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rates boson wrote:
當然是同ISO比較 ...(恕刪)

其實您的想法其實之前就有類似言論,來看您的假設應該是如下


假設一個畫面,站在同樣距離之下,那麼使用APS鏡頭焦距就會短1.5倍作右。
=>也就是一顆APS鏡頭60mm F2.8鏡頭,那FF機身就是要使用90mm焦距
=>但是這樣較長焦距FF的照片就會顯得景深較淺,所以就要縮光圈。
=>因此最後產生<景深相同,但是APS可以獲得較大光圈>


知道問題在哪裡嗎?




實際上,您只要站在同樣位置,用FF機身使用同樣ff鏡頭60焦距與2.8光圈,然後裁切APS畫面就好。





這個就像前面假設有個小感光元件用28mm拍出180mm視角畫面,然後對FF機身說,假設您要拍出同樣景深畫面,您光圈就要縮小,所以我使用小感光元件,有快門速度優勢。



實際上是因為要拍出<36MP畫面>,才會需要去使用一顆180mm鏡頭來拍出同樣畫面,否則他也可以直接用28mm鏡頭裁切同樣畫面。










Socrates bo那n wrote:
重新整理一下E鏡+裁切模式的優缺點

優點:
RAW檔較省空間 處理快
連拍快?(理論上)
鏡頭便宜
鏡頭輕便
相同畫面有較高的快門速度或較低的ISO

缺點:
畫素較低

所以
對於不需要一千萬以上畫素的使用者
E鏡+裁切模式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是嗎?


那直接用 FF 鏡拍了裁切是不是會得到一樣結果呢?

這基本上是邏輯的問題 , 今天我買 FF 機身 , 但是拿 APSC 鏡接上

輸出結果是把原始影像裁切像 APSC 大小 , 那要 FF 機身何用?

如果是糾結現在 FE35 只給 F2.8. 想拿 E24F1.8 來得到大光圈的快門速度

那還是建議選 APSC 機身就好 , 因為需求用不到 FF 機身


但廠商給的彈性確實可以善加利用 , 比如有長焦需求 , 但預算不足

剛好又有既有 E 鏡比如 18-200 55-210 , 這種情況下將就接上裁切成 APSC 那也是變通辦法

目前 fe 鏡價格不低 , 但看 APSC E 鏡很多管也是嚇死人 , 還是要好規劃才能顧荷包

單眼誤一生啊


diffusionless wrote:
其實您的想法其實之前...(恕刪)


上週去攝影展試的結果

FE鏡也可以開啟裁切模式
變成APS-C焦段喔
diffusionless wrote:
實際上,您只要站在同樣位置,用FF機身使用同樣ff鏡頭60焦距與2.8光圈,然後裁切APS畫面就好。

沒錯 上述E鏡裁切優點 某幾項也不是只有E鏡裁切才能達到

但相較E鏡裁切
拿FE鏡裁切不就是"花更多錢取得相同效果嗎"?

噢對了 這棟沒什麼人 用不著偏偏私信給我吧?

kuobba003 wrote:
如果是糾結現在 FE35 只給 F2.8. 想拿 E24F1.8 來得到大光圈的快門速度

那還是建議選 APSC 機身就好 , 因為需求用不到 FF 機身


FF 的CMOS 優勢在於解像力、高ISO可用
就算裝上APSC 自動裁切,也是比APSC強

ISO可用度不是APSC可以比的

所以說要看需求,例如為什麼當初買A99還要配16-50/2.8這種鏡頭?

因為以原廠來說,只有它防水啊~拍活動時下個雨噴個霧是很正常的。

而且個人覺得變焦鏡真的不用太認真,CN大三元多少也用過幾支,就是方便,拍活動時比較不漏畫面而已,

後製開出來,不用1:1,光是滿畫面,就可以看出跟定焦的差異

隔壁樓說,A7R有95的高分,難道CROP之後它的ISO表現就會變差?不會的,只是畫素少一點而已,

就算少一點,以如今24~36MP的狀況,隨便也有10MP,就算活動記錄都很足夠了,

要36MP的快感?補支全幅定焦就可以了。

每張都拍36MP RAW,處理起來是很累的。
Socrates boson wrote:
沒錯 上述E鏡裁切優...(恕刪)

那個只是要對付較小片幅所謂<相同景深,有較快快門速度或光圈優勢>論點去進行破解問題而使用。



裁切與接圖是剛好兩個方向。
接圖意義上就是等於用大感光元件來拍,只是接圖難度高,需要做許多校正,只能用在靜態畫面。
裁切就是想反用較小感光元件拍攝,只是要裁切很簡單很多,也不限制於動靜態,都可以事後處理。

就過去經驗,後面通常是除了一些構圖裁邊之外,大部分使用ff機身是不太會想要裁切。





在來就是覺得fe很貴,那只是現在fe鏡頭才幾顆,但鏡頭數目會不斷增加,副廠鏡頭也會進來。





za 17-70 za 24/1.8等,確實很多優秀aps鏡頭會讓人很難捨棄,只是個人所談都是過去處境,而sony讓ff價位更低廉,當然是會大大影響aps市場狀況,後面會如何走,其實可以感覺出趨勢。



在人生,很多時候,您是得學習先放下手上東西,才能拿起下面東西。


並不是選擇35mm系統才是對,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FF機身,而是既然選擇35mm FF機身,您要理解一些動作意義,同時您要知道後面變化過程,老早就發生過。


像現在討論測試NEX鏡頭成像圈範圍,過去早就走過,雖然畫面上看起來成像圈似乎OK,但是您要理解是解析部分狀況可就不會像畫面那樣,因為那邊本來就是原廠設計範圍之外,而變焦鏡頭也同樣,慢慢FE鏡頭越來越多選擇時候,您就會開始檢討一顆鏡頭需要屈就於這樣使用。




umax wrote:
FF 的CMOS 優勢在於解像力、高ISO可用
就算裝上APSC 自動裁切,也是比APSC強

ISO可用度不是APSC可以比的


等小弟入手後來做個比較看看好了
diffusionless wrote:
那個只是要對付較小片幅所謂<相同景深,有較快快門速度或光圈優勢>論點去進行破解問題而使用。

你只是提出另了一個有相同效果 但是更貴的方案
跟我說的東西沒有衝突啊? 是要破解什麼問題?

diffusionless wrote:
因為那邊本來就是原廠設計範圍之外

前面討論的都是E鏡+裁切模式
用裁切模式就不會超出E鏡設計範圍了

diffusionless wrote:
在人生,很多時候,您是得學習先放下手上東西,才能拿起下面東西。

是啊 我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放下"FF機一定要用FF鏡"的想法

Socrates boson wrote:
你只是提出另了一個有相同效果 但是更貴的方案
跟我說的東西沒有衝突啊? 是要破解什麼問題?


在小弟看來是衝突的阿 ...

狀況一 : FF 機接 APS-C 鏡的方案比較貴
A7 + E24F1.8 裁切成 APS-C
NEX-6 + E24F1.8 直出

狀況二 :
A7 + FE35F2.8 裁切成 APS-C --- 光圈值 F2.8
A7 + E24F1.8 自動裁切 --- 光圈值 F1.8

如果是想透過這樣爭取更高的快門速度 , 又假設 FF 裁切後對比 APS-C 仍有優勢的話
那就只能尊重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