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O發布SONY FE24-70F4ZA分數 優勢擊敗尼康佳能

ssword wrote:
1) DxOMark Score是一種"鏡頭與相機組合的整合平均表現", 依個人來看就是一個系統表現的總評分
2) 看measurements的量測報告, Canon表現應該比Sony好, 但是Sony的DxOMark Score在Canon之上
我覺得DxOMark在打自己槍
3) 為什麼要考慮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 這應該在評感光元件的分數時就量測過了....
4) DxOMark說要給開放光圈的鏡頭表現, 但是E1650的DxOMark Score卻是best at 16mm F4
我覺得DxOMark在打自己槍(此為考慮"DxOMark Score", 不是"measurements"的部分)...(恕刪)


3. Score測試過程採用了限制曝光量的測試條件,條件固定為150 lux,1/60秒,因此,要讓輸出照片獲得正常曝光不同的光圈值就只能使用不同的ISO設置。DXO使用的相對光圈f數與ISO設置對照表如下:
f 1.4 iso 250
f 2.0 iso 500
f 2.8 iso 1000
f 4 iso 2000
f 5.6 iso 4000

你的疑問這裡都找的到答案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196461-1-1-1.html

給分是有依據的,但信不信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Score條件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其實我覺得這蠻符合M43理論,APSC微單缺乏大光圈,M43常說NEX大片幅ISO好有什麼用20 1.7 ISO可以降2級,Score的best at....正是實踐這個理論,實際使用時大多數人遇到低光源也是光圈開最大iso盡量不調高在拍,So........Best at f=16mm & f/4這欄是有意義的,雖然國際不承認,但DXO就是有自己觀點,我個人是認同,不然買大光圈鏡頭幹嘛,也不全然是為了景深,這跟傳統測試方法有很大差別,DXO遊戲規則簡單講就是:使用習慣、相機、鏡頭密不可分

補充一點,機身部份喜歡1:1比較的請看Screen,DXO總分是用統一800萬輸出的Print給分的,目的不是輸出,而是跨系統比較,不看總分看measurements Screen細項與真實情況差距不大,但總分也沒意義了,但也別忘了這也是RAW出圖,與一般JPEG出圖又是另外一回事
AVCHD wrote:
3. Score測試過程採用了限制曝光量的測試條件,條件固定為150 lux,1/60秒,因此,要讓輸出照片獲得正常曝光不同的光圈值就只能使用不同的ISO設置。DXO使用的相對光圈f數與ISO設置對照表如下:
f 1.4 iso 250
f 2.0 iso 500
f 2.8 iso 1000
f 4 iso 2000
f 5.6 iso 4000

你的疑問這裡都找的到答案
http://forum.xitek.com/thread-1196461-1-1-1.html

給分是有依據的,但信不信又是另外一回事,畢竟Score條件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其實我覺得這蠻符合M43理論,APSC微單缺乏大光圈,M43常說NEX大片幅ISO好有什麼用20 1.7 ISO可以降2級,Score的best at....正是實踐這個理論,實際使用時大多數人遇到低光源也是光圈開最大iso盡量不調高在拍,So........Best at f=16mm & f/4這欄是有意義的,雖然國際不承認,但DXO就是有自己觀點,我個人是認同,不然買大光圈鏡頭幹嘛,也不全然是為了景深,這跟傳統測試方法有很大差別,DXO遊戲規則簡單講就是:使用習慣、相機、鏡頭密不可分

補充一點,機身部份喜歡1:1比較的請看Screen,DXO總分是用統一800萬輸出的Print給分的,目的不是輸出,而是跨系統比較,不看總分看measurements Screen細項與真實情況差距不大,但總分也沒意義了,但也別忘了這也是RAW出圖,與一般JPEG出圖又是另外一回事


先謝謝AVCHD兄提供的文章鏈結

不過看了看, 還是有疑問:
1) 光圈與ISO設置表並不見於該文所附之DxOMark原文鏈結, 不知從何而來?
2) 該文提及DxOMark Score由分辨率/動態範圍/色深決定, 但DxOMark似乎只提到前兩點?

該文與在下想法相同者:
a) 該文作者與在下一樣, 不了解大圖輸出參考用的DxOMark Score為何要考慮感光元件的動態範圍
b) DXOMark Score只能得到在特定情況下的某些資訊,很多時候是用完全不同基礎的資料在進行對比,根本無法瞭解鏡頭+機身組合的綜合素質
==============================================================

以下回應AVCHD兄的回文:
.APSC微單缺乏大光圈: 此說是不對的. Fuji便有F1.4甚至F1.2的大光圈鏡

.Best at f=16mm & f/4是有意義的: 認同. 但是這只能說明在(150 lux,1/60秒)條件下的情形
若使用者的環境與此條件不同(亮些或暗些), 或快門設定不在1/60秒
則分辨率與ISO的影響有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例如變成best at 16mm F3.5, 或是24mm F4之類的
....即原先認定的最佳微光設置有可能會完全不同)
另外DxOMark Score並未考慮微光下相形更重要的的信躁比
看完這文章後, 個人不認為DxOMark Score與Best at的信息可以帶給用者很大的幫助
只能提供(150 lux,1/60秒)條件下的特定情形供參考

.請問"Screen"指的是Lens Metric Scores的五個分項量測項目嗎?
"DxO總分"指的是DxOMark Score嗎?

800萬輸出的normalize是在評Sensor Overall Score, 不是DxOMark Score
http://www.dxomark.com/About/Sensor-scores
DxO 用低光環境,鏡頭搭配機身的最佳光圈表現,去拍一張照片,然後用這張照片能輸出的大圖尺寸去評比。

後來重新了解一次,這邊的最佳光圈,並不是指鏡頭最高解析力的光圈,而是指在他們設定的低光環境下,機身+鏡頭的最佳表現光圈。
sensor 強的機身,能容許鏡頭一路縮到最佳光圈,所以輸出大圖後解析力可以特別好。
sensor 差的機身,縮光圈雖能提升畫質,但不足以彌補拉高iso損失的,那最佳表現就是落在開放光圈上。
光圈和iso的拉鋸,這是個 tradeoff。而 DxO 相信靠這種方法可以斷論出相機和鏡頭各種組合的排名順序


要我說的話,這完全只是 DxO 一廂情願的想法.
單靠某特定環境的表現來評論相機能力,就像是只用跑馬拉松來評論一個人的體能,或是拿某張考卷來評論學生的能力一樣,雖然有些許參考性,但卻是片面到極點。
Dxo的兩大指標看起來,
一個適合給喜歡隨拍的一般使用者參考,
另一個則適合追求從中間到邊緣都銳利的使用者。

alphapupil wrote:
Dxo的兩大指標看起來,
一個適合給喜歡隨拍的一般使用者參考,
另一個則適合追求從中間到邊緣都銳利的使用者。


個人都持保留態度

DxOMark Score只適合(150 lux,1/60秒)條件下做參考

Sharpness的P-MPix也有趣, 雖DxO說有業界背書, 但似乎沒有任何相關文獻
也就是除了DxO本身, 沒有人知道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MTF會列出在各焦段個光圈下的中央/邊緣數值, DxOMark的Sharpness卻只用一個值就搞定
讓人不免質疑是怎麼辦到的, 但是卻沒有說明文獻.....

舉實例來說, M43的20mm F1.7 II,
在EM5是11P-MPix, 很古老的G1上也有7, GX1有9
但在Panasonic自家最新的機身GX7上卻只有6 ?
....我覺得很有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