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6300]數位底片的創作實驗《ISO51200》ch.1

h l a l o wrote:
我唯一要提問的是在擁有這麼多色彩之後,能給帶給影像的還有什麼呢...(恕刪)


重點不在於色彩,
這種圖就算是黑白的也一樣會搞死人…

底片色階是順著銀鹽粒子流動,
色階的變化是線性的,

數碼色階是在走樓梯,
顏色是用號碼定義,
色階的變化是階梯式的,
印刷的時候葛災細…



不過看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瞭你指的“不可變動”是什麼…?
是指底片一旦選定了片幅和感光度,
就形成“不可變動”的情況,
沒有改變的空間了嗎?
我認為底片或數位,就像尺有所長吋有所短,兩者無須比較,因為都只是幫忙攝影者達成目的的工具罷了

至於拍張超高ISO放大顯現顆粒感或是套用種種後製軟體,讓數位看起來很底片或是模擬底片
說實在.....太小看底片了,有空看看周慶輝的攝影展.....那就是底片拍的

至於連"在放大鏡中您感受到底片質感以外的任何意義嗎?"......看起來你對底片質感的誤解很深,底片不是顆粒感
正確說法是"在放大鏡中可以親眼感受到被攝物的質感而令人感動"而不是甚麼底片質感.數位質感,重點是要能搞出攝影者要的質感而已
至於有任何意義嗎?.....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是一樣的問題

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不是快門按完就沒了.....當然這又是另一門大學問.....就先不提了

jill1124 wrote:

重點不在於色彩,這種圖就算是黑白的也一樣會搞死人…

底片色階是順著銀鹽粒子流動,色階的變化是線性的,

數碼色階是在走樓梯,顏色是用號碼定義,色階的變化是階梯式的,印刷的時候葛災細…



不過看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瞭你指的“不可變動”是什麼…?
是指底片一旦選定了片幅和感光度,
就形成“不可變動”的情況,沒有改變的空間了嗎?


我試著用更白話的語彙說明:意思是這個質感在選擇感光度/片幅時已經決定了,之後不論做任何技術上的改變,都無法改變這個感光度/片幅的特性,例如無法使顆粒感消失。數位相機在選擇ISO51200時,無論電腦技術多強大,都很難改變已經消失的細節,不知道這樣好不好理解?





junk89 wrote:

我認為底片或數位,就像尺有所長吋有所短,兩者無須比較,因為都只是幫忙攝影者達成目的的工具罷了茶

至於拍張超高ISO放大顯現顆粒感或是套用種種後製軟體,讓數位看起來很底片或是模擬底片冷冷冷
說實在.....太小看底片了,有空看看周慶輝的攝影展.....那就是底片拍的讚

至於連"在放大鏡中您感受到底片質感以外的任何意義嗎?"......看起來你對底片質感的誤解很深,底片不是顆粒感汗
正確說法是"在放大鏡中可以親眼感受到被攝物的質感而令人感動"而不是甚麼底片質感.數位質感,重點是要能搞出攝影者要的質感而已茶
至於有任何意義嗎?.....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是一樣的問題大笑大笑大笑

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不是快門按完就沒了.....當然這又是另一門大學問.....就先不提了嘆氣


選擇用極差的影像呈現是我的目的啊,選擇的參數是達成這個目的的工具;我先說說自己平時用iphone拍照,創造一些大家不敢相信這是手機拍的影像,因為我想要呈現的是影像之中能給予的意思(有趣的/諷刺的),我不是認為底片無法造就好的質感,而是激起大家探討就像您說的「在放大鏡中可以親眼感受到被攝物的質感而令人感動」,不論是數位或是底片,重點在於這個媒材能不能給予創作者該有的條件創作想像中的影像吧?不知道您這要算是誤解我了還是白話講出我想說的呢?



