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030297 wrote:
小甜甜是leitz ...(恕刪)


感謝fr030297不吝分享這些知識,還有Alex大你們這麼用心嚴謹地測試。
小弟深感感激跟佩服。
fr030297 wrote: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要製作淡黃色的鈉玻璃,是要在原料上選擇金屬鈉還是離子鈉
如果要用金屬鈉,不要說原料充分混合,連研磨成同樣大小的細粉都會是個問題,金屬鈉暴露在空氣中就很危險
稍有不慎就會爆炸


說真的...

鈉在空氣中挺安全的,只是氧化的快一點

這只是等於生鏽,挺安全的

會爆炸是要碰到水,產生氫氧化鈉跟氫氣,然後氫氣因為溫度而爆炸

2Na+2H2O-->2NaOH+H2

畢竟,鈉原子跟鈉離子差很多....

所以不需要擔心有人會弄錯

如果是說細粉所造成的塵爆,納....只要是粉墨都會有問題.....
S.D wrote:
說真的...

鈉在空氣中挺安全的,只是氧化的快一點

這只是等於生鏽,挺安全的

會爆炸是要碰到水,產生氫氧化鈉跟氫氣,然後氫氣因為溫度而爆炸

2Na+2H0-->2NaOH+H2

畢竟,鈉原子跟鈉離子差很多....

所以不需要擔心有人會弄錯

如果是說細粉所造成的塵爆,納....只要是粉墨都會有問題.....


我國二都跟金庸一起過的,基本知識再那時就很薄弱了,現在更經不起摧殘
只是鈉離開石油酚我就會毛毛的
鈉元素跟鈉離子當然不同,有人吃食鹽爆炸的嗎?
小弟這邊提出的問題是:鈉玻璃加入的是金屬鈉還是離子鈉?
假如加入的是金屬鈉,會遇到兩個問題
1.加熱的過程就是一種高速氧化的過程,何況加熱到上千度,金屬鈉的沸點也才攝氏883度,這時劇烈的溫度會不會造成危險?
2.石墨粉會造成塵爆,麵粉也會,粉塵顆粒懸浮再空氣中,太過乾燥到一定濃度有一點小火花就可能會造成塵爆,而且是一種劇烈的連鎖反應,很危險的。可是這邊想說的,是研磨成細粉的時候,他的過程。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要用像水泥車一樣的滾筒,裡面放鋼珠,藉由鋼珠跟鋼珠之間的撞擊力,將原料磨成細粉,這樣的過程活潑的金屬會不會造成危險?

如果是離子鈉,那就安全多了,向食鹽來說好了,鈉的陰電性0.9,氯的陰電性3.5,陰電性差超過1.7就可以構成離子鍵了,氯化鈉更是穩穩穩

玻璃的配方有許多,這邊小弟只是提出某一種假設,來說明他的難度而已
早年可能是原料的混合過程沒辦法均質混合,因此加熱到融化狀態依然要攪拌,攪拌就會有氣泡產生,因此需要長時間的冷凝讓氣泡溢出,這些都是玻璃原料製成玻璃磚的時候,需要面對的問題

假如是製作冰糖的糖漿,要除去雜質,那小弟可以告訴您,祕訣就是加入豆漿,豆漿可以加入帶走糖漿中的雜質,讓糖漿乾淨,凝結出來的冰糖純淨無暇。說真的,再吃的方面付出的心力遠大於攝影
fr030297 wrote:
我國二都跟金庸一起過的,基本知識再那時就很薄弱了,現在更經不起摧殘
只是鈉離開石油酚我就會毛毛的
鈉元素跟鈉離子當然不同,有人吃食鹽爆炸的嗎?
小弟這邊提出的問題是:鈉玻璃加入的是金屬鈉還是離子鈉?
假如加入的是金屬鈉,會遇到兩個問題
1.加熱的過程就是一種高速氧化的過程,何況加熱到上千度,金屬鈉的沸點也才攝氏883度,這時劇烈的溫度會不會造成危險?
2.石墨粉會造成塵爆,麵粉也會,粉塵顆粒懸浮再空氣中,太過乾燥到一定濃度有一點小火花就可能會造成塵爆,而且是一種劇烈的連鎖反應,很危險的。可是這邊想說的,是研磨成細粉的時候,他的過程。要研磨成極細的粉末,要用像水泥車一樣的滾筒,裡面放鋼珠,藉由鋼珠跟鋼珠之間的撞擊力,將原料磨成細粉,這樣的過程活潑的金屬會不會造成危險?

