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樓主的遣詞用字來看,
二十年過去了依然如此。
觀察這現象很久了,
不能怪這些年輕學生,
而是因為大學裡教導攝影藝術時,
教授讓他們念的古典著作都是如此。
樓主可能接觸過班雅明機器年代的複製
但沒有仔細念過原文
原文裡關於靈光一詞出現過三次
而三次解釋都截然不同
若以如今的學術嚴謹程度來要求
該篇文章或許有歷史價值
但並沒有被引用的價值
給樓主一個建議
"XX性"的字眼,盡量不要使用
"現代性" "後現代性" "不可變動性"
在語言使用上追求邏輯與實證
對自己百益無害
最可怕的是自己設想了一個前提與結果
而對於結果的解釋完全是為了前提而提出
而不是去探討這個前提存在與否
譬如你聲稱使用數位高ISO與特殊修片流程
來模擬"底片的不可變動"
但對於大多數攝影者而言
你只是嘗試了"不去變動數位攝影的參數"
而這行為跟"底片"並沒有任何關係
一個過來人良心的建議
勿怪
DU 雙魚的海邊
郭大爛 wrote:
語言的疾病,大概是台灣文藝領域的通病。
從年輕樓主的遣詞用字來看,二十年過去了依然如此。
觀察這現象很久了,不能怪這些年輕學生,而是因為大學裡教導攝影藝術時,教授讓他們念的古典著作都是如此。
樓主可能接觸過班雅明機器年代的複製 但沒有仔細念過原文 原文裡關於靈光一詞出現過三次 而三次解釋都截然不同 若以如今的學術嚴謹程度來要求 該篇文章或許有歷史價值 但並沒有被引用的價值
給樓主一個建議
"XX性"的字眼,盡量不要使用 "現代性" "後現代性" "不可變動性" 在語言使用上追求邏輯與實證對自己百益無害
最可怕的是自己設想了一個前提與結果 而對於結果的解釋完全是為了前提而提出 而不是去探討這個前提存在與否
譬如你聲稱使用數位高ISO與特殊修片流程來模擬"底片的不可變動" 但對於大多數攝影者而言 你只是嘗試了"不去變動數位攝影的參數" 而這行為跟"底片"並沒有任何關係
一個過來人良心的建議
勿怪
謝謝回應,我不能否認個人用詞的不精準;最近在寫電影關於展示與空間關係的論文,有詳讀中文版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個人是認為靈光的概念值得一提而且相對容易理解,我特別是指「機械複製品所創造的嶄新條件雖然可以使藝術作品的內容保持完好無缺,卻無論如何貶抑了原作的『此時此地』」(63)。至於底片的不可變動本身存在了問題,我們可以選擇35釐米,我們可以選擇100度的底片,我們可以選擇8x10的大型相機創造好的質感,此時底片還有不可變動嗎?較為精確的說法可能是選擇1600度的35釐米底片,與選擇高感光度的數位參數,兩相對應比較。我認為難以否認的,以高感光度參數攝影是不可逆的行為,這與使用良好質感的影像後製成差勁影像是不一樣的意義。
April9999 wrote:
呼應樓上郭兄的說法
研究不該設定自己想的結果
樓主已經認定底片一切不如數位相機
再去做所謂的嘗試
但就我使用FF的DSLR 8年的經驗以來
數位機一直表現不出底片呈現的一些色彩,尤其是紅色
所以小弟認為底片(尤其是正片),顏色是勝於FF的DSLR
認知已錯,如何實驗?
我沒有說底片不如數位哦!我的留言一直以來想讓大家感受影像,思考影像本質與媒材問題,不然我為什麼不放高質感的作品就好了?至於您說的數位機表現不出底片呈現的一些色彩,我想問您觀看比較兩者的平台在哪裡?是電腦螢幕嗎?是輸出作品嗎?還是底片放樣成像?在此唯一只有完全經由非數位的放樣才有機會呈現數位影像做不到的顏色,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不能否認。
Leon19680819 wrote:
什麼唯一? 半桶水還差不多,我都是直接將正片攤在標準色溫燈箱上,用放大鏡細細品嘗透亮的底片影像質感,任何再轉印放大都是減損質感. 而數位影像就該在它的歸宿也就是螢幕上放映. 這樣兩相比較才最精準! 樓主說得越多,越透露出對底片的陌生,遑論批判/討論底片這個媒材.
還有,數位就數位,底片就底片,沒有 標題的數位底片 這回事啦!
在放大鏡中您感受到底片質感以外的任何意義嗎?單純好奇
另外這本不是底片呈現啊,為什麼要針對我對底片的不熟悉攻擊呢?希望大家明白的是在底片/數位之外,思考影像的重要性。
第三是,客觀世界中不存在數位底片,但在意識中難道也不能存在?
swingman.chang wrote:
以前上攝影課的老師喜歡玩一個遊戲
每當有人在台上講解作品理念講的口沫橫飛的時候
就會打斷對方,然後問台下同學
他講了這麼多,有人聽得懂嗎?
真的要做的話
說不定你並置一張iso51200跟一張iso100的同場景照片
還比較容易引起共鳴
我很認真在回應大家的問題餒,還是大家一起來反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