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是覺得M模式auto iso,再加上有基本的曝光判斷能力
使用效率上會比A模式自訂快門上下限來的理想
舉個例子來說
若將Auto iso上下限定在3200~100
這樣就已經有5ev的空間可以避免過曝
其實可運用的空間已經非常大
就我自己拿M模式auto iso拍攝客戶活動、友人婚禮的經驗
從來沒有發生明暗會差到超過器材限制而導至過曝的問題
自訂下限並非沒有功能性、或沒有幫助
而是這樣的效率對我來說太低落
當非常明確的同時有"光圈/快門速度"需求,又要"不斷視情況調整"的時候
這種進menu更動快門上下限的機動性,比直接M模式auto iso轉一下快門慢太多
至於明顯非常明亮的場景
直接切到A模式讓相機自行判斷快門速度即可(因為一定遠超過安全快門值)
是不是有下限自訂功能幫助並不大
不過呢
說了這些,基本上相機還是看人在用
每個人使用習慣不太一樣,也沒有說怎樣用才是完美的
能像Nikon這樣每種設定方式都提供就更理想
大家都能自取所需,不用強迫自己遷就別種方式
過去sony是連M模式auto iso都沒有
現在堤供了,還一次到位同時支援M模式auto iso可調ev可ev lock
算的上是有些進步了
期望能有再更多的功能進化(例如很多牌都有機身解raw功能了, sony還沒跟上)
zakkwang wrote:
舉個例子來說
若將Auto iso上下限定在3200~100
這樣就已經有5ev的空間可以避免過曝
其實可運用的空間已經非常大
以1/60 F3.5 iso100這樣的設定來說
白天在戶外幾乎都會過曝吧?
更別提大光圈鏡了
為了避免過曝
我猜你會在M模式下設比安全快門更快的速度
但這樣會迫使相機在某些場景使用更高的ISO而降低純淨度
zakkwang wrote:
自訂下限並非沒有功能性、或沒有幫助
而是這樣的效率對我來說太低落
當非常明確的同時有"光圈/快門速度"需求,又要"不斷視情況調整"的時候
這種進menu更動快門上下限的機動性,比直接M模式auto iso轉一下快門慢太多
誰說自訂下限一定要設計成進menu調?
如果A模式轉一下轉盤就能調快門下限 不就比M模式方便很多了嗎?
會在大太陽下用開放光圈+僅達標準焦段以下手震安全快門底限的快門速度去搭配auto iso
我想這已經不是M模式auto iso好不好用的問題
而是應該要考慮加強一下曝光判斷能力
即使經驗值不夠光看場地無法判斷,也可把直方圖開啟常駐畫面
就可以知道目前的參數調配會不會超過極限造成爆掉或曝光不足
(連半按快門鍵都不用,直方圖會依參數調整或構圖改變而即時更新反應)
都已經知道是"大太陽"下,又想開大光圈
卻堅持要靠自訂安全快門上下限的方式來"隨時機動性調整"需要的快門速度
我感覺不出比手指撥一下就轉到A模式,或直接快門轉個幾格來的好用...
當狀況來臨時(先假設有人會在兩個落差超過5EV以上場合不斷的來回跑好了...)
都會"記得"要去修改安全快門上下限了
要"記得"轉一下快門速度或轉一下改成A模式應該也不是困難的事吧?
M模式auto iso好用之處在於對光圈與快門的控制非常明確
可以準確的執行使用者想要的景深/動態凍結效果
唯一條件就是使用者要有判斷場地條件限制的能力
A模式可調快門上下限基本邏輯其實是景深+壓低iso優先
因為當你訂出下限,相機就會以下限為優先(先求畫質)
當你在照度不是那麼高的場合,突然需要補捉一張凍結效果較強的照片時
相機並不會知道你此時突然又想要以快門上限為優先了
對臨時需要拉高速快門凍結畫面的問題解決效率是比較差的
想控制光圈又想控制快門又想儘量壓低iso
而且還要求俱備"隨時機動性調整"的能力
M模式自訂iso就是最佳解了
所以會用A MODE的人就是為了控制光圈
而「最低快門速度」的設定
就是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已的需求來調整「最慢的快門速度需要多少才拉高ISO」
比如我常拍人
在室內如果移動速度比較快
通常需要1/125
所以室內我可以設定1/125為「最低快門速」
但這個參數到戶外(不需要什麼大太陽啦,有戶外光就好,大光圈一定會爆掉)
在景深可控的情況下相機自已拉快快門,
有最低快門速的設置,我就不需要室內M MODE,到室外又要轉模式(轉到A MODE)
這樣是不是比較方便?
