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想請教sony相機的選購方面的事。

DC_CHANG wrote:
騰龍年中有一支1728f2...(恕刪)

不管FF或APS-C用者,用三代機一般性有大三元或小三元的1635、70200二元就足夠。要輕量更廣就多用9mm或12mm、更望遠可以加增距鏡SEL14TC或、SEL20TC(可惜較輕量的SEL70200G不能用)。

至於另一元的2470或2875言就多餘了,這規格我在A、E二系統都也有2470F2.8,但幾乎用不到,還要怕生鏽特別請出來動一動,實形同廢弛在浪費。

而如果有了1635之後,要更精點70200可以改用定焦如85、90、105甚至135來取代;這我想較輕便行又週到點時都改帶C1635F2.8L2 + SEL90M28G、專拍星河大景只要帶顆輕小的12mm F2.8。

而一般上會顧慮光圈F2.8會不夠力,然我一直強調用三代機大可放心的把ISO「吹下去」,就來看看三代機的成果...

A7RM3 + C1635F2.8L2 看高ISO的成效:
ISO-1600


ISO-2500


ISO-5000


ISO-6400


ISO-8000
新咖啡仔 wrote:
sony a6400除了反屏之外同a7iii比較差不多全輸,
操控感a73贏
高感a73贏
對焦a6400稍贏
鏡頭支援度a73
重量a6408贏
防震a73贏
sony apsc鏡頭真是少得可憐...(恕刪)

A6400的定位在Vlog!

不過,還少比了AF全功能、連拍和價格,這都是A6400勝出、且不缺可用鏡頭,而ISO質感同等A7RM3的,就是有其特殊性,已幾乎可以不用更貴的24MP級FF機型!

而我看重A6400,就特買來當加倍鏡用(前面早有講到與實例)。另,我也還敢配上這樣來用,就是認為A6400不是泛泛之輩:
Sony A6400 + SEL20TC + SEL400F28GM


原生24MP,等效1200mm F5.6,焦距很大不易掌控,不加瞄準具幾乎找不到「標的」,這還沒練的很理想免強示眾一下



(ISO1600、F5.6、1/3200S;天氣陰偶有雨,這反而是打魚鷹的好氣像!)

Hermitissimo wrote:
24105

1.原廠鏡才可以保證完整的相容性丶充分發揮機身性能,在要求可靠性
的情況下,可以儘可能避免一些不穩定丶原因不明的小狀況;

2.A7III的ISO可用度可以容忍F4差一級的進光量,然而碰到空間有限退無可
退的拍攝場景,28不夠廣沒得救(以單機作業而言);

3.在不太影響畫質與光圈的條件下,誰會拒絕更廣泛的焦段!?而且廣更廣
遠更遠,要透視與壓縮感效果當然又都更好;遠端全開散景兩支半斤八兩,
但105端壓縮感略勝一籌;

4.重量體積與價錢2875都少很多,這是24105完全沒得比的最大劣勢!
有些人用無反會更要求體積與重量,選2875或許不全然是價格因素,
而是在於相對輕便又有2.8光圈,這原廠沒得選;假如可以接受24105的
重量與價格(...FF鏡更重更大的多的是,畫質焦段與光圈都是要付代價的),
24105在全幅一機一鏡現有首選的地位很難憾動!茶

我的經驗是:

一機一鏡通常是從室內到室外,從白天到晚上。

24105的確焦段方便一點點,但F4光圈對於室內及夜晚有點吃力。

2875的F2.8在室內外或光影變化頻繁時較符合一機一鏡的泛用性。

要更長焦端,我會請出70300G。

要拍夜景,我會請出24GM。

其他大部分時間我覺得2875 F2.8比較方便。

又比24105輕,且便宜得多。
這兩支的糾結文不少,各有各的支持者與選擇的理由,其實我講的已經有點多餘;

我用的是A7R,R2,R3,2470 F4za是一上市就入了,我知道這支很多人嫌,但是
對我而言問題不大,相對輕巧配無反剛好,而且拍出來的畫質沒被別人嫌,當然
我自己也不用浪費時間去嫌;T2875有去下訂排單,但等了半個月後又取消,
因為自己再考慮清楚一點,會拿這支替代2470za嗎!?不會,到時候一定又是
兩支都留著,然後會為了已經不夠廣的24端去用2470za,T2875出勤率反而偏低,
so...why bother?然後笑笑就打電話去退訂了;

當然,這是個人習慣與偏好的問題,真的不是嫌T2875有什麼”不好”!我目前手上
還有C2470L2,24105L一代,N24120 VR,甚至看到P家的1260 2.8-4也忍不住
去下手;本來缺貨更久的FE24105也有去排單,沒取消的話應該也已經拿到了,
但注意力轉到RF24105L之後...就把等到失去耐性的FE24105取消了.
Hermitissimo wrote:
2470 F4za是一上市就入了,我知道這支很多人嫌..(恕刪)