如果是離子鈉,那就安全多了,向食鹽來說好了,鈉的陰電性0.9,氯的陰電性3.5,陰電性差超過1.7就可以構成離子鍵了,氯化鈉更是穩穩穩

玻璃的配方有許多,這邊小弟只是提出某一種假設,來說明他的難度而已
早年可能是原料的混合過程沒辦法均質混合,因此加熱到融化狀態依然要攪拌,攪拌就會有氣泡產生,因此需要長時間的冷凝讓氣泡溢出,這些都是玻璃原料製成玻璃磚的時候,需要面對的問題

假如是製作冰糖的糖漿,要除去雜質,那小弟可以告訴您,祕訣就是加入豆漿,豆漿可以加入帶走糖漿中的雜質,讓糖漿乾淨,凝結出來的冰糖純淨無暇。說真的,再吃的方面付出的心力遠大於攝影


說真的...

這更沒有什麼好想的,小弟也敢打賭...座玻璃的人不會在金屬納根離子那中間徘徊...

簡單來說...

鈀金屬粉墨放進玻璃裡面...

如後..光一照...全部都是金屬的反射....

先不管納本身的特性

光是以金屬的反射特性來說,就知道,不會是鈉原子
Alpha接環鏡頭心得 http://blog.ducknest.com/ 討論區 http://www.dplab.org/deesBB/index.php
S.D wrote:


說真的...

這更沒有什麼好想的,小弟也敢打賭...座玻璃的人不會在金屬納根離子那中間徘徊...

簡單來說...

鈀金屬粉墨放進玻璃裡面...

如後..光一照...全部都是金屬的反射....

先不管納本身的特性

光是以金屬的反射特性來說,就知道,不會是鈉原子



假如真的那麼簡單,我就武斷的說就好了,何必提出假設呢?

因此小弟舉例的重點始終放在玻璃的配方上面,加入某一種金屬離子或是元素不一定會呈現想像的顏色,也不一定達的到想像的折射度。加入的量多或少,或是如何加入都可能影響最後的結果
文章一開始提到的萊卡公司的光學很多就是建立再這樣的嘗試錯誤上,因為不能光用猜的,廠商又不配合,只好DIY

要打賭歐~~
這個討論屬於金屬或合金的討論我就敢賭,因為有認識實驗室的主持人,可以藉由第三者做一個公正的判斷
玻璃這個東西,現在還沒有認識可以提供公正鑑定的人
立下賭約,也只是兩個人爭的面紅耳赤而已,得不到正確而且公正的答案
要賭嗎?賭注不要太大,小賭宜情又何妨

好像偏離主題很遠了耶
回題吧~~~回題是岸

後面還有“鏡筒”跟“手感”兩篇,看來是寫不完了
在這邊些做個小結
其實應該在AlexHsu兄護送他們回來的時候就該寫一寫了,無奈~~~懶病發作
在這邊,雖然煽情,但是還是再次感謝AlexHsu兄對他們的照顧,謝謝您

小弟對於85/1.4的分類一是內對焦,二是前群操出對焦
前群操出的對焦方式的鏡頭,因為鏡組兩邊大致對稱,變形控制可以控制到最低
另外內對焦型的鏡頭,如Nikon85/1.4就是相當方便的代表
因此兩種設計可以說是執天平的兩端,是要方便還是要較好的畫值(如果是我,我選方便這邊,畫值得好壞是比較級沒有絕對級,方便的感受卻是直接的。最近從朋友手邊繼承Nikon F3機身,鏡頭勒~~沒有半隻,只有朋友借我的兩隻ZF菜頭,先入手機身,為以後鋪路。現在是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淒慘情況)