每個人使用習慣不同,我想可能滿多人都是拍攝光線比較一致的場合
所以最低快門速的設定需求不大
這無關什麼大太陽,就是一組比較方便的參數不必轉來轉去
而M+AUTO ISO是在「光線一致較低」的情況下(也就是室內)比較好用
如果是在光線界於「室內」與「戶外」,那這個模式就並不泛用
有時候只是餐廳內走到餐廳外,M MODE本來可以用的參數出去就會爆掉
或是同樣戶外,在樹下的參數到太陽下的參數也會爆掉
所以現在我在使用A7的時候
就是室內用M,一到戶外馬上轉A
(但有時候戶外我會不確定快門是不是有高於1/60值得我轉去A,如果戶外騎樓下不高於1/60就容易拍出失敗的照片)
其他的調整EV得到比較好的曝光值
kuobba003 wrote:
這聽起來像 M mode
其實你要叫它啥模式並不重要 重點是相機的邏輯
A模+自訂快門下限 其實就等於 M模式+自動ISO+過曝會自動拉高的快門
zakkwang wrote:
基本上
會在大太陽下用開放光圈+僅達標準焦段以下手震安全快門底限的快門速度去搭配auto iso
我想這已經不是M模式auto iso好不好用的問題
而是應該要考慮加強一下曝光判斷能力
即使經驗值不夠光看場地無法判斷,也可把直方圖開啟常駐畫面
就可以知道目前的參數調配會不會超過極限造成爆掉或曝光不足
(連半按快門鍵都不用,直方圖會依參數調整或構圖改變而即時更新反應)
所以我前面已經說啦
為了避免過曝 一般人會在M模式下設比安全快門更快的速度
但這樣會迫使相機在某些場景使用更高的ISO而降低純淨度
zakkwang wrote:
都已經知道是"大太陽"下,又想開大光圈
卻堅持要靠自訂安全快門上下限的方式來"隨時機動性調整"需要的快門速度
我感覺不出比手指撥一下就轉到A模式,或直接快門轉個幾格來的好用...
當狀況來臨時(先假設有人會在兩個落差超過5EV以上場合不斷的來回跑好了...)
都會"記得"要去修改安全快門上下限了
要"記得"轉一下快門速度或轉一下改成A模式應該也不是困難的事吧?
你的方式就算安全快門不變 也必須不停的在兩模式間切換
而A模+自訂快門下限 只要安全快門不變 啥都不必調
zakkwang wrote:
M模式auto iso好用之處在於對光圈與快門的控制非常明確
可以準確的執行使用者想要的景深/動態凍結效果
唯一條件就是使用者要有判斷場地條件限制的能力
A模+自訂快門下限於對光圈與快門的控制也非常明確 不輸M模
優於M模的點在於使用者不需要按著場景亮度在M/A兩模式間切換
zakkwang wrote:
A模式可調快門上下限基本邏輯其實是景深+壓低iso優先
因為當你訂出下限,相機就會以下限為優先(先求畫質)
當你在照度不是那麼高的場合,突然需要補捉一張凍結效果較強的照片時
相機並不會知道你此時突然又想要以快門上限為優先了
對臨時需要拉高速快門凍結畫面的問題解決效率是比較差的
這點只要如我前述設計 效率就不會比M模差了不是嗎?
zakkwang wrote:
想控制光圈又想控制快門又想儘量壓低iso
而且還要求俱備"隨時機動性調整"的能力
M模式自訂iso就是最佳解了
不如我問你
如果M模式有過曝自動轉A模的功能 會不會比較方便呢?
Socrates boson wrote:那種偏移機制可在N家機上找到
其實你要叫它啥模式並不重要 重點是相機的邏輯
A模+自訂快門下限 其實就等於 M模式+自動ISO+過曝會自動拉高的快門
M模式auto iso加上安全偏移我同意是更完美的方案
不過A模式若要可"隨時調控"快門速度,那就應該不需要了
一來是跟A模式本意差有點多,二來是跟M模式太相近
Socrates boson wrote:問題在於什麼叫做安全快門、什麼叫做泛用的參數?
你的方式就算安全快門不變 也必須不停的在兩模式間切換
而A模+自訂快門下限 只要安全快門不變 啥都不必調
A模+自訂快門下限於對光圈與快門的控制也非常明確 不輸M模
優於M模的點在於使用者不需要按著場景亮度在M/A兩模式間切換
除非拍的主題千篇一律,否則比較泛用的參數究竟該怎麼訂?
拍長焦跟拍廣角的快門需求不同
拍人物互動跟拍菜色餐點的快門需求不同
相機不會知道你臨時想要有更強烈的凍結效果(例如路旁突然看到兩隻狗追逐)
相機也不會知道你身旁正好有東西可以靠著讓快門壓更低(例如在公園想拍張夜景)
A模式對突發性題材、主題變化性高的場合,快門調控的機動性是有不足的
若要求A模式自訂快門下限,同時還有實體鍵支援隨時更換快門速度
這跟M模式自訂iso已經沒有什麼差別了,目前似乎沒有這樣的界面
Socrates boson wrote:M模式auto iso的邏輯是先確定使用者"需要"的光圈快門參數
所以我前面已經說啦
為了避免過曝 一般人會在M模式下設比安全快門更快的速度
但這樣會迫使相機在某些場景使用更高的ISO而降低純淨度
若有過曝問題,再依測光表、直方圖指示微調修正即可
(滾輪動一下就能調快門調光圈,連進menu都不用)
因為擔心會過曝,就故意設一個遠超自己需要的快門速度常駐
那已經不是正確的運用方式了
有時間在A模式自訂快門下限的情況下,"機動性"視情況修改安全快門下限
應該也不會沒時間在M模式auto iso時看一下測光表直方圖,調整光圈快門避免超出相機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