2470 F4za呼吸效應很優,不過用來錄影的人口很少,大部分的人還是拍照居多,所以被同門的比下去了。
andrea5 wrote:...2470 F4za呼吸效應很優,不過用來錄影的人口很少...

這項優點我倒是沒發覺,謝謝!因為錄影都手動對電子環都非常感冒,

所以還沒試過用這支來錄影;

不過它已經足夠自證它存在的價值了,Ain’t break, don’t fix it,即使有其他帳面上規格
更好的東西...不見得合我用,更不見得我有缺;有些器材的優勢在於精省與輕便,尤其
無反體積重量的權重會提高,原廠有出價格又合理的話,不會想去接副廠或搞轉接增加
沒必要的變數,可以簡單的就別自找苦吃弄複雜,畢竟還是有其他很多複雜的事情要處理.
andrea5 wrote:
2470 F4za...(恕刪)

Seafood,這影片我是認為只是他個人的思維罷了…

1.原廠、非原廠,基本上就存在有沒有一一調校之事,所以原廠鏡配原廠機就是會較好樣。
2.經驗技術的演變改造,索尼相機內就特區分有「動態影像」(錄影)功能選項:
a.AF驅動速度,這有「快、一般、慢」三選一(內定一般)。
b.AF追蹤靈敏度,這有「靈敏、標準」二選一(內定標準)。
c.關於這a.、 b.二功能,還有在鏡頭與機身韌體更新時,都有隨時在特別加強!

2.為何要如此加強,我是認為無法一一週到調校,但AF快速又強調精準的鏡頭,對焦軸距會特別做的較大,才能更加細膩來細調,但用在錄影下就會動作很大,所以才驅分第1.來加持,而這自己可調配的好,每隻鏡頭轉錄影時的所謂呼吸現像就可降至最低。

3.影片中那最好鏡頭,是我開始用E環系統A7M2時同時哈者,不久過後SEL24240出世就被我賣掉,主因在「眩光暈鬼影斑」上它感應特佳(這點是愛拍晨昏大景的最恨)、同等2470焦距解像沒較好。

4.我有用副廠鏡C1635F2.8L2、C2470F2.8L2,配MB-5在轉用,其也有同上a、b二點的自己錄影調變功能,這用起來也叫我滿意。


另曾如下這樣回覆同好,因他買下SEL24F14GM很興奮,但看到AF的呼吸問題很暗淡,後再看到我的解釋回應就感激了...
IvanTseng wrote:
我跟你狀況一樣,喜...(恕刪)

拍得讚!

關於
「1. 呼吸效應稍嚴重,原本我以為GM鏡應該要是完全沒有的..」
這點我是認為可以放心。

其只不過是在AF-S或DMF上會很明顯吧?主因是鏡頭的對焦軸距範圍大,可以有很細微的分割調動優點,而在此種對焦方式,同時也作「類比和相位」的混合併進;「類比」基本慢而較精準、「相位」基本快而較不精,「混合」則不但有精準也彌補速度增加一下。

也就是在AF-S、DMF不求快的前題之下,才會在每次半按快門對焦時,都會重取用一個對焦軸距以利細調,就是要給個超精準對焦的作為。

然AF-C是講求更新與跟蹤變動快,而對焦軸距移動小的來任意快找(三代機還含4D主動功能),其優先上會是先單純的使用相位(特徵都是出現泡泡焦點),可穩健下才出現大框(十字弓焦點屬「混合」)。

另在錄影上基本上都用類比AF,可以較慢慢點變動對焦軸距,AF驅動就不用像拍靜照時要用猛猛的動作(現象),相對的結果就是AF跟蹤變動平順,就不影響畫面會有忽清楚、忽模糊的瞬變,那就可錄的更清楚穩健了(會看到有呼吸現象嗎、其也有AF變動快慢的選項這就是「原委、睸角」)。

其較實好的鏡頭,在這一對焦軸距用的都比一般鏡大的多,尤其微距鏡更求細膩,它的對焦軸距伸展出幾乎可比一個小變焦鏡還大,也又有區分對焦距離的選擇,就是有大變動或小變動求速度分野;故請安心享用!

(話說有評測文,直接用對焦環去轉最近、最遠,以說明這一鏡頭呼吸現像大小的好壞,然也不知有直接手控或軟體轉換驅動的不同,下論這頭小、那頭大)。

2018攝影器材台北展(試拍,手機擷取1920 X 1080。)
A7RM3 + SEL24F14G + HVL-F60RM

(adobeRGB Std.,ISO200、F2.8、1/160S)
andrea5 wrote:

2470 F4za...(恕刪)


如果加上微距近攝環
不曉得效果怎麼樣
可以做個實驗嗎

很有趣的鏡頭會呼吸
受教
我本身有6300, 操控比a7系統差,日光6400會起渣,不知道是否屏幕問題,我去過玩6400, 12800的確很糊,我很想放生6300又不知道a7000何時出,因為樓主是新手我比較建議上FF, 假如買apsc之後感覺樓主一定上FF,6400和6500分別大嗎?
AbdA wrote:
A6400的定位在V...(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