回主題
Leitz80/1.4也是屬於前群操出對焦這一類得,那和minolta、KM、Sony的85/1.4有何不同
不同在於,Leitz80/1.4最後一片不是鏡片,而是鏡組
minolta的85/1.4的最後一片鏡片卻是獨立出來的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採用了浮動鏡組,近拍時,鏡頭的鏡片幾乎全部往前移動,唯獨最後一片鏡片做小幅度的浮動,讓畫質在無限遠道最近對焦距離都可以得到良好的補正 ,而Leitz80/1.4則要在F5.6以後球面收差(日文)才會得到平穩的控制。
浮動鏡組的設計就是就是老設計跟新設計最大的分野
再來就是最後一片鏡片的直徑,在新的設計中都盡量加大最後一片鏡片的直徑或許說面積,減少全開光圈時的周邊光亮低下的情形(周邊光亮低下是大光圈鏡頭無法避免的宿命,目前只有一隻鏡頭突破此宿命論,就是STF,詳細情況小弟在MFC有提過,就不多說了,相關的內容也可參考CAPA雜誌2006年2月號)。這邊提一下看屁股得到的數據 :Leitz80/1.4最後一片鏡片直徑28.5mm,85/1.4G最後一片鏡片為直徑34mm,Sony85/1.4ZA最後一片鏡片直徑為35.5mm
同樣的加大最後一片鏡片,減低周邊光亮低下的情形也可以在Canon的85/1.2身上發現。Canon85/1.2再由FD的85/1.2轉換成EOS接還的時候,鏡組做了一些修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最後一片鏡片的面積,減低周邊光亮低下(只能說減低,不能說完全消除)

前群操出型的85/1.4設計在minolta85/1.4G這樣已經是一個極成熟的設計了
85/1.4G和85/1.4GD相比,因為85/1.4GD不改鏡組的情況下有改鏡筒,修改鏡筒設計是大工程,除了操作性提升外,多出來的空間可以加入襠板,減少光現在鏡筒中繞射,減低耀光,這也是解向力略優於85G的可能因素

蔡司的85/1.4ZA本來以為鏡筒是延續85/1.4GD的,回到手中之後仔細推敲,發現不是,是全新的設計
而且蔡司的85/1.4ZA在鏡筒上下了許多工夫。前群操出的鏡頭會有內外兩個鏡筒,這兩個鏡筒中間還用絨布作為兩鏡筒間的緩衝,仔細品味,這鏡頭確實有那個值(我還是嫌他貴就是了),而且後鏡組的浮動鏡組更複雜,這對實際拍照的影響,小弟可能要很久很久以後才能體會的出來

以上大致上將手邊的資料彙整,凌亂的做個小結論,接下來,純私人事情,小弟閉關去
不過還是會上來上來的,沒辦法做長篇的回復就是了
謝謝各位的賞文,謝謝
除了讚賞

其餘,說不出話來....
個人網站重新開張 http://www.bluegtv.com Alfa Romeo 模型博物館 http://www.alfaromeomuseum.c
fr030297大對鏡頭了解得真是透徹啊,受教了。

請問您是自己study各鏡的光學結構嗎? 還是有相關資料可參考。

小弟對這個也滿有興趣的說。
Blue GTV wrote:
除了讚賞其餘,說不出...(恕刪)


+1
記得國中老師說過的一句話!
書要讀到腦子裡!不是讀到肚子裡!
就像這篇文章一樣!
已經讀到"骨頭"裡囉!
我的天
連加入的金屬是離子或是金屬都能說半天
鈉要加入玻璃當然是離子態呀
你又不是在熔煉合金
怎麼會想到要加金屬鈉?
難道你以為鉛玻璃還是鈉玻璃都是金屬加進去?
金屬的顏色不純然是你表面看到那樣
跟他的體積大小與表面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像是一般你看到的金屬是銀白色,當體積很小,像是奈米等級,它就會往黑色那邊偏
表面如果有氧化物等等東西時,依據厚度不同,造成的折射等光學現象有時會使小金屬球的表面呈現黃或其他顏色
玻璃主要是SiO2構成,添加些金屬離子可以改變其顏色或折射率等等,尤其是過度元素更明顯
不要去想說用金屬鈉這回事了
如果真是金屬鈉,就算你做出來,暴露在大氣中也氧化掉(這樣很糟糕,因為氧化鈉還會吸水)
或者在過程中也都轉為離子態存在了
還有就是攪拌的問題
在合金的混合過程中,不一定需要靠機械攪拌的
只要溫度夠高,頂多加上高週波,金屬會自然混合達到穩定的平衡
跟我們想像中糖溶於水可以靠攪拌來加速不太一樣(這也是我最近才聽到的資訊,以前完全不知金屬是這樣搞的)
玻璃也許是這樣,我不太清楚玻璃的製作,但若真需要攪拌,即使有氣泡
也可以透過抽真空等方式協助消除,而且趁熱最好消除,等到冷凝後,氣泡都被固定在那邊,你要怎麼消除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