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wtin wrote:剛剛用了A7ii+55za...(恕刪) 55這顆鏡頭,應該是評價中最銳利的鏡頭,我有想過要不要買一支55來試試,不過我會先考慮24-240。我今天看了大家的回應,是有點想寫信給原廠,如果儲存的是拍完後瞬間出現的畫面,就太完美了。
macdome wrote: 很訝異,為什麼您的跟發文者一樣,拍完後...(恕刪) 很明顯就是在低光源的狀況下拍攝,我講過了,這是因為對比對焦為了提高對焦準確率拉高ISO的過程而已。你看到螢幕以為畫質變亮變銳利,但明明就是高ISO高雜訊的預覽結果而已,我不相信攝影者會希望得到螢幕上預覽是高銳利,但實際上卻只是個高雜訊的照片。
lchsu wrote: 55這顆鏡頭,應該是評價中最銳利的鏡...(恕刪) 用55za這顆就是想規避鏡頭本身銳利度影響測試這其中的變因還很多但你應該有認知,2400w畫素的圖片要放在FB(400w畫素)或是line(100w畫素)時,都要經過銳利化程序今天A7系列後面那片LED只有100w左右畫素,那他在拍攝出圖前,是否須經過銳利化?假若按快門後第一眼的結果是軟體加強銳利化,那我寧願用半秒後真正產生出的正常影像
luswtin wrote:這其中的變因還很多...(恕刪) 一個很簡單的事理:電子相機要讓成像清晰銳利主要決定在感光元件與鏡頭用肉眼能看出"稍好"的鏡頭與一般價位kit鏡相比在重量、體積、價錢、用料..上都有差距使用者常常為了那"好上一丁丁"的畫質多付出數成至數倍不等的差價再看鏡頭廠商每次升級鏡頭常常也就只有進步那麼一點點他就敢開高出數成的價格他憑甚麼?想在COMS與鏡頭上讓畫質更進一步通常廠商都得付出巨大的研發或投資消費者也得付出可觀的代價如今,就那麼辛辛苦苦的一點點進步卻毀在一個壓縮演算上換句話說可能數千萬、甚至數億投資研發的成果竟然被一個"檔案壓縮"技術給抵消了因此成像畫質的一番努力等於白做工如果有這種事發生那些研發部門管理階層會怎樣我不知道但要是我當相機部的總工程師或研發經理我會拿把手槍去找韌體設計師逼他切腹謝罪檔案壓縮吃掉畫質,壓到用肉眼在三吋螢幕上就可以看出來?簡直開玩笑!相機硬體明明能拍出更好的成像竟然把它搞糊了這種設計師留他何用?以上故事,Sony正在上演嗎?
yuanleex wrote:這老問題了,A7也...(恕刪) 沒意外的話應該就是這影片中的情形,我的a7II也會這情形其實以前NEX系列就有了,期待樓主能夠找出答案至於拍出來實際的照片,16-35我也有,我還蠻滿意的就是了不過老實說剛拍完產生在LCD上的那張,對照之後再出現的圖是真的會讓人prefer剛拍完產生的那張XD
lchsu wrote:我用ACDSee看...(恕刪) 說到ACDSee.. 可能之前用的版本太舊?(2.5版) 用了一陣子才發現用acdsee瀏覽jpg檔,糊糊的!可是用windows 相片檢視器銳利度又出來了,當下又去抓其他的看圖軟體irfanview 瀏覽時也是銳利的!從此就把Acdsee移除了~
有興趣的可以做個實驗。將在電腦上將原圖縮成螢幕可解析的大小(比如300x200),而後你快速去切換原圖與300x200,他們的視覺大小都一樣的話,這時候就會感覺視覺差異了,因為我是1080P以上的螢幕,都感覺有差異了說。記得以前用那種真空管的CTR時,總覺得縮圖的相片好看說,原尺寸的大圖瀏覽時反倒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