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問題一直困擾著在下小弟我...百思不解為何 AF DT 鏡會不適用底片機。或許 DT 鏡是專為APS 片幅設計,所以成像剛好就是 APS 大小,但如此一來,不就不應該有 1.5 轉換率的問題嗎?也就是說, DT 鏡如果是標 18-70,在 APS-C 機身上就應該也是 18-70 的焦段才對吧?還請各位大大熱心指導囉~
不是喔!依照不成文的慣例小型系統在標示焦段時皆以35mm相機為準所以各家aps鏡仍然以35mm的焦段來表示olympus的E-system 是全新打造的系統 跟35mm幾乎無任何關係 可是他的焦距標示仍然照著35mm來走aps鏡倒也不是都不能用在35mm上 通常aps變焦鏡轉到一定的焦段以上 就能涵蓋35mm全幅的成像範圍
johnnie968 wrote:這問題一直困擾著在下...(恕刪) 18-70在數位基身上需要1.5X所以是27~105mm用在底片上才是18-70可是在18~24之間會有成像圈要到24~70這裡才沒有專門為數位設計的Olympus 4/3系統的鏡頭上面的標法也是以實體焦長來標示實際裝在機身上的時候需要X2才是相對應的焦段.
S.D wrote:18-70在數位基身...(恕刪) 感謝各位大大的指教~如果 DT 鏡在數位機身上會有成像圈,而實際 135 equiv. 焦長還是得 X 1.5,那.... 那 KM 為何要出這種 DT 鏡哩?像我剛入手的 AF 50 / 1.7 ,數位 & 底片都能用,這樣不是很好嗎...
johnnie968 wrote:S.D wrote:18-70在數位基身...(恕刪) 感謝各位大大的指教~如果 DT 鏡在數位機身上會有成像圈,而實際 135 equiv. 焦長還是得 X 1.5,那.... 那 KM 為何要出這種 DT 鏡哩?像我剛入手的 AF 50 / 1.7 ,數位 & 底片都能用,這樣不是很好嗎... 成本..........所謂APS鏡就是其成像圈僅針對APS片幅大小設計,比起135片幅自然可以小些。可以減少鏡片大小,也可避開一般135鏡頭邊緣通常略差的畫質部分~
johnnie968 wrote:感謝各位大大的指教~如果 DT 鏡在數位機身上會有成像圈,而實際 135 equiv. 焦長還是得 X 1.5,那.... 那 KM 為何要出這種 DT 鏡哩?像我剛入手的 AF 50 / 1.7 ,數位 & 底片都能用,這樣不是很好嗎... 偷偷告訴你,其實不只KM有出,Canon、Nikon、Pentax和Sigma、Tamron、Tokina統統都有出這是目前DSLR普遍採用APS-C尺寸感光元件的潮流影響至於主要原因就如同RR所說,成本因素要在APS-C片幅實現超廣角,無法顧及135片幅是必須妥協的一件事(Sigma 12-24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