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mm f1.8 & 55mm f1.8之間的爭扎......求教!

flody wrote:
執著廣會建議用12-24
我講的是適用性的好用價值觀!

要更廣當又是一個事,而大家應該都知道1635焦段就是大景、人景像的通用好焦段,我不並不會執著,就只是在講好不好用上、有備便之下就不會望而興嘆。而16mm再下去就是12mm了,我也會有再次特定鏡頭的拍法...而曾多次一再說過,我為了要有12mm,在12-24mm鏡頭就用了有五顆(主要在提示不要像我那樣浪度)!

這顆12mm F2.8鏡頭,其有一股濃郁黑汁感特徵,則對「高反差」的禦制與「幽暗明亮」的明確度較有利,是我愛拍超廣晨昏大景所愛的原因之一(還買了二次)...
A7RM4 & Laowa 12mm F2.8樣貌:


而我也用20mm定焦:
已經有 24-105 f4 ,又要生活記錄、拍拍食物和老婆的話,我會建議買 16-35 ZA。

16-35 ZA 使用場景上會比 20mm f1.8 & 55mm f1.8 還要多與方便。

55 ZA 這支鏡頭是絕對必買的,但是你可以日後再買。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_Ob
AbdA wrote:
我講的是適用性的好用(恕刪)


樓主都有24-105了。。。
再一支高適用性變焦頭的需求就低了

以個人角度認為
廣角變焦和標準變焦只要其中一支就足夠了
這以外的都只需買定焦作補充即可

定焦是有其限制,但使用定焦也可以引發思考
加上體積重量的下降,會讓拍照變更快樂的事

當然每人也有不同看法
亦有人焦論哪個視覺都希望用變焦鏡加強彈性減少換鏡頻率
也有人喜歡全家定焦,而最終怎麼選擇,各人不同
沒有一個最優解
正如你覺得泛用性強的鏡頭最好,別人不一定這麼認為
我就認為專心某一個視覺會是舒服的事情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定焦是有其限制,但使用定焦也可以引發思考
加上體積重量的下降,會讓拍照變更快樂的事
就第#19樓我貼出的組合言,其是一管固定長度造型的變焦鏡,其上標示有16、20、24、28、35mm也可視同有五個焦段的定焦,廣、準超廣、超廣要有怎麼的視角都很好體認,尤其還可在銀幕上秀出焦距尺規(這功能在Sony的e系統鏡頭只有Power zoom才會有),只看銀幕的就能模黑取用正確焦段。

大三元鏡我都有,然在體會與感觸上,我都會要人們一般上,只要有其中的1635、70200二管即可大小通吃,CP值超高而一勞永逸、永垂不朽就不會浪度;一次無聊中的貼圖...其中就有四顆定焦,連結URL: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568&t=5883093&p=37&p=37#77908220

以上這些設備我的想法也很美,想拍銀河大景最簡便就只帶12mm定焦、一般大景、人景只帶1635,追焦、人像或人景與長景壓縮就帶70200,要拍人帶點景輕便就用90M兼拍物品還可玩到1:1,想打鳥可近拍用70200 + 1.4X或2.0X,打鳥需要遠攝就帶400GM + 1.4X或2.0X,出國或旅遊要週到就1635+70200等,想必大家都知道如此按排都是一個使用上的必然。
哇...那20、2470呢?就是那麼對我沒用,一直都在廢弛而浪費,因為「標的」與「後景」都沒有能像1635可取得的大而好尷尬,不過2470要是愛好緍紗卻是一個專業者的最愛。

今天我只是認為,樓主被限定了只能買一管,那何不更週到就用1635再加原有24105也不錯用,應該不存在對視角不能認知或不能專注某一焦段的用法,與其重量重不重不重要,然難道沒看過大家都是吊掛著在逛大街嗎,即看到「標的」舉取即拍、拍後即可放下,輕輕鬆䯳的都可追、趕、跑、跳、碰的玩一整天,而可休息時大家不都是可另擺一邊?要是要一直手持著,那這種設備再怎麼的輕,人手也是會受不了的...。

而我都已介齡退修了,但還可以這樣的趴趴走在玩...

