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還能常常聽到很多人因為要出國旅行、要記錄文件、要拍全家福等等不同的原因購買一台相機,而如今這些幾乎都被手機取代了,甚至還更方便。我並不是要將手機拿來和相機比較, 但不能否認的是如今對大部分人來說手機就能完成他們的需求,從市場也能看出相機產業不斷萎縮,剩下的只有你我偏執的浪漫。
回頭一看,上次發文竟然已經是5年前了。首先在這邊先祝各位01版友新的一年都能旅途順遂,出入平安。我想2025年還會在攝影版流連的朋友絕對都是對攝影有愛的人,除了以攝影為職業的專業大師們外,剩下的朋友也許有些像我一樣,只是想把曾經美好的旅遊回憶更好的記錄下來。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在這個手機如此方便的年代還願意在旅行時多帶一個包 ; 和我一樣旅行回來還會花大把時間編輯RAW,如果你,還是那個一握到相機就很興奮的少年,那我想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好好聊聊。
我猜應該有很多剛開始攝影的朋友和我當初一樣,想著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品牌機身,打算用一機兩鏡甚至一機一鏡來覆蓋自己所有的旅遊紀錄,當然並不是不行,而是當我們這樣想的時候,代表其實還不清楚自己想要拍什麼,還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照片。所以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問,回答卻永遠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覺得一個焦段覆蓋很長的旅遊鏡即可,有人覺得帶標準焦段+定焦,有人覺得廣角、標準、長焦都要涵蓋,當然也有人一隻定焦打天下。
知道自己想要拍什麼樣的照片,所以帶什麼樣的設備
對我來說,就是最普遍的三個變焦焦段16-35、24-70、70-200 (或類似焦段)根據旅遊的地點帶1個或最多2個變焦,拍不到的就用手機,再拍不好就要學著放下,因為我們是去旅遊!! 我帶的配備是我在可以接受的金錢、負重代價內最能幫助我記錄畫面的夥伴。我從M43一路走到富士,走到索尼全幅,拿過的每一個系統都很喜歡,因為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優缺點,對旅行紀錄來說,你手上的器材永遠都夠用,只要你願意帶出門,他都會是你最棒的相機

這次不談系統的特色,本篇會以大眾普及度很高的長青樹A7M3、平民標準鏡Tamron 28-75mm 1代 (A036)、元老超廣角 FE 16-35 ZA 和 沒有防手震所以很便宜的 Tamron 70-180mm F2.8 1代 (A056) 來分享我在旅行時拍攝的心得和經驗,也方便預算不多但想開始攝影的朋友參考(


(本篇照片多為幾年前拍的,所以都沒有使用AI降噪,暗部噪點還請包容)
超廣角焦段 (16-35mm、17-28mm、14mm、16mm)

其實24mm以下的超廣角我在進入全幅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我也曾經認為我可以用標準焦段完成我所有的旅行紀錄,然後在未來增添長焦來做特定的特寫紀錄,直到我有幸在英國待了一段時間,幸運的有機會在歐洲四處走走。你一定也有很多次在歐洲旅行鏡頭推薦之類的文章裡面看到很多人強調超廣角,那真的是...一點也沒錯。歐洲大部分的建築物都很雄偉高聳,不說那些超級大的城堡或教堂,道路的廣闊,風景的壯闊都很容易讓標準焦段顧此失彼,甚至於我在歐洲的大部分時間除了餐廳美食紀錄,機身上掛的都是16-35mm。超廣角是一個很魔幻的焦段,當然並不是每次你都需要16mm這麼廣,在很多時候16mm並不會比20mm更好看,只會讓你覺得照片更扭曲、畫面囊括了更多你不想要的元素,然而在適當的情況下,16mm的張力卻是標準焦段永遠達不到的。
大部分旅行拍照的情況來說,當我們需要24mm以下的超廣焦段是因為被攝物太巨大、或是離被攝勿太近卻無法後退等等讓我們"裝不下想要的畫面",然而換上更廣的焦段並不只是讓我們裝得下被攝物而已,因為超廣角的變形同樣不是標準焦段能比擬的。我以前剛開始拍照的時候只拿過標準焦段,那時候對攝影充滿熱忱,還常常到書局翻閱拍照構圖等等書籍,一樣看了一堆構圖公式,什麼黃金構圖、三分法則,雖然每次看完都覺得受益良多,但每次旅遊拍照的時候也一樣丟得一乾二淨,就算想起來了,的確也不好意思讓家人朋友等太多時間,所以最後往往還是照自己的美感來拍。入手16-35mm之後,我很快的感受到構圖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規整的建築物常常拍的各種歪斜,尤其16mm下任何一點角度落差都會讓建築變成完全不同的形狀,慢慢的我也理解了以前書上說的線條的重要性。
舉個標準的失敗案例,我在葡萄牙海岸邊看到了一整排寬闊的繽紛建築,因為是寬闊的連續建築,標準焦段下只拍的到中間幾棟,所以很自然地換上超廣角試圖裝下左右更多建築,然而畫面裝下了更多的建築,但大量的變形卻讓照片比例失衡,看起來也不和諧。

