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大叔對sony A9的評測。


單純以af-s下去比較
af-c的部分還是要看硬體部份給不給力
Wahaha214 wrote:


未必
目前的無反...(恕刪)



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不一樣...
不再回應了


RX系列的鏡頭是賣點
1”的CMOS和所搭配的鏡頭的確取得相當好的平衡,
但沒有那麼神...


買不起RX1Rm2 只能退一步玩玩X100F了

AbdA wrote:

有實務,有真實用過...(恕刪)



AaronCheng78 wrote:
af-c的部分還是要看硬體部份給不給力


AFC我個人認為只要120FPS就夠應付多數狀況,再高的話最大的限制是DSP的運算速度,但是一部分的對焦精度受限於SENSOR輸出的畫素,用2百萬和8百萬來運算精度一定不同,如果SENSOR在8百萬畫素無法輸出120FPS也沒用,不過如果8百萬畫素能輸出120FPS已經是高速SENSOR了,所以松下的GH5有可能能在8百萬下輸出120FPS,因為這台可以錄4K 60P的影片,如果SENSOR只能輸出60P要同時做對焦和測光與畫面輸出應該蠻困難的

如果配合相位差檢測,我想只要用60FPS來做對焦應該也是夠了,不過想到用FHD拍60P影片,還是要能輸出120FPS才行,所以目前CDAF的底限應該是120FPS

以上只是我的猜測,我沒做過攝影機細節我還是不知道

AbdA wrote:
會談機械快開,是因A9用電子快門色階要降為12bit,而在此況之下影像下降了,而流量也低了很多,也所以才能高速的起來


14bit 降為 12 bit 資料量減少 15% 左右, 這不算低很多吧?
以 a9 DSP的能力, 把以20fps來說降為17fps即可.
我是覺得降連拍速度比降bit數來的好, 不了解Sony為何選擇降 bits.
有兩種可能, 一是覺得能高速多拍幾張比較好, 二是Sensor與ADC的硬體限制.

至於降bit所以畫質就比一寸差, 我覺得很困難啦, 要嚴謹判斷需要進實驗室.
基本上降bits是取樣精細度下降, 但若原本訊號品質就差, 較高的取樣並不會產生較好的影像.
這就像高畫素並不等於高畫質.

舉個簡單的例子, 原訊號是1,2,3,4,5.
兩點取一會得到 1,3,5. 全取會得到 1,2,3,4,5 從這樣看取樣頻率越高越好.
但是假如 sensor 欠佳, 訊號被扭曲成 2, 1, 2, 4, 6, 這樣取樣頻率高也沒用.

此外用後製的方式還可以把 1, 3, 5 的資料補齊成1,2,3,4,5. 不過這樣品質就上升了嗎?
再用力一點還可以把1, 3, 5 補為 1, 1.5, 2, 2.5, 3, 3.5, 4, 4.5, 5.
但這樣就得到更多細節了嗎?

cuteyu wrote:
我是覺得降連拍速度比降bit數來的好, 不了解Sony為何選擇降 bits.
有兩種可能, 一是覺得能高速多拍幾張比較好, 二是Sensor與ADC的硬體限制.


不知道,松下的相機使用電子快門也是降BIT數


cuteyu wrote:
此外用後製的方式還可以把 1, 3, 5 的資料補齊成1,2,3,4,5. 不過這樣品質就上升了嗎?
再用力一點還可以把1, 3, 5 補為 1, 1.5, 2, 2.5, 3, 3.5, 4, 4.5, 5.
但這樣就得到更多細節了嗎?


目前的BAYER SENSOR也是用補的,看起來似乎還可以

BAYER排列組合大多如下
RGRGRGRG
GBGBGBGB

因為人的眼睛對亮度變化比色彩變化還敏感所以用G頻道來取樣亮度,而且用了兩個G

之前富士的SUPER CCD負責亮度的那個部分特別大

Wahaha214 wrote:
目前的BAYER SENSOR也是用補的,看起來似乎還可以


個人認知是補點不能提供更多資訊, 只能說給出人能接受或喜歡的答案.

舉個簡單例子, 原訊號不是 1,2,3,4,5 而是 1,1,3,3,5,5.

一樣兩點取一, 得到1,3,5. 這時候假如補點成 1, 2, 3, 4, 5 其實是錯更大.

而且補越多錯越離譜.

cuteyu wrote:
個人認知是補點不能提供更多資訊, 只能說給出人能接受或喜歡的答案.


沒錯啊
不然廣播級攝影機幹嘛做成3 CCD
單眼受限於體積只能用單片CCD或是CMOS所以只好犧牲

cuteyu wrote:
14bit 降為 12 bit 資料量減少 15% 左右, 這不算低很多吧?(恕刪)


這15%怎麼知道的?
稍瞭解算數,也知14bit是2的14次方數值就是16384、12bit是2的12次方數值是4096,16384/4096=4倍喔!

AbdA wrote:
這15%怎麼知道的?


資料量與資料範圍是不相同的東西.
每多一個 bit 可以表示的資料範圍多一倍, 但是多出來的資料量就是多使用的 bit.
如果原本資料用10個bits儲存現在改用11個bits, 會多出 11/10 = 1.1 也就是多出 10% 的資料量.

所以15%怎麼算出來的呢? 依照國小數學.
12/14 = 0.857, 所以資料量少 15% 不到.

無意冒犯, 但我覺得大大對這個領域的認知真是太離譜....
你這方法才是嚴重的錯誤吧...

14bit跟12bit的資料量差異本來就是4倍

你2位元跟4位元能表示的差異是只有2嗎?

2位元只能表示0~3 四位元可以表示0~15

怎麼會是差2?

14/12?

你了解照片的組成嗎?

螢幕8bit跟10bit顏色差多少你知道嗎?

一、若你機身選擇的是JPG檔,普通的JPG是8bit,因此每個點擁有2的8次方=256個層級,因此8bit的JPG一共可以表示出256(R)*256(G)*256(B)=16,777,216(1677萬)種顏色。

二、若你機身選擇的是12bit RAW,那麼每個點擁有2的12次方=4096,因此12bit RAW一共可表示出4096*4096*4096=68,719,476,736種顏色。

三、若你機身選擇的是14bit RAW,那麼每個點擁有2的14次方=16384,因此14bit RAW一共可表示出16384*16384*16384=4,398,046,511,104種顏色

若要依你上面那種說法 別忘了有RGB三原色

你得到的結果要在*3
cuteyu wrote:
資料量與資料範圍是...(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