用習慣變焦就不明白別人為何愛定焦了

借支鏡跑出街拍一下(不是旅遊)
看看自己多拍攝的是哪個焦段,這樣就更自然得出答案(不過視乎愛一支到底還是會換鏡,就自己考慮是否把24105拿身上了)

https://chenliang0729.pixnet.net/blog/post/344144947-●攝影專欄:新手適合用定焦鏡頭%3f-定焦鏡頭

https://digiphoto.techbang.com/posts/7904-7-reasons-that-prime-lens-is-better-than-zoom-lens-on-practice


當然16-35的泛用性是比較高的,亦比24-105的標準焦段高
一般來說要配合我會說16-35+55+100-400這樣組(如果考慮到重量價格我更推tamron17-28就是)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一般來說要配合我會說16-35+55+100-400」

前面的A7RM4 & 1635,開APS-C就有52.5mm / 26MP(還比一般24MP大),要是直接把買55與A7M3的錢,改換用A7RM4那反而有省。就因70200GM好加值,用1635+70200足以Home run,又1635要是選用我愛用者也都能共用索尼的1.4x、2.0x加倍鏡,則1635可用的焦段更多而畫素就都可用到60MP。

(註:MC-11不能像這樣用,大家請不要誤認!)

當時去日本玩,在太陽公主號船上的留影:

手機隨手拍,16~400mm全吊掛身上輕鬆的去日本玩。
AbdA wrote:
「一般來說要配合我會(恕刪)


大家都知道35裁切可代替55mm
不過不改55mm幾乎是每個SONY用家也會買一支的神鏡這回事(個人是焦段不合所以沒有買)
這就是這些定焦鏡本身的魅力

雖然買R4看似省了錢(其實買了R4也可以再買55)
但其實不管裁切還是增距也會有質的下降(話說換增倍鏡也和換鏡沒差別了...)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話說換增倍鏡也和換鏡沒差別了...)

又是一個以訛傳訛,別家的不行是另一回事,以SONY家的言,我的體會就如官方所言...


1.別人來問的回應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5843027&p=45&p=45#78396176

2.我碰到同好的回應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4&t=5903477&p=20&p=20#77664905
(他們的不敢給我看,然看我的都叫人一聲,怎麼可以那麼好。)

而實情會差,就在官方也有說到進光量被減掉了,但按縮光圈的原理,反而在邊綠上的解析會被提升!而我打的鳥,幾乎都用了加倍鏡,就連買用EOS R5的人也都說了...「加兩倍鏡細節還如此驚人,A7R4果然是高畫素王者」,如下URL: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4&t=6155745&p=9&p=9#78596495

其實SEL55F18Z我也有過,但在一次大梭哈下把它賣了,因為我用Sigma 20mm F1.4 ART+A7RM4開APS-C可以取代。
AbdA wrote:
又是一個以訛傳訛,別(恕刪)



商家當然會和你說不影響
而實際上不是不影響,而是鏡頭解像力有超過本身機身解像度才看起來沒影響
當鏡頭解像力能滿足1億像素時,當然能滿足縮成5千萬像素的機身
退一步說,大光圈高解像鏡頭隨便加,其他的就要稍稍考慮了
而55mm的銳是16-35加倍後絕比不上的
甚至同焦段下只有sigma等少數可以比它更銳

另外我是說加個增倍鏡都等同換鏡了
你拍52.5mm時加個增倍鏡上去,要拆鏡換鏡
莫非你加增距鏡就不用拆鏡頭?
莫非你加增距鏡就不用拆鏡頭?
莫非你加增距鏡就不用拆鏡頭?
都要拆,換成55mm也是一樣的,但重量和質素更是提高幾個層次
那何不直接換成55mm算了
不見得用你的方法就方便很多

價格方面,只有metabone這一支轉接可以滿足你的轉接加增倍需要
而這支東西的二手價是55mm的一半有多,實際上沒有幫你省到多少錢(我就不算增倍鏡價格了因為其他情況用得到)
早期sony鏡頭群不多,才要通過轉接
現在加上副廠,幾乎要甚麼有甚麼,可以不轉接當然不轉接
如果一個人打算滿身裝備都轉接,那隨便
不過買SONY的不就因為想輕嗎?