在使用超廣角的時候,大部分時候不是在拍攝建築物就是在市內拍某個方向,而這些景物的線條其實是相對明顯的,如果是正拍就要努力讓你的相機沒有俯仰,讓畫面中的線條水平方正,當然些微的歪斜還可以進軟體修正,不過對於旅行的記憶來說我覺得完美的角度並不重要,所以我更傾向將這個工作在拍攝時完成,後製編輯還是將時間留給顏色和對比的調整。






當然這樣正拍的機會其實並不多,因為並不是每個場景我們都能站在畫面中心的。又或是街拍時,左右兩側的街道並不是常常能對正,也不可能站在馬路中間拍攝,這時候道路會往遠方收窄,可以注意上下兩條斜線在相對的時候畫面會比較和諧。而在斜坡道路時,也沒辦法以地平線為水平拍攝,所以這些情況必須想清楚"想拍的是什麼",哪些主要建築是我想要拍進去的,然後再以這些想拍的主體去抓兩側的垂直線。




除此之外,超廣角最大的優勢就是自然大景了,不過風景不比建築有線條可以依據,更多的還是看個人的美感和經驗,老實說超廣角風景我也很少拍到滿意的照片,走過的地方也不多,歡迎版上厲害的版友們分享大山大水。




最後,其實以旅行來說16-35mm 我用得最多的還是20-35mm這段,旅行其實沒有太多機會讓你來回換鏡頭,因此雖然ZA這個區間的畫質並不好,我還是很常使用,尤其大部分超廣角的場景還是以室外居多,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縮光圈到F8畫質還是很夠用的,加上ZA這顆的發色討喜、重量適中,只能說鏡頭的畫質真的是我們普通玩家最不用擔心的部分,擔心的永遠是帶不出門,最後分享幾張不算出彩但我自己喜歡的照片,希望有超廣角鏡的朋友們都能多帶它出去走走並且分享照片,畢竟在亞洲旅遊超廣角鏡其實並不好發揮 。






標準焦段 (24-70mm、28-75mm、28-70mm、20-70mm)

使用50mm以上的焦段時,構圖的選擇並不複雜,因為在使用中長焦段的時候我有很高的機率是想要特寫某個主體(例如食物、動物、或是某個特定物體) ,因此若非你的角度特別誇張,只需要注意主體比例和留白,以一張主體明確的特寫照片來說成功率會比超廣角大很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統計過自己拍的照片落在什麼焦段居多,有一個叫做Lightroom Dashboard 的網站可以分析你的相機 Catalog,只要上傳你的編目就可以看出你的拍攝習慣。令我驚訝的是,我使用最多的竟然是75mm和50mm兩個焦距,這個拍攝習慣和拿超廣角的時候有很大的差別,也讓我感受到不同焦段的重要性。
我覺得28mm-50mm這個焦段在城市中是最重要的焦距,因為街道和商店大部分是依照人們的視覺感受去設計的,而標準焦段和我們眼裡目光聚焦的部分比較相近,也因此這個焦段內的照片雖然比較樸實無聊,既沒有超廣角的張力,也沒有長焦誇張的景深跟透視感,但同時卻是最自然的,能更好的還原我們當時看見的感受。以前拿M43和富士的時候,我很常使用等效24mm的焦段,也很依賴標準鏡這樣剛好夠用的小廣角,但我A73是和16-35一起入手的,也因此當Tamron 28-75mm 1代(A036)橫空出世的時候,亮眼的表現和超高的CP值就成為了我當時最好的選擇。雖然在歐洲28mm拍不下的24mm通常也不夠,還是需要換上超廣角鏡,但一開始拿到A036時還是需要一小段適應期,28mm用來拍大型建築物時稍顯吃力,若沒有很廣的腹地可以後退,就算拍的下也常常是塞滿整個畫面,不是很好構圖。而室內拍照若想捕捉人帶景也沒辦法像35mm那麼有重點,容易拍到太多雜亂的因素,我覺得這個焦距更適合城市之中的隨手街拍。因為在富士時代時拿的是16-55,所以剛拿到A036時總覺得質感上稍顯廉價,不過在這個重量和價格下真的無法苛責,畫質的評測太多這裡就不贅述了,在GM2代還未出世、SIGMA還沒跟上的時代真的十分亮眼。










