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有點嚇到了...= =
關於玻璃發霉(水解)反應
基本上在下的技術書刊都是在大陸買的
剛剛上google找一下「玻璃水解」
對岸有一些技術資訊
大家不介意簡體的話可以參考一下
http://tpcdg.com/_d270450399.htm
引用該文其中一段
光学玻璃加工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玻璃表面的烧蚀。烧蚀是怎样发生的呢?光学玻璃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其遇水或水蒸汽会发生水解作用,形成烧蚀。
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SiO3+2H2O↔2NaOH+H2SiO3 (1)
水解作用的实质是水中的氢离子(H+)与玻璃表面碱金属离子之间的交换。其交换过程如下:
H2O↔H++OH- (2)
分解
Si-O-Si-Na Si-O-Si-H
O-Si-O + H+ → O-Si-O + Na+ (3)
Si-O-Si Si-O-Si
结果氢离子不断减少,使水中OH-离子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玻璃表面形成一层硅酸凝胶薄膜。OH-离子增加的结果是玻璃的液体环境碱性不断增强,生成高浓碱性液体,与H2SiO3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2OH-+ H2SiO3=2H2O + SiO3²- (4)
这样就加剧了方程式(1)向右进行,生成碱性物质再次增加,如此循环导致烧蚀加重。同时由于硅胶质层具有多孔龟裂结构,使OH-离子继续向玻璃层侵蚀,特别是含硅少、化学稳定性差的材质,硅酸凝胶膜层的致密性和牢固性较差,更加剧了OH-的侵蚀。
水解作用几乎贯穿了光学玻璃的整个加工过程,无论是研磨、求芯等工序中或工序间,均会程度不一地发生。水解作用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加剧水解程度的外在条件有很多,比如碱性腐蚀、盐类腐蚀、温度腐蚀(包括清洗剂温度、烘干温度、室内温度)等。...(恕刪)
基本上我買的技術書刊並非光學玻璃產業的
而上面這篇文似乎就是針對光學玻璃產業
我想蠻有參考價值的吧
雖然我還沒有發霉的小菜
但是我應該可以肯定
跟我們玻璃工業的發霉現象一樣
那是化學反應的「水解」,絕對不是長霉菌...= =
這是我們傳統玻璃產業的
給大家參考一下
玻璃为什么会发霉呢?与其材料构成有关。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玻璃,多以石英砂、纯碱、石灰石、长石为主要原料制成。其中,石英砂含量占72%左右、纯碱含量15%左右、石灰石含量9%左右,所以称为钠钙玻璃。
据研究,钠钙玻璃在退火过程中,碱离子会向玻璃表面移动,使得在玻璃表面上容易进行离子交换;比如,表面上的玻璃态的石英砂可以被水解。
因此,当钠钙玻璃存放潮湿环境中时,水或潮气会吸附玻璃表面,然后渐渐地向玻璃内扩散。当表面层中的可溶性硅酸钠被水解后,再接触到由水与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就会产生酸性比碳酸还弱的原硅酸。如果饱和的原硅酸溶液长期放置,就会有无定形的二氧化硅沉淀,色状为乳白色,以胶态粒子、沉淀物或凝胶出现。
玻璃发霉通常发生在浮法玻璃的空气面(上面),这是因为浮法玻璃下表面与锡液接触,表面渗入一层薄锡,对玻璃起了保护作用。此外,玻璃发霉是一个渐进过程:①最初,水或潮气吸附在玻璃表面。②随后,水或潮气向玻璃内扩散。 ③表面层中的可溶性硅酸盐被水解和破坏。首先是硅酸钠和硅酸钾等被水解和破坏。形成苛性钠(NaOH)并分离出石英砂。④分离出来的石英砂生成硅氧凝胶,在玻璃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它阻止了进一步的侵蚀作用。⑤水解形成的苛性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钠,聚集在玻璃表面,构成表面膜中的可溶性盐。由于它具有强吸湿性,吸收水分而潮解,最后形成碱液小滴。当周围的温度、湿度改变时,这些小滴的浓度也随之变化。如果浓缩的碱液小滴和玻璃长期接触时,凝胶状硅氧薄膜可在其中部分地被溶解,而使玻璃表面发生严重的局部侵蚀,形成斑点。这是钠离子从玻璃本体中迁移出去,与空气反应生成的白色富碱离子群。
由此,对发霉的玻璃可以分阶段处理:在玻璃发霉早期,可以用布蘸上煤油或酒精或丙酮(二甲基酮)擦拭;如果玻璃发霉较严重,可将氢氟酸(HF)与水1:10的比例调和,擦拭玻璃,但一定要注意做好腐蚀防护工作。另外市面上还有一些玻璃去霉剂也可以选择使用。
鈉鈣玻璃是屬於我們傳統玻璃的一種
與光學玻璃不一樣
但是我想發霉原理應該是相符的
請不要學文中使用酸水洗鏡頭
那是用來洗傳統玻璃用的
對光學玻璃應該絕對不行
光學玻璃應該有專用的拋光方式
結論是
玻璃發霉確實是化學水解
跟霉菌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