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demonium wrote:还是不太能想象,...(恕刪) 其實方法很簡單 , 以前我們照一張相 可能會發現..太暗或是太亮 這時候你能會加減ev 或是改變光圈,快門再照一張 在看結果 ...如果發現這張照片還是太亮或是太暗你會再照第三張, 在去檢查照片..智慧型預覽的功能是 你照了一張後 可以直接修改ev,快門,白平衡等.加快我們決定下一張照相時的參數.不用反覆一直照一直測試.
freeninja wrote:我是原PO,連續假期...(恕刪) 謝謝樓主精闢的補文^^不過關於老鏡部分,搞不好各廠想的那麼深只有NIKON也不一定,CANON當年都能大破大立改掉FD接環了以下是個人見解,樓主當參考吧^^現在全片幅機就算如A900 其CMOS單位密度其實還是小於50D的1500萬跟A350/K20D的1400萬畫素老鏡在APS上表現的還OK是因為邊角畫質沒用上~不是像素還不夠的原因老鏡到了數位時代要改進的不只是解析度~包含了抗耀光鬼影等等必須適合於新數位時代的改進以75-300這隻1985年出到現在的KIT為例,在底片機上幾乎沒紫邊在數位時代卻慘不忍睹樓主有空可以看看目前有出數位全幅機的各大廠賣機器的廣告....包含SONY在內,三大家都是希望USER買入新時代的鏡頭好完整展現新機的實力,D3 D700也是如此阿,5D,5DII何嘗不是 ^^(鏡頭的改進加價,USER的購入,對廠商而言這才是生財之道阿)就我接觸的人而言,包含玩M42在內玩老鏡的理由不只是為了解放,有一大半是要當年的味道與感動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