標準鏡因為涵蓋了小廣角到中焦距,可以說是在旅行中能涵蓋最多拍攝場景的焦段區間,大部分情況如果只能帶一顆鏡頭,標準鏡仍然是最妥善的選擇。雖然我每次出遊都很努力逼迫自己帶相機,但很多時候再三考慮下我還是只帶了一機一鏡,畢竟旅行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拍照。也因此我沒帶廣角鏡的時候還是會碰到很多需要廣角的機會,這時候我會退而求其次以後製裁減的方式構圖,讓畫面更符合我想要的感覺,這時候我才了解Sony另外出了R系列的原因,也第一次覺得A73的2400萬畫素其實並不充足。
人眼的視角是很寬闊的,有時候我們眼裡看起來很美,是因為左右遼闊的壯麗,或是左右景的襯托,而上下的視野通常會是天空和地面的留白,如果想要拍的景物並不高聳卻比較狹長,那就算退遠一點拍得進也會造成上下留白太多,照片的重心太高或是太低,這時候可以適當地裁切上下留白的區域達到自己想要的重心比例。









當然,標準鏡頭最常用的其實是美食特寫和近物特寫!! 你可能久久才有時間出去旅遊,但一定有很多時間可以去吃好吃的,雖然這些用途手機更方便,但很多餐廳都是很暗的,加上這個距離可以很好的體現鏡頭畫質,也沒有行走時一直背負的疲累,所以通常我還是會不厭其煩地特地翻出相機拍兩張再放回去。我喜歡以50mm-75mm去特寫食物,這個焦段下的景深可以輕鬆的幫助你將食物從混亂的餐桌上凸顯出來,缺點是太淺的景深有時候反而需要拉高ISO、縮點光圈讓景深不至於太淺。












長焦焦段 (70-180mm、70-200mm)

其實我從沒想過自己會購買70mm以上的焦段,因為以往這個焦段的鏡頭份量實在不小,對旅行拍照來說負擔實在太大,加上70mm起跳的焦距一進室內就會綁手綁腳,所以我一向覺得這是屬於拍攝人像的專門鏡。後來剛好有機會去蒙古、剛好Tamron出了超級輕便的70-180mm (A056)...然後想到自己最多的照片落在75mm,於是一衝動就入手了。
A056的畫質比想像中更好,而且比起A036的廣角缺失,180-200mm我覺得幾乎是沒有影響,重量和大小也沒有讓我覺得比其他鏡頭更有負擔。需要注意的是它沒有防手震,不過我一向認為安全快門比防手震更重要,一路以來拿過的夥伴也多沒有防手震(



























最後感謝看到這邊的各位板友,文章有點冗長,只希望對喜歡拍照的你們有一點點幫助
也感謝陪伴我這段日子的A7m3,沒意外的話今年應該會發表A7m5,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拿著m3期待呢? 另外分享一個有趣的事情!! 我一項堅持拍RAW回家調整轉出,因為在旅行的當下我只給我自己非常短的時間調整光圈快門,畢竟要把時間留給構圖,更要把時間留給在旅遊的自己,曝光和白平衡可以回家慢慢調整,也可以藉後製的時候把照片調整成自己當下對氛圍的感受,雖然我的照片也一向是偏向自然的風格。 這兩年計算攝影實在進步的太快,還記得以前板上還會因為直出和後製大戰一翻XD(懷念) 以前直出派會攻擊有些後製的太過鮮豔不夠自然,畢竟不少人喜歡風格濃郁的照片,但如今手機攝影崛起,幾乎每台手機拍照都會經過AI計算修圖,連HDR都一步到位,如今看多了大家手機AI下的精緻風格,回來01看大家分享相機的照片都覺得平實自然,希望未來某一天相機還能再度流行!
(前幾天OM3發表,看到PTT上M43大戰全幅,只覺得好久沒看人戰片幅了,以前都希望大家不要吵架,現在看覺得還能吵架太感人了,都給我戰起來炒熱相機熱度吧!!! XDD)