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可換鏡頭機身型號與小道消息

一、ILC是產品代號,ILCE代表使用E接環的產品,ILCA代表使用A接環的產品。
二、α7、α7R、α3000、NEX-5T...這堆是產品名稱。
(注意前面三台是阿法開頭,不是小寫a)

ILC產品線其實早就開始,也就是ILCE-3000的α3000與ILCE-5000的NEX-5T(很多人沒發現)
α3000的目的是以低價化將產品推向落後國家,像是印度等。
目前為試驗性產品,如果賣得好將來會繼續。
NEX-5T則是補上SONY目前自家產品很常用的NFC配對功能,並將NEX系列帶入ILC產線而已。
所以APSC片幅還不會被放棄(至少目前不會),並以千位數推出。

目前ILC產線只有E接環的四台:
ILCE-5000 → NEX-5T
ILCE-3000 → α3000
ILCE-7 → α7
ILCE-7R → α7R

其他的就不用講了,反正很快...
別忘了過幾天後紐約有個大展...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AVCHD wrote:
看看就好認真就輸了,...(恕刪)


索尼沒有瘋 錄影一直已來是SONY的強項

而CANON想跟SONY玩錄影 我看他策略有點不太對

當初CANON還在稱霸單眼一哥時 他的低階機是看不到錄影這個東西的

然而SONY一堆出A55 還1080FULL HD時 CANON緊張了 開始下放只有高階機才有技術

老實說 SONY的單眼功能上(不論畫質操控性) 全幅和APS-C 都有類似的功能在

也不會感覺說CANON 有些技術明明可以全幅和APS-C都有 就是死守放在全幅機才有
請問: 有沒有SONY 4K錄影功能相機的小道消息?
不覺得SONY目前會放棄APS-C這塊,除非目前是虧本在賣...
NEX系列目前在可換鏡頭相機中和O/P兩家瓜分近15%的市佔率,這一塊的平均出貨單價只有3萬初日幣,預估市場最終定價頂多600美金,當消費者只願意出這麼多錢買相機,出一堆價格遠高於平均單價的全幅機只是讓消費者轉到O/P兩家而已,要擴大市場的同時又放棄另一塊正在賺錢的市場有點不可思議...
EPTN wrote:
當初CANON還在稱霸單眼一哥時 他的低階機是看不到錄影這個東西的

然而SONY一堆出A55 還1080FULL HD時 CANON緊張了 開始下放只有高階機才有技術


這邊應該只對一半
記得是N家的D90先加上錄影功能
隨後C家低階機450D也可錄影了
反倒是S家同期的A550是不能錄影的

我甚至因此差一點買了450D...
又過了好一陣子之後A55才問市
所以SONY在單眼錄影方面反而是幾個大廠動作最慢的

當然,對的一半是
A55的錄影功能較完整,自動對焦也很強,不過追上對手的進度,而且更超前
感覺像是看了SAR的消息,加上一些幻想而出來的結論

有不少人硬是覺得SONY養不起2系統,4規格
(我是指A mount FF, APS-C和E mount FF, APS-C 四個)
不過我認為是養得起的, 而且4規格一起發展

我身邊就有不少人只買NEX-3 這種級數的相機
如果SONY 硬推FF , 相信會流失很多這樣的用戶
他們很多都不知道FF 是甚麼,
只要求比電話和DC 拍得清, 拍得好
但又沒有買FF的預算, 也覺得太重太大
SONY該不會叫這些人以後全部轉用RX 系列吧
這樣的話,相信跳家的比較多

若是FF 低價化, APC-S 就可以更低價,
甚至下打DC 市場
既然1吋CMOS 的RX 系列賣得好好的
比他大的APS-C沒道理要步進入歷史
蠻期待A5, A3.....低價小尺寸全幅? 辦的到嗎?
鏡頭沒法跟著縮小,所以有點困難.

kwanwong wrote:
感覺像是看了SAR的...(恕刪)


而且看看SONY 最近公報的甚麼樣的相機?

是市場上未曾有過的類別,

全片幅可換鏡EVIL A7和A7R
1吋CMOS 高倍變焦DC RX10

難道出了RX100 和RX10 後Cybershot 的HX 系列有停產?

目前集中資源在FF EVIL 只因為系統是起步階段
記得NEX剛出被罵了很久的鏡頭群嗎?
之後SONY 不就一口氣推出一堆鏡頭加上Roadmap
為的是要消費者安心買他們的系統

現在又有新的FF EVIL, 如果不一起推出一堆鏡頭,
怎麼令人有信心, 而且可能因為集中資源在FF EVIL的起跑,
令其他系統的開發相對放慢了,
相信下一階段其他系統也會相繼發力

畢竟這雙系統整合是SONY 的一大優勢
全面全片幅太冒險了

widther wrote:
投資晶圓廠動輒以百億計價,投資計畫與生產線更替佈局整建都不是說幹就幹的。

如果我擁有自己的晶圓廠,下了這麼大的投資之後,如何增加其產能顯然是公司的盈利關鍵所在。

製造相機廠商裡,SONY與CANON都擁有自己的晶圓廠,但依據日前報載消息,感光元件製程技術SONY領先不少,產量也比CANON大,這是SONY別人不易短時取代的優勢。

雖然目前在中高階相機全球市占率SONY落後,但如何運用自己的條件優勢版回劣勢、擴張市場,晶圓廠就是利器、很關鍵的環節之一(另一個是鏡頭,SONY目前是低階自製、高階與Zeiss合作的策略)。

如何擴張相機感光元件市場? 一是相機多賣一些,另一個是讓相機感光元件的平均尺寸變大。亦即,假設全球相機總數不變,但其中有兩成相機的感光元件由APSC更換為FF,那晶圓廠的產量無形中就會增加,當然擁有晶圓廠優勢的廠商利潤也就增加。

相機廠會預設USER的相機汰換年限多久?均值四年或更多些?我不知道。但可以想見那是SONY上述意圖的"計畫時程",這是個人的推測。

用技術領先的、取得成本比別人低的感光元件,誘導相機市場口味朝較大片福邁進,從而讓相機版圖朝自己有利的方向前進,SONY好深遠、好"奸"的謀略。

"奸"得好啊~ 消費者不但選擇多些、且花費也可少些,拍手!


個人認為,不管有反沒反

能換鏡頭的相機,是不應該用感光元件的大小去分高低階

現在的技術,FF大小的感光元件做36MP當然是要一定成本

但 當 晶圓廠能做出36MP的FF感光元件

這 意味著 要做16MP或者更低像素的FF感光元件,其實沒太大難度

一部相機是入門、中階,高階

應該由像素,快門速度的上下限,連拍速度等 這些功能上分別去分

如果Sony真的能創出這樣的環境,對整個相機大自然應該是一件好事!
喔喔喔,太棒了,感謝分享~

我會好好珍惜我的A99,明年最後一款半透明反光鏡相機也想購入收藏。10年後應該會是古董級的寶物吧!

SONY不愧是外星人科技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