如直接進LR拉陰影還比較自然好看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