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百年關於攝影的美學
主要不脫兩個傳統
一是紀實的傳統(documentary)二是蒙太奇的傳統(montage)
紀實傳統可想而知
蒙太奇傳統,基本上是利用技術道具來呈現作者意志或想像
兩大傳統皆可表現人物或風景的主題
例如前輩大師郎靜山的蒙太奇傳統風景攝影
同樣是風景攝影安瑟亞當斯則以紀實的手法來呈現(暗房技術主要表現大自然更美的一面或一刻,而不是作者想像)
另外,再說"人像"這個詞
樓主大此一系列作品應該是人物的蒙太奇攝影
而人像攝影是較接近西方"肖像"(portrait)攝影
肖像攝影主要是紀實傳統的呈現(當然也有富藝術性批判性的肖像蒙太奇創作)
這又是一個大主題了,有機會再討論
感謝樓主精彩作品
pottokao wrote:
我認為相機跟鏡頭還是有它本身的調性存在
否則就不會有這麼多轉換N家S家的該該叫說搞不出C家的膚色來了
我認同您的說法,各家各所有長,相互模仿實屬不易,
唯有擅用自身器材的優勢才能彌補己身的缺失。
-------------------------------------
針對樓主的部分,話說的太少,很容易引起誤會,
但我為文確實是不認同這是相機可以「直接拍出來」的東西,這是後製,
原因主要是「正名」問題惹的禍。
其實樓主的構圖、取景,以及創作巧思都在水準之上,
以一種嬉皮搖滾的風格,
創造一個與世俗對抗的迷幻世界,巧思可見一般。
更別談第一張、第二張的服裝搭配,完全符合主題,
加上拍攝者本身上下樓梯拍攝,補光者還得隱藏在看不到的角落,卻得充分補光,
用心計較來拍得這樣的照片,這絕對是付出不少的功夫才能完成這樣的作品。
而且A7R的細節、銳度之高,
在接近灰階的風格下更能突顯出機身解像力高超的特性。
我對作品完全是欣賞的態度,我本身也很想拍這樣的作品。
我計較的是「正名」,
樓主為文從未提到一句後製、創作,
標題如此,內文如此,叫人無法信服。
以那樣的標題換句話說,D800來拍、5D3來拍,
難道就沒有這樣的解像力,足以提供樓主完成這樣的後製嗎?
後製成這樣,把A7R換成D800、5D3,相信也沒人看的出來其中的差異吧,
所以才會覺得這樣的作品說明,跟不上作品本身呈現出來的功力,
因而有『相同的構圖跟取景,用不同的機器來拍一張,後製之後一樣能得出差不多的圖片』之慨。
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
樓主後面再怎麼解釋,一定會有人拿這點來攻擊的。
辛辛苦苦拍了這麼棒的作品,拿出來給網兄們像是捉小辮子般的反覆攻訐,
這樣的分享能開心嗎?
話又說回來了,
一堆風景旅遊照的分享也是後製一堆,
為什麼沒人罵?
------------------------------------------------------------
『【D7000+Sigma三鏡】 舊金山居遊30天』
『一個人旅行,韓國2014。(多圖)』
『Sony A7 杉林溪楓葉行』
『【分享】無聲世界的拍攝 - 夏日本京阪奈五日遊』
『 [100張] 四顆定焦鏡的日本關西行』
『 (chujy) 義大利之旅 Venice威尼斯 by (5Dmk2+7D)』
『D800 星馬六日遊』
『 首爾。七天六夜小旅行~By Sony A7 FE 35 mm F2.8 ZA~(圖多,慎入)』
-------------------------------------------------------------
1.器材跟主題並沒有作直接的連結關係,不會讓人聯想成只有這個器材才能這樣拍。
2.風景的後製遠比人像的後製更容易接受,把風景後製的跟幅畫一樣,跟把人像後製的跟幅畫一樣,這兩者的感受是有差異的。
3.旅遊照的分享,後製大多不會脫離現實太大,但樓主的後製範疇已經脫離現實。
若因此如法砲製改改標題,
-------------------------------------------------------------
『A7R 人像創作分享』
『人像作品分享 BY A7R』
『A7R之超現實風格人像』
『α7R的人像世界』
『SONY α7R 究極人像の極意』
-------------------------------------------------------------
將主題導向「作品」、「創作」,而不是器材,這不就是皆大歡喜了嗎?
甚至內文多個一句:「在下之前一連串的風格創作,使用A7R這台高畫素的相機完成。」
這樣不就是一個語意表達良好的句子嗎?
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完成一個上乘之作,
卻只用一個白話文的標題來表達,
看到那種白話文標題,又有誰會抱著「看作品」的心情來看待作品的呢?
當然是來看熱鬧的心情點進來的居多囉,
來看看A7R是不是解像力高到可以看到髮絲,
小朋友的膚色是不是白裡透紅,或者接近真實、偏黃,
還是麻豆的毛細孔有多少顆。
然後讀者看完覺得果然真的有這麼高的解像力,
順道湊個熱鬧補個一句:果然是A7R,毒到我了,小朋友又要出走了。
解釋這麼多,希望樓主可以聽進去,
當然各有各的想法,很明顯的在本樓分成兩派,勢均力敵,
樓主站在哪派非常明顯,但是您的作品可以不用那麼委屈只配得上一句白話文標題,
何況還是讓人誤會是展現「器材實況」的標題。
與其後面如此激烈的解釋,何不發文前就先想一下符合作品調性的標題呢?
花不到整個作品的1/10的時間的

我如果繼續說你後製過度,大概又有人不高興了。我只好說 樓主拍的好棒,什麼機子到你手上都一樣,請多多分享你的後製技術。啊,但請在後製版,我這不會用電腦的人會去拜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