便利性和性價比都說完了
我再補充下你完全不在意但SONY用家應該很在意的重量

EF 16-35mm f/2.8L III + metabones
790g+194g=984g

16-35GM
680g

EF 16-35mm f/2.8L III + metabones +1.4增倍
790g+194g+167g=1151g

55ZA
280g

16-35GM+55ZA
680g+280g=960g

只列出資訊讓人自行分析,因為不在意的人永遠不在意,說也沒用
就這樣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flody wrote:
商家當然會和你說不影響
又要比重量!
那有更好、更大、更重的,就不用玩了,而廠商也別想賣了。餘看來還是沒有到位,才會往覆提出那些見解。

1.Sony那二增距鏡是專用的
也就是可用之下,即成另一型號鏡頭,它有限定硬體結構,即可不可插加上、與受軟體控制,即既使可加上而不支援的也還是不能用(如用接寫環)。而我用了那二增距鏡,前面都有提到性價比之事,如我用SEL70200GM只要多花個增距鏡,就可再擁有比SEL100400GM性能還好的鏡頭,加在我的SEL400GM就成一比市價低非常多的856大砲等等。然不加,也都還有原最大可用光圈的時機應用,所以要選對鏡頭才有加碼的CP。

2.那二增距鏡在轉接上不是單一鏡可用
是在用了MB5的轉接下,所有的可轉接鏡頭都可用,但我不是給這專用,而是又可加減多個共享,就是在不便之下,還是有備便的好處。而也說明了,用了A7RM4開APS-C來增距還有26MP,還比一般只有24MP者大,且這是不會被縮減光圈的,又是只用到MTF曲線的中心地帶,則一個固定片幅內在解像會更好美的,那我幹嘛還要換加增距鏡呢。

3.解析的好壞在原廠提出的MFT曲線上
而能不能發揮到曲線的極點,在人為上的操作影響就很大了,如只要稍有晃到了再頂級鏡頭都差掉多多了。而曲線上都有說明多少「lp、條」解析的對比度,如10、20、30lp等。然Sony官方早有出來解釋,我們的鏡頭不會有存在解析不足問題(即餵得飽不飽的問題),就是只要有30lp解析的鏡頭,都足以應付目前所有畫素等級的相機,看看便知就是最頂級的GM鏡,也是跟一般鏡都同在30lp而已。

4.原廠的話不能信嗎
那它們的指標在哪,買鏡頭的人看規格說明就沒用了,換句話一切都成很沒基準的心境囉。

5.我選鏡頭雖第一優先會看它的MTF曲線表現外
還會要求有多方的性能與特徵表現,綜合上都可認可才會用,如已早有談過的1635,我都有用過SEL1635Z、SEL1635GM,後受不了它們在眩光暈鬼影斑上的豐富、星芒的不美好與反差的不佳等,終放棄而寧願用C1635F2.8L2來轉用(愛拍大景者最在意這一些性能)。

還有打鳥用增距鏡,我所得的都有和同好比過了,這是很實務的,然他們都叫說「怎麼可這麼好」,可見不能一概而論這等東西。然人們也要時時向前看,科技是天天在進展的,相對觀念也要跟得上,有些資訊是陳年老舊的。前面我有用「增光減距鏡」,知道它的原理嗎?講白一點,用了它可以把原有光圈F2.8增亮成F2.0, 又可再提升一點解像度,所以我才會用,多一個鏡多一個鬼的觀念早已成過去了。而Sony的鏡頭等級,主要區分在MTF曲線上,在對比度%比區分等級,尤其在邊緣上會差上更多。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