至於您所說「攝影是要輸出,不是按完快門就沒了」,我幫您補充「在按鈕之前,先有想法;在按鈕之中,選擇時間;在按鈕之後,填補缺陷」,當攝影能被認可為藝術時,必須要輸出嗎?意思是您視輸出為攝影的定義之一嗎?對我而言,不是如此。但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不可排除呈現給觀眾看,這是確切的。
開個高ISO
加個減光鏡
找一支老鏡光圈全開
然後又後製
然後又隨便拍
這樣就是創作?
倒不如直接前製就拍好,找一個主題拍攝,然後不要後製
這樣還比較有說服力一點
比如某個流浪漢,利用垃圾做成一台相機,就只拍女人,拍的還很有藝術性,這就是他的創作
單眼練武功 wrote:
開個高ISO
加個減光鏡
找一支老鏡光圈全開
然後又後製
然後又隨便拍
這樣就是創作?
倒不如直接前製就拍好,找一個主題拍攝,然後不要後製
這樣還比較有說服力一點
比如某個流浪漢,利用垃圾做成一台相機,就只拍女人,拍的還很有藝術性,這就是他的創作

請試著定義創作?
請試著定義藝術性?

h l a l o wrote:
平時用iphone拍照,創造一些大家不敢相信這是手機拍的影像,因為我想要呈現的是影像之中能給予的意思(有趣的/諷刺的)

所以前面我就說了"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用IPHONE不是不行,而是輸出受限.....當然你想讓你的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是你的創作,但就攝影而言,還是要輸出成照片的,另外質感是可以為拍攝主題加分的
h l a l o wrote:
所有的藝術作品都不可排除呈現給觀眾看,這是確切的。

還是那句話: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嗎是一樣的問題
很多大型的雕塑作品都不是雕塑家自己做的.....反而小件的是

等你要出作品了,你就會在意質感.....在那之前,的確是有個別人想都想不到的IDEA會比較被重視
質感也隱含著拍攝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在裡面歐
junk89 wrote:
所以前面我就說了"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用IPHONE不是不行,而是輸出受限.....當然你想讓你的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是你的創作,但就攝影而言,還是要輸出成照片的,另外質感是可以為拍攝主題加分的

如果輸出作品是您對攝影的定義,那麼前述的用放大鏡看的正片就不是攝影。


junk89 wrote:
還是那句話: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嗎是一樣的問題茶
很多大型的雕塑作品都不是雕塑家自己做的.....反而小件的是大笑大笑大笑

等你要出作品了,你就會在意質感.....在那之前,的確是有個別人想都想不到的IDEA會比較被重視嘆氣
質感也隱含著拍攝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在裡面歐

既然您說問雕塑家質感沒有意義,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攝影的質感有意義?
h l a l o wrote:
...是底片不可變動的質感與數位使用高感光不可變動的質感相互對應(意即差了就是差了)...(恕刪)


原來是這個意思...

你不是上過暗房課嗎...?
底片並不是選定了感光度就決定了一切不可變動噎...

底片在沖洗的時候可以利用時間或溫度增感或減感,
可以用藥水比例增減對比,
顆粒質感可以用搖晃力道控制,
片基濃度也可以改變,

沖洗相片的眉角可能更多我比較沒研究,

底片掃成數位的方式也有很多選擇,
一般比較通用的是掃成jpeg圖檔,
但講究一點也可以掃成tiff檔,

如果底掃機支援的話,
甚至也可以轉換成數位形式的raw檔,
然後再進去lr編輯也是可以的,
底片可以記錄的動態範圍其實也很廣,
轉換成raw檔也是很有變動的空間喔...
h l a l o wrote:
如果輸出作品是您對...(恕刪)

一般正常的雕塑家是數毛控.....質感怎麼可能沒意義

我只能說你對底片的誤解很深,看看周慶輝的作品你就知道我在說甚麼了
或者看看這個

http://www.mocataipei.org.tw/index.php/2012-01-12-03-36-46/current-exhibitions/2573-steve-mccurry

(好像剛好結束了說)
質感質感質感.....太太太重要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