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 l a l o wrote:
我唯一要提問的是在擁有這麼多色彩之後,能給帶給影像的還有什麼呢...(恕刪)
重點不在於色彩,
這種圖就算是黑白的也一樣會搞死人…
底片色階是順著銀鹽粒子流動,
色階的變化是線性的,
數碼色階是在走樓梯,
顏色是用號碼定義,
色階的變化是階梯式的,
印刷的時候葛災細…
不過看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瞭你指的“不可變動”是什麼…?
是指底片一旦選定了片幅和感光度,
就形成“不可變動”的情況,
沒有改變的空間了嗎?
jill1124 wrote:
重點不在於色彩,這種圖就算是黑白的也一樣會搞死人…
底片色階是順著銀鹽粒子流動,色階的變化是線性的,
數碼色階是在走樓梯,顏色是用號碼定義,色階的變化是階梯式的,印刷的時候葛災細…
不過看了那麼多我還是不瞭你指的“不可變動”是什麼…?
是指底片一旦選定了片幅和感光度,
就形成“不可變動”的情況,沒有改變的空間了嗎?
junk89 wrote:
我認為底片或數位,就像尺有所長吋有所短,兩者無須比較,因為都只是幫忙攝影者達成目的的工具罷了茶
至於拍張超高ISO放大顯現顆粒感或是套用種種後製軟體,讓數位看起來很底片或是模擬底片冷冷冷
說實在.....太小看底片了,有空看看周慶輝的攝影展.....那就是底片拍的讚
至於連"在放大鏡中您感受到底片質感以外的任何意義嗎?"......看起來你對底片質感的誤解很深,底片不是顆粒感汗
正確說法是"在放大鏡中可以親眼感受到被攝物的質感而令人感動"而不是甚麼底片質感.數位質感,重點是要能搞出攝影者要的質感而已茶
至於有任何意義嗎?.....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是一樣的問題大笑大笑大笑
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不是快門按完就沒了.....當然這又是另一門大學問.....就先不提了嘆氣
junk89 wrote:
所以前面我就說了"攝影是要輸出成作品的",用IPHONE不是不行,而是輸出受限.....當然你想讓你的作品以何種方式呈現是你的創作,但就攝影而言,還是要輸出成照片的,另外質感是可以為拍攝主題加分的
junk89 wrote:
還是那句話:這就像問雕塑家作品的質感有任何意義嗎是一樣的問題茶
很多大型的雕塑作品都不是雕塑家自己做的.....反而小件的是大笑大笑大笑
等你要出作品了,你就會在意質感.....在那之前,的確是有個別人想都想不到的IDEA會比較被重視嘆氣
質感也隱含著拍攝者想要表達的東西在裡面歐
h l a l o wrote:
...是底片不可變動的質感與數位使用高感光不可變動的質感相互對應(意即差了就是差了)...(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