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的特色到底是什麼呢?


銀牙烈虎 wrote:
印象中...Honeywell的自動對焦專利是「TTL 相位差檢測」(TTL phase-detection),非紅外線自動對焦(現在各家SLR廠商仍多用相位差檢測技術作自動對焦)。....


是小弟記錯了
感謝指正
我是先買了D7D,對D7D的設計,操作手感非常滿意。
後來買了Sigma 12-24,覺得APS片幅的D7D無法解開全幅廣角鏡的封印,才回頭看D7D的前身底片機 Dynax 7。

不看還好,一看就深深的著迷....

2001年,Minolta 的 Dynax 7,一舉囊括三項國際大獎︰

EISA (European Imaging and Sound Camera of the Year) 最佳歐洲相機大獎、
TIPA (Technical Image Press Association) 最佳單眼相機大獎、
Japan Camera Press Club頒發的Camera Grand Prix。

EISA的評論說
"The Minolta Dynax 7 is probably the best Minolta SLR ever built"

Dynax 7有許多當時破天荒的創舉,如:

(以下圖片轉載自http://old.photosharp.com.tw/cameratest/minolta-dynax7-2.htm)

機背有大型的LCD面板,可隨相機方向旋轉畫面


可以顯示14區蜂巢測光各區曝光,就算沒有數位相機可以馬上看拍出來的結果,也可以立刻了解整個畫面曝光的情況。


可以景深表尺直接圖示,可以馬上評估光圈景深是否適當。(這個功能D7D沒有繼承到....)


可以條列式顯示拍攝時的參數,相當於數位相機的EXIF資訊,是拍照練功重要的功能。


無線雙閃燈時,可以控制各別閃燈的輸出比率,(這個功能D7D沒有繼承到....)
(下圖節錄自Dyanx 7使用手冊)


有STF模式,這個功能很有趣,它會在同一張照片上,以不同的光圈值連拍7張,產生更柔美的的散景,以下是我的測試照片(這個功能D7D也沒有繼承到....)
有開STF(D7+Sigma 12-24 at 24mm F5.6 T9.5)

沒有開STF(D7+Sigma 12-14 at 24mm F5.6)


Dynax 7可用全幅的底片,解放我的廣角鏡,加上底片的高曝光寬容度,在全幅的Alpha接環的DSLR出現前,它對我有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其實,就算出了全幅,Dynax 7我也會珍藏著,因為它在相機的歷史上,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引述友站"攝影家手札"的評論....

"135單眼相機發展至此,實在是登峰造極之作了,攝影的阻礙,應該只剩下您的熱情與毅力了;相機究竟是工具,還是玩賞的科技結晶?當Dynax 7真的成為你的座上賓時,可別埋沒了它百般武藝的身手!"

Dynax 7+Sigma 12-24


這就是我最愛的Minolta....
AlexHsu wrote:
我是先買了D7D,對...(恕刪)


Dynax 7這些功能如果能做到新的A100 不知道有多好

哪幾功能好想要!特別測光與景深功能!
特別景深表尺直接圖示,可以馬上評估光圈景深是否適當。


哇.....我傻眼了...

剛剛研究了一下Dynax 7的功能...........


Minolta真是家可怕的廠商阿......要是把這股研發功力在SONY重新展開....

auxo wrote:
jeanny wrote:
等等唄,1Ds Ma...(恕刪)

喜歡嘛~jeanny買給我~
minolta是怎樣在市場上敗落的呢?有人知道這段歷史嘛?

步調不對,有時衝太快(1995年就已經推出DSLR,三年後再來一次通通慘敗)
有時衝太慢(太晚上市的D7D)
設置在火星的行銷部門......(是要賣給K隆星人是不是?)

以及多年前AF專利官司的挫敗......
塔綠斑網軍頭子已成淡水河浮屍,各位綠網軍繼續助紂為虐不怕成下一位?
我最早會買KM D7D的原因,是為了AntiShake的功能,因為機身防手震,
加上任何鏡頭也有防手震的效果,以及之前看到DPreview上的測試,它的高ISO也不錯,
(後來才發現它的ISO 1600以上,低雜訊是靠損失細節換來的),
想說拿來拍小孩應該很好用,果然它也沒有讓我失望。

後來,發現KM的顏色,也得到大家的好評,我想Konica的加持,對Minolta照片的色調,有很大的助益,也讓Minolta的血脈得以延續。

後來Sony的接手,更是壯大的Minolta陣營的聲勢,Sony本來就是電子大廠,有CCD/CMOS的製造能力,不會在關鍵的零件受制於人,加上$ony的品牌形像,及強大的行銷能力(Sony在日本7月的DSLR銷售佔有率超過20%),還有極強的行動力,預計在一年內,推出近20多個掛Sony mark的鏡頭,其中還包括3個可以AF的蔡司鏡頭,跟KM時代,鏡頭產量青黃不接的情況差好多...

我想Minolta的特色,就是有著開發創新的榮耀歷史,之前的文章,已經有前輩介紹過Minolta在相機的發展史上,所做的貢獻,放眼未來,Minolta的開創力,再加上Sony的技術,行銷能力,Alpha mount的陣營,一定大有可為。



AlexHsu wrote:
我最早會買KM D7...(恕刪)


MINOLTA的確很不錯, 可惜很多用戶已經從SLR開始就被綁在鏡頭上面(當然我也是),
無法任意轉換系統, 畢竟現在花在鏡頭的錢已經比機身多多了,賣掉賠更多,
這也是4/3市佔率無法突破主因之一,
SONY何嘗又不是被MINOLTA接環綁住呢?
有 α 接環,SONY至少可以綁住原本咪露塔的用家。(在台灣,咪露塔沒人用,不代表其它國家地區也沒人用)
earl258 wrote:
我看過D200感覺i...(恕刪)

您拿的那兩張 ISO 1600 的照片快門太快了,EXIF 值也刪掉了,沒說服力。
NeatImage 拿來跑一跑比較實際。
ruby6436 wrote:
SONY何嘗又不是被MINOLTA接環綁住呢?(恕刪)


講反了吧 ......
SONY如果沒有買下Minolta Alpha接環的資產
根本沒有能力推出"自己"的DSLR系統
難道要靠湯姆龍生一個"SONY原廠鏡頭系統"出來嗎?

別講的一副SONY搭上Minolta是很委屈的事情啊
好歹Minolta也賣出了1600萬隻alpha mount鏡頭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