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usionless wrote:後來個人想一想,像當...(恕刪) 你跟S大的論點都沒錯,只是各自的在意點不同,所以就笑笑看待吧。其次是如果有全幅機,一定會想辦法配全幅鏡。好不容易得到的畫質,高ISO及景深優勢,我可不想因為價格或所謂快門速度而浪費掉。太不值得了,這應該才是上全幅的人的心聲。
icekaolb wrote:你跟S大的論點都沒錯...(恕刪) 這篇怎麼又浮上來?實際上,這個主題已經越來越偏離,全片幅是數位時代產生,也是因為科技演變使得35mm感全片幅變得神話。現在是有很多人是是從數位時代進入,才會對於35mm全片幅產生一些想像,才會有上<35mm全片幅>提升感,對於很多人,只是回歸原本過去35mm系統而已。底片時代,是不會有大尺寸的感光品質差異,因為感光顆粒是各自iso對應不同大小顆粒,不會受到片幅影響。在數位時代,感光元件的熱雜訊會隨著元件尺寸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越大感光元件,本身在於ISO品質是比較難抑制。只是感光元件發展並不像底片感光顆粒發展那些,只是大部分大感光元例如機背大多是使用CCD,價位高貴以及在室內使用居多,一般人也很難碰到,無法知道她們的高ISO是有多差。35mm感光元件本身是因為這個問題,所以單位畫素進展是比較慢,使得原本高iso問題,會因為後面技術增進,反而覺得大感光